🏡 您的位置:首頁 > 賴姓 > 賴氏族谱

桃川赖氏谱序古文现代译文

✍作者: 鈺龍   🌎來自: 賴氏網   🕗時間: 2024-6-17   👆浏览: -

tags: 桃川
桃川赖氏谱序古文现代译文

重修谱文天祥序

敲击鼓钟,鸡鸣人唱,这是什么时候呢?我得以一旦回归睡乡之境,在简陋的私室里,左边横着琴剑,右边备着笔砚,昏昏然不产生七情,茫茫然不与万事相交。忽然听到三四声敲门声,像周公那样警醒我,起来看,只见两个少年眉清目秀,面颊丰满,捧着一封信进来,作揖说:“中郎,这是君彰的书信。”我打开来读,原来是君彰先世的事迹,征求我的言论来写在篇首。唉!赖氏高明,先父一直对他怀有敬畏之心,我能说什么呢?

然而也曾听说:古代最太平的世代,天子施恩来收取天下人的期望,以巩固人心的根本。至于辨明昭穆、区别尊卑、确立大宗小宗之法也是其中的一件事情。因为昭穆不明,穆就可以扰乱昭;尊卑不辨,卑就可以超越尊;宗法不立,疏远的人就可以离间亲近的人。穆扰乱昭,卑超越尊,疏远的人离间亲近的人,那么孝悌之道就无法立足了。孝悌之道无法立足,那么社会风气就会日渐浇薄,人心又从哪里得以稳固呢?现在赖氏立足于万世之前,而能够用宗谱来研究这不也是很难吗?看他们汉晋隋唐五季间,做官的人用尧舜之道辅佐我们的君主,把伊周之志作为自己的责任;不做官的人贯通六经百史之交,焕发三代两汉之词。正直有节操的人被淫奔之事所震慑,被史笔所惊骇。啊,定风显扬在前,茹公能够继承在后,云礽继续于世世代代,这实在是赖氏积德深厚所致啊。所说的“合抱的大树,不会生长在极小的土山上;价值千金的人,不会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中。”难道不信吗?君彰是我的挚友,他群居时不倚靠他人,独立时不惧怕,实在是赖氏中的杰出人才。

宋咸淳九年岁在癸酉二月仲三日

赐进士及第直学士院致仕友 文天祥 撰

桃川赖氏三修谱序

孔子曾经说过:“我还能够看到史书中存疑空阙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借给别人骑,现在没有这样的了。史书中不存疑空阙,和有马的人不借给别人骑,哪一样在世道人心上有损有益呢?然而,孔子还是把这类事情记下来了,是因为世上的君子、长者越来越少了。后生们再也看不到君子、长者们的风范和流风遗俗,因此一天天地趋于浮夸、轻薄、荒谬、浇漓,却没有谁能够制止。这两件事虽然对世道人心没有什么损益,但是,君子、长者的遗风余泽却保留下来了。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把这类事情记下来,更何况那些对世道人心真有大损大益的事呢!所以,世上的大族,君子长者常常聚在一起说:家族不能没有族谱啊,族谱对世道人心是有损益的啊!如果子孙到了曾孙、玄孙以后,而不知道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那么,说他们对世道人心没有损害,是不可以的。如果世世代代的曾孙、玄孙都能够知道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那么,说他们对世道人心没有补益,也是不可以的。曾孙、玄孙距离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还不太远,就已经不能知道了,能够说他们有族谱吗?世世代代的曾孙、玄孙,距离自己世世代代的高祖父、曾祖父已经很远了,却还能够知道,能够说他们没有族谱吗?距离不太远而不能知道,那还说得过去,如果年代久远,就会弄错自己家族的世系,甚至丢失了家族的清白,而蒙受了他人的污浊。年代已经十分久远了,却还能够知道,那就不只是可以了,实际上还会使后代更加尊崇自己祖先的功业,从而区别于其他姓氏的混淆和冒充。现在看赖氏的族谱,已经传承了三十多代,一千多年,他们家族的世系清清楚楚,井然有序,哪里只是曾孙、玄孙知道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呢?甚至高祖父、曾祖父还知道自己以上的祖先啊!而且,赖氏家族中彰明十分忠诚的人,能够感动天地;尽孝的人,能够使草木萌发;坚贞的人,能够像日月一样明亮;有节操的人,能够像金石一样贯通。从汉、晋、隋、唐、宋、元以来,家族一直都很兴盛,直到现在没有衰败。啊!赖氏的族谱,对世道人心的补益实在是太大了,哪里只是像史书中不存疑空阙、有马的人不借给别人骑这类事情呢?”

高士先生率领他的族人,重修族谱,光大他们祖先的功业,又辑录他们祖先的文章,来遗留给后世,并且把我的话写在族谱的末尾。我感慨自己学识浅陋,不能写出好的序言来符合他们的期望。只能寄希望于赖氏的后代中,能够出现比高士先生更有成就的人。


元延佑元年岁在甲寅十月晦日

赐进士第翰林学士抚州府崇仁 吴澄 拜撰

赖氏四修谱序

赖氏的姓氏起源于春秋时代,已经历经了两千多年。他们的郡望有两个,而迁徙的地方不止一处。从赖国迁徙到颍川是在鲁昭公四年开始的。到了西晋永兴年间,定风直士列宝公在浙东做官,于是就把家安在了浙江。宁康年间,他的后代士端公看到世事日益衰败,就迁徙到了松阳居住,士端公的儿子就是江东太守庆。再往后传,廷辅官做到了相国,被封为茹公。又传到了仲方公,由于晋朝末年的战乱,他迁徙到了赤竹。到了宋孝武年间,有官员上奏将赤竹改名为虔化县,也就是现在的宁都。赖氏的子孙因此就分散居住在那里。

文华公的儿子定,在潭州做官,所以他的后代就分布在潭州。文辉公有七个儿子:昭、得、度、明、思、求、彦。昭的后代分布在会同武村等地;得的后代在汀州、清流、宁化;度的后代分布在热水、桴源、永丰、龙南、万安、丰城;明的后代分布在水西、抚州、宜黄、乐安;思的后代在石城、会昌、秋溪、建昌、广昌、新坊;求的后代在信丰、瑞金、上犹、南安;彦在扬州做官,于是就居住在扬州。啊,他们的支系后代是多么的繁茂啊!

像泰重公就是度公的裔孙,他从桴源迁徙到龙南。四百年间,人口繁衍众多,分散居住在上蒙、太平两堡,而忠孝廉节的名宦乡贤每一代都不缺乏人。所以桃川的赖氏被称为盛族。然而如果追溯他们的源流,那么桃川源于桴源,桴源源于赤竹,赤竹源于松阳,松阳源于颍川。现在江西所属的赖姓有的标为颍川郡,有的标为松阳郡。这两者虽然并称,但是我曾经考察过古典和前哲所编纂的姓氏诸集,只有颍川而没有松阳。大概松阳就是颍川吧。不然的话其他姓氏有两个郡三个郡的都一并记录了,为什么松阳不记载而只记载颍川呢?我生活在明朝,后代的子孙应该按照典籍来追溯本源。而那些没有记载的所谓松阳郡就应该忽略它。如果有人一定要坚持把松阳当作一个郡的话那也是他们考察的失实。以前孔子编写《春秋》的时候对于郭公夏五的事情仍然保留而不加赘述就是为了留下疑问。现在松阳没有记载并不是什么疑问而应该忽略它。以后贤明的子孙应该再查考各支的宗谱这样才能对于他们的木本水源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从现在开始历经的世代已经很久了流衍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近到闽浙远到川广分散迁徙的人口日益繁多。虽然他们的源头都在桃川但是他们又怎么能不念及他们的根本在颍川呢?我很高兴听到他们修谱的事情于是在公余之暇恭敬地写下这篇文章以作纪念。


明万历四年岁在丙子仲秋月

礼部进士知江西建昌县事

闽中 宗侄孙 希道 谨撰

赖氏五修谱序

族谱的制作,原本起源于欧苏,主要是为了保留姓氏、记录年龄、记载婚姻和葬礼等事宜。有些族谱则用来表彰杰出的人才,树立家族的门第,显示人物的地位。我的家族源于汉朝,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各个时代,自祖先以后,每一代都有传人。到了靖公开始修撰族谱的时候,已经有了三次的修订。宋信国文公、元司成吴公、侍制刘公张公等历代名人都有所记述。苏文、吴、刘等先生都是名贤,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丰功伟绩,在族谱中都有所记载,使得先祖的训诫得以昭然若揭。

从延佑甲寅到明神宗丙子,历经二百六十多年。九世的锴公、益治、益作公,以及饩庠本谦公、继世振珥益奖、启公渠公等人,都参与了四次的修订工作,尊泰重公为家族的鼻祖。泰重公居住在虔南龟湖,生下了秉五公。秉五公又生下了文兴,文兴在福清做官,宋末时期担任知政。在明成祖时期,琼公和时雍公一同被举荐为乡贤,这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那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优游于山水之间、独立特行的人,也都在族谱中有所记载。

从丙子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百年,老族谱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我们担心再过一段时间,就无法查证家族的世系了,那么家族的亲疏关系也就无法分辨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悲伤。我在筠阳担任官职已经六年了。当时,太平族的族叔元睿因为运送粮食到藩省而路过我的官署。他带来了庠叔登庸、兄上举等人想要重新修订族谱的意愿。我虽然非常想参与这项工作,但是因为距离太远而无法成行。后来,我奉命留任候选官职并请假回到家乡。在丙午年我前往郭晤拜访了廪庠叔祖维翰以及庠弟上聘、修齐、上拨、侄儿德玉、以任、必捷等人还有族长承宁、维坦、登宠等人。他们初步商议了修订族谱的事宜并决定尽快回到家乡与两堡的庠兄修仕、侄儿福思、弟弟上弼、任举以及族长元棣、修迪、修兆、福育等人商议具体事宜。参与者还有达者维世、士美、魁荐、修隐、上烽、上友、德奇等人他们联合了三大房詹吉告虔的人一起参与了修订工作。我和庠叔登庸不怕辛苦仔细核对了前人的族谱并将其转录成现代文字使得福建和广东的族谱能够统一起来。我们挑选了合适的人来负责打印和校对工作使得整个修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即使像苏子美那样善饮的人也不会觉得我们的工作有什么不妥之处。

自丙子年以来我们家族一直秉承着祖先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家族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亨公、魁耀公、良相公等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此外我们家族还有许多在官场和文坛上有所作为的人才他们虽然职务不同但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现在我们家族的分支越来越多以前圭湖二房只有数百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千余人;以前太平族只有千余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数千人。所有这些成就和变化都在新修订的族谱中得到了体现。

通过修订族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家族的历史和现状还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族谱中记载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和事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动力源泉。同时族谱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发展要时刻保持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在修订族谱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康熙六年丁未岁孟夏月 谷旦

原任瑞州府高安司训摄学正事又南安府大余县学正陛北直保定府清苑县县尹

十四世孙仕珑 薰沐拜题

桃川赖氏五修族谱序

家谱的修订,至今已有五次。宗族的图谱源流,世系的分支派别,都灿烂完备,一目了然,让亿万人都能知晓。然而,对于尊重长辈、亲爱同辈的由来,又何需后来的修补呢?但历经多年,遭遇变迁、侵蚀、战乱,之前的家谱十不存一。即使有一两本还存在,也都是残缺不全,所以修订家谱的紧迫性就很明显了。

于是在壬寅年秋天,我们召集各族的族长和英才俊杰共同商议此事,但尚未实施。到了甲辰年秋天,两堡三大房的族长们再次会议,立下约定,彼此商议协定,随后推举出各房的英才俊杰,清查自明万历丙子年后未记载的人口,以及康熙丙午年修订家谱时应记载的人口,汇总交付给负责人编纂人数,根据人情来斟酌费用,按照各房来分担出版费用。每房先出银三两,每人出一钱,至于米、柴、蔬菜等物,都简便易行。费用备齐后,我们选择在丙午年秋天的七月二十四日告祭祖先,开始修订工作。

在修订家谱时,我们首先确定了格式。中图的格式,每十世一提,必须从支流追溯到源头,像大纲统领细目一样,有条不紊。世系的格式,每五世一提,必须由枝叶追溯到根本,像藕丝连续不断,珠串贯穿始终,毫无差错。这些都是登庸、上友、上弼、德琦等人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于是,书写人员开始记载,刻工们展示他们的技艺,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回忆起来,家谱自西汉平帝至我朝康熙年间,共经历了四十六世,文字四十余万。图谱所记载的,统一了异同之处,记录了真实情况而删去了虚假内容。我们特别谨慎小心,使尊卑长幼更加明确,冠婚丧祭等礼仪有等级之分。对于做官的和有学问的人,我们没有虚夸他们的称呼;对于忠孝廉节的人,我们没有给予他们浮夸的赞誉。文章的传承和序列都分析得条分缕析,卷宗的编排次序井然有序,毫不混乱。

家谱册按照房分支收藏,共有正册一十五册,每册九百零七页,分装为四本,标题为“文、行、忠、信”。其中文字号一百七十八页,行字号七十页,忠字号一百零六页,信字号三百五十三页,汇集成一套。至于收藏家谱的人,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选,就不能随意滥收。这样珍贵的家谱册才能永久保存下去历经万世而常存。

现在我们共事的几个人都努力图谋成就此事并不敢夸大其词来炫耀我们的壮举以光耀前人福泽后代。只是有了这种周全详备的念头或许可以向先人交代无罪被后代所谅解。倘若后来的贤者能够继续修订家谱遵循我们修订的程序和方法也就没有什么过错了。我们将把参与此事的人员名单分别列注在后面以供将来查考。

太平主修:登庸 上举

族户:承宁 元棣 登宠

房长:承汪 上烽 绍儒 修彦 元慈 元爽 修历

克已 修业 恕元 修兴 元兰 德教 德会

英杰:元北、元庆、上贤、德瑞、元远、元试、修标、修良、元成、元聪、元光、元时、鼎元、修统、修官、修位、修本、修贽、修悦、修钟、修学、上拨、元旗、元蓁、登黉、德恒、修璞、勷成、绍茉、绍仪、元睿

六修族谱序

礼仪之中,尊重祖先所以敬重宗族,敬重宗族所以团结族人,家谱的设立正是为了敦促族人的情谊。世系明确,即使族人远迁他乡,也能追溯其本源。传承百世之后,即使服制已尽,但亲情犹在。我们的始祖泰重公,从桴源迁徙到桃川的龟湖,而桴源旧属揭阳。先世散居在颍川,忠诚公在三国时期迁徙到桴源。忠诚公的儿子列宝公,在西晋永兴年间在浙东做官,于是定居在浙江。列宝公的孙子庄公又迁徙到松阳居住。七世仲方公在刘宋元嘉年间又转迁到揭阳的赤竹坪。仲方公的儿子灿公仍然居住在赤竹坪,等到揭阳县被撤销后,赤竹坪被改名为虔化。灿公有七个儿子:昭、得、度、明、思、求、彦,他们随后各自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只有度公又迁徙回桴源。后来,虔化又被改名为宁都,这是州邑的名称,沿革变化无定,但桴源的名字却从未改变。现在,桴源位于宁都的清泰乡,距离州城有一百七十里。忠诚公葬在热水,列宝公的祠堂也在那里。家谱的修立始于靖公,那时始祖还没有迁徙到桃川,已经进行了一次修订。再次修订是在三世祖福清公时期,他在宋咸淳年间做官,以政绩卓著而被列入乡贤。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秀石公,次子龟山公,他们的子孙世代居住在上蒙龟湖;三子平山公,他的孙子海真公、杨溪公从龟湖迁徙到太平东水坳下,杨溪公后来又移居到杨村。元延佑甲寅年间,同居在龟湖的族人已经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到了明永乐年间,族人分居在两堡。万历丙子年(1576年)又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到了本朝的康熙丙午年(1666年),登庸、维翰、仕珑诸公进行了第五次修订。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两个甲子年。当今圣上仁爱化民,休养生息,人口比第五次修订时增加了十倍。家族的源流和支派本应合在一起,但分开后就散了。要追溯其相同之处,已分的再合在一起恐怕会乱,必须辨别其不同之处。因此,现在修订家谱尤为迫切。过去曾经商议修订但没有结果,雍正丙午年(1726年)已经进入修订局但最终搁置了,因为人口众多费用浩大。乾隆癸已年(1773年),平山公房的绅士和族长们急切地想要重修家谱,推举我宣扬总领其事,我的弟弟通扬担任总理。我自认为愚昧浅陋,再三推辞但未获准许。于是开始会合三房共同商定第六次修订。秀石、龟山二公房的事务,则由我的弟弟应扬、赓扬总领,叔祖纯和我的弟弟宣担任总理,佥总杰负责协理其事。各支分选择英才清丁集资。幸而大家都踊跃参与。乙未年(1775年)开始与编修人员会集新旧世系,互相参考订正,必须条分缕晰、确凿无疑才敢记载。经过十多个月的努力,谱稿终于完成。我们在丙申年(1776年)冬月选择了吉日开设谱局,担心拖延废止,再次请人督修,勤慎催查、按序考核,期望没有遗漏和错误、没有越轨之处、没有虚假和冒领的情况,然后才交付刊印。凡是对家谱有光的事情,如忠孝节义、科举及第和岁贡生等必定记载;做官受封、赠予文章和政绩等也必定记载;美好的品行、隐逸的德行以及家族中贤惠善良的女性等详细记载在郡县志中的也必定记载。我们不敢随意攀附援引,直到越已亥年(1779年)秋天才最终完成。我和各位同事固然不敢辞其辛劳。自此以后,我们追溯源流、辨清支派、明辨昭穆、明确长幼、按序记载生卒年月和娶嫁葬埋的详情。我们对孝悌之道和宗族亲睦之义寄予厚望。这就是本次修订的序言。

皇清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 仲 秋月 吉旦

原任饶州府余干县儒学教谕兼摄训导事 十七世孙 宣扬 谨撰

六修族谱序

万物都源自于天,而人类则源自于祖先。只要我们同属一个祖先,即使分支众多,现在依然是一体的。然而,要从现在开始追溯,不依靠宗谱,我们又怎么知道,又怎么考察呢?我们族派从颍川衍生以来,历代承继迁徙不一,人文和仕宦世代不断。阅读我曾祖父仕珑在康熙六年第五次修订的谱序,原原本本,详尽无遗。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我今天来赘述呢?只是从第五次修订到现在又过了一百多年,远的不说,就说泰重祖派下数传到国俊、国忠、国青三支,他们世居龙南。其中上蒙龟湖系是俊忠二祖的后裔,而太平系是青祖的后裔。大致估计一下,各房的人口比第五次修订时多了很多倍,难以计算。派系即将分散,乾隆庚寅(1770)年,堂叔名叫光华,字颍宾,他邀请全族的绅士和族长,打算将宗谱进行第六次修订。然而,因为众人意见不一,这件事最终没有实行。到了辛卯(1771)新年,颍叔又邀请我和其他老人,预先将本支的生卒葬徙详细注明,他对第六次修订宗谱充满了殷切希望。为什么会这样呢?过了一年,胡颍叔突然去世了。我因此更加担心这件事最终无法完成。岂料壬辰秋天,城祠祭祖完毕后,全族对宗谱一事都有了第六次修订的意愿。于是推举我兄弟宣扬、弟赓扬和我三人为主修。叔祖纯、弟弟宣、通扬为总理。各房又选择首事,详细核查,再三稽查。只是我性格不耐烦,对于谱中繁琐的细节,我实在有些受不了。但是全族和本房的先辈们又屡次以祖宗的武断为言,我只好勉强从事,帮助完成这件事。经过十多个月,各房的谱稿都完成了。到了丁酉(1777)年,已经付梓。现在俊祖房的谱刊成了,等忠青二房的谱刊完,就可以合编了。这难道不是我们族上下一百多年子孙的厚幸吗?也难道不是我颍叔在九泉之下的厚幸吗?我内心感到欣慰,不言而喻。我们族中的文人学士在县城里是最出色的。同族的各位公公们谅必会各抒己见,为第六次修订的谱增添光彩。我才疏学浅,怎么敢妄言呢?也只是姑且先摘取一些芜杂的词语来暴露自己的浅陋罢了。宗谱的设立,固然是为了追溯祖先的源头,也是为了汇聚今日分散的支流。源头相同,支流自然不可有异见。所以,我特别希望族人们,在展开宗谱时,能深念一本,情切同宗。既要兴起敬祖之思,更要怀有睦族之意。这样,即使人口众多,也依然是一家人。世代虽远,却如同一天。休戚与共,忧乐相同。难道会像秦越人那样对待肥瘠漠不关心吗?那么,即使说我们宗族没有什么宝贝,只有宗谱是宝贝,也是可以的。这难道仅仅是记录生卒死葬的陈迹吗?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岁 仲夏月 谷旦

十七世孙邑庠增广生 应扬 敬撰

六修族谱序

我们赖氏家族源远流长,先父早已铭记在心。有的简洁而全面,质朴而不浮华;有的分析而显著,详尽而不夸张。总之,这些都是为了叙述前人的事迹,实实在在地记录子孙后代继承的美好品德。尽管如此,今天的谱系修订也不能仅限于言辞,不是一次就能完成,需要反复修订,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再到第三次、第四次,不断续修并记录,以六修继五修,使得百余年的宗派人物清晰不混淆。

本朝康熙丙午年属于第五次修订,历经两个甲子年,中间未及登入谱系的人数以万计。关于他们的出生、迁移、去世、埋葬、住宅、婚姻,以及伦理尊卑、亲疏远近等关系,由于没有及时查证,族中的绅士和长者都深感忧虑。乾隆壬辰年,三大房商议进行第六次修订,推举兄长宣扬、应扬和我三人主持此事。叔祖纯、兄长瑄和弟弟通扬担任总理。我自知愚钝笨拙,一再推辞,但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任务。现在的谱系修订比过去更加困难。人数少则事情简单,人数多则事情繁琐。现在的事情非常繁琐。如果不详细查证、仔细分析宗派之间的异同关系,就很容易出现错误或遗漏,甚至可能受到冒认种族的讥讽。因此,我与各位同事专心致志、日夜努力,又选择各支派的贤达人士编辑稿件并付梓印刷。我们力求做到丝丝入扣、纲举目张,使得家族谱系清晰明了,为家族增光添彩。同时,我们也记录了家族中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包括忠孝学问、文章著作以及妇女的典范等,为家谱增添了光彩。现在谱系修订工作已经完成。族中人才辈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心存慈爱、孝顺、友善和恭敬之心,行事遵循仁义礼乐之道。如果尊尊亲亲之道得以完备,那么祖祖辈辈的声誉就会恢复。回想起初次修订谱系的时候,从唐宋到元明再到康熙丙午年的第五次修订历经漫长岁月。期间屡屡有名人巨匠撰写序言和跋文,他们简洁而全面地叙述了家族历史和分析了家族特点。后人都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些先辈的美好品德和榜样作用。

我们的始祖名叫泰重,从揭阳的桴源迁徙到龙南的上蒙龟湖。历经二世祖秉五、三世祖文兴到四世支祖国俊、国忠、国青。俊忠二祖的后裔仍然居住在龟湖而青祖的后裔则迁居到太平。两个堡寨如星星般散布各处都彰显着家族的美好品德。然而始祖之上的祖先我们无法一一追溯其源头;四世之下的后代我们也无法一一叙述其委曲。

尽管此我们仍然尽力追溯源头并详尽表达委曲以求全面呈现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仲秋月 谷旦

十七世孙邑庠膳生 赓扬 敬撰

总修:原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 宣扬

邑庠增广生 应扬

六修题名 邑庠廪膳生 赓扬

总理:邑庠生 赖纯

邑庠生 赖瑄

附贡生授翰柳完孔目 通扬

桃川赖氏七修族谱序

我深思家庭有谱的重要性,就像国家有历史一样。国家有历史是为了考察世运变迁的缘由,家庭有谱则可以了解世系的源流和分支。确实,如果本不存在,那么枝又将从何依附呢?因此,我们不能忘记祖先而只顾着收族。同样地,如果流派过于纷繁,源头必然会混乱,所以我们也不能只是尊祖而盲目地收族。只有记载明晰,不忘本源,保持昭穆之序,才能使分支看起来不散乱,合并起来也不显得混乱。这样才能让谱牒在现今有信度,并传承给后人。因此,修订谱牒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赖氏家族自从始祖泰重公迁徙到桃川以来,历经宋、元、明三代,到乾隆已亥年已经经过了六次修订。从已亥年到现在又过去了六十多年。在我们这个朝代,社会和谐稳定,仁爱之风广泛传播,休养生息历经多年,因此人口繁衍迅速,比以前多了很多倍。所以修订家谱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现在赖氏家族的绅士和长者们都能够和衷共济,继承先人的遗志,共同完成这项盛大的任务。于是,在已亥年秋天,各房开始设立局所,编辑清稿。到壬寅年秋天,在祖祠设立总局,恭请字客开始印刷工作。整个工作在甲辰年冬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详细考察了家族的源流和分支,做到了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同时,我们也注重记载家族中的忠孝节义等优秀品质以及女性的懿行芳规等事迹,为整个家族增光添彩。

《礼记》说:“尊祖所以敬宗,敬宗所以收族。”这正是我们的目的和志向。在叙事时我们必须核实事实真相,在修辞时我们只求表达真诚之意。我曾经见过一些记载谱牒的人为了自重而攀附先达或附会前贤,说自己的祖先是某卿的分派或某贤的后代。但仔细追究起来却发现这些说法都是遥不可及的,他们并不感到羞愧于自己的祖先。相比之下我们应该像崇韬拜祭令公之墓、武襄退还梁公之图一样自立自强不用远引他人为例。

赖氏家族源自颍川,在春秋时期以来就一直有杰出的人才出现。试看那些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名扬四海的人才以及那些虽然布衣出身但志在辅佐王室的贤者他们都是品德高尚、声望卓著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现在修订家谱时我们不需要借助这些来夸耀自己的世家地位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记载每一件事情避免僭越和虚诞。只有这样才能将家族的历史永垂不朽并让后人在阅读时感受到其常新之处。

自从丁酉年我来到这个地方做官以来就与赖府的各位君子时常往来发现他们大多都是英姿卓越、才华横溢的人才。今天阅读这本家谱其中记载的忠孝节义等事迹令人肃然起敬更加坚信祖先的德行和功业为后人留下了深远的谋虑。后人们将会继续发扬前辈的优秀传统以光大门楣这种兴旺发达的趋势正方兴未艾。这样不仅能为家谱增光添彩将来还能将丰功伟业载入国史与有荣焉。因此我对赖氏家族的未来充满了厚望并写下这篇序言以表达我的祝福和期待。

皇清勒授文林郎礼部进士前任山东布政司库厅

蒙阴县知县、现任龙南县儒学教谕 吴寿龄 拜撰

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孟冬月 谷旦

(作者于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始任龙南县教谕,与我族诸生谊深,

六年后撰此序,并为懋辉诸公撰赞语。)

桃川赖氏八修族谱序

始祖泰重公从桴源迁居到龙南,经过五六代后,分别居住在上蒙、太平等堡,繁衍出二万多人。我们祖先积德深厚,遗留下来的恩泽也非常宏大。现在修订家谱的工作已经完成,我写下这篇序言。序言主要是叙述祖宗的功德,叙述昭穆亲疏关系,叙述祭祀、庐墓、生死婚配等事宜,叙述忠孝廉节、功名仕宦等事迹。家族的源流支派、纲纪伦理、事业建树、先后传承等,都详细记录在内,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庄重的工作。

自从初次修订家谱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七次修订,前贤往哲、名公巨卿都撰写了周详的序言,现在仍然清晰可见。然而,经过这么多年,即使是珍贵的文献也难免受到蠹虫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不断续旧增新,因此这次修订仍然需要借助编集。现在再次过去了六十多年,我们进行了第八次修订。幸运的是,家族中人才辈出,丁口众多,代代相传,兴旺发达。我们应该知道,历经数百代后,家族仍然能够隆盛繁衍,千万世之后,仍然能够愈发壮大。

我们的家族世系绵延不断,遍布太平之区,无论是近处的龟湖还是远处的异境,都有我们的族人。我们的家族在龙邑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朝廷的荣光,我们所谓的世家旧族,并不需要过多的谦让和赘词。因此,我将这篇序言交付给刻工,以记录我们家族的盛世。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岁季春月 谷旦

二十一世孙 优增 和镇 薰沐敬撰

赖氏八修族谱序

最近我读了欧洲人写的书,他们常常喜欢谈论种族,通过观察毛色和辨别声音来区分,明显得就像黑白不能混淆一样。然而,对于一姓的亲疏关系,一族的支系,他们却茫然不知,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他们重视宗教而轻视了亲情。中国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都尊黄帝为祖先,没有异种的说法。姓氏的命名和传承,历代都有详细的记载。小史奠定了家族的体系,世族师校记录了家族的人口多少,这是三代时的制度。百家的谱系上报给吏部,这是魏晋六朝时的制度。唐贞观显庆年间,再次奉命撰写《氏族志》。宋元以后,私家谱牒开始兴盛,相继编撰,下至偏远的乡村,都有各自的家谱,而且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修订一次,或者两三世就修订一次,这个传统至今还在延续。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氏族学问比欧美更可信,更有证据。

龙南地处山岭之中,隐藏在万山之中,从中原看来,也是偏远的乡村之一。县中称为望族的,首先是赖氏,他们的祖先泰重公从南宋时由宁都的桴源迁徙到县南的上蒙堡的龟湖。经过四世,国俊、国忠二公仍然居住在龟湖,而国青公又从龟湖分居到太平。于是,三位公子的子孙分居在两个地方,他们的人口繁衍迅速,达到了约两万人。乡贤名宦代代都有。而他们的家谱自从第七次修订以来,也已经过去了数十年。

现在,赖氏的族人商量着继续修订家谱,书稿已经完成,即将付梓。赖氏的几位君子写信给我请求写序。我因为远在京城做官,没有见过这本书的体例。但是我知道,赖氏的这几位君子都是明辨源流、通晓事理的人。他们继承了前人的成绩,继续编撰私家谱牒。这是中国亲亲之教的体现,他们足以阐扬前人的功业,不需要我多说什么。

我只是想说,自从西方人开始辨别种族以来,近百年来同种之间的争斗在欧美并不少见。他们凭借这种力量去欺凌外族、兼并异种,显得非常勇猛而不可阻挡。如果没有文明的抵制力量,那么这种种的独立而不可战胜的情况就很少见了。非洲、南洋群岛就是前车之鉴。龙南的赖氏风俗崇尚端正诚实,性格耐劳苦,有斯巴达的风范。以前发逆之乱时,我们县能够不被攻陷,多亏了赖氏乡勇的功劳。如果有几位君子能够本着敬宗收族的心意,发挥出忧国恤家的智慧,激发同仇敌忾的气概,教授进退作止的方法。那么将来如果东南多事、异族逼近的时候,他们进可以立功于天下、退也可以保障一方安全。这就像湖北的湘乡、粤中的三元里一样、在历史上也有光辉的一页。我对此不禁抱有郑重的期望。

光绪三十一岁次乙已仲秋月

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刑部主事加二级

同邑 许受衡 谨撰

统 修 谱 序(九修)

家谱,就如同历史。族谱和方志一样,都是为国家的历史提供依据。方志记录地区,族谱记载宗族分支,都是阐述其源流和发展,继承先人的意志,叙述先人的事迹。我们赖氏家族的渊源久远,历经颖川、松阳,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世系不清晰,我们如何能够纵观历史的全貌呢?我们的桃川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阔,如果没有族谱,我们又如何能够寻根问祖,联络族谊呢?

然而,在过去的八百多年里,我们的族裔子孙分散到各地,形成了五种不同的族谱,有八修、四修、七修等各种不同的版本。加上当时的局限性,各种族谱的记述存在差异。又因为历史的磨难和战火的摧残,保存下来的族谱寥寥无几。民国时期,赣闽粤三地曾尝试联合修谱,但也难以完善。这样的状况,让我们如何能够辨别族人的辈分和尊卑呢?

现在,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盛世,也迎来了修谱的良机。我们这一代人岂能袖手旁观?癸酉年初夏,连平的宗亲们开始鼎力筹措修谱事宜,各地的长辈们也纷纷表示支持。海内外的贤达人士慷慨解囊,退休的老干部们也为此奔波。不久之后,修谱的春风就吹遍了全族,大家都精神振奋。

然而,我们的家族庞大,地域广阔,统一修谱谈何容易?这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繁杂的文化工程。况且不时还有各种干扰和困难。幸好我们有值得仰仗的董事和贤能之士,有经验丰富的总理和编修英杰来协助处理。到了甲戌年仲秋时节,族谱的初稿已经完成并交付印刷,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新的族谱广泛搜集了史料,兼容并蓄了各分支的族谱,采用了欧苏结合的体例,使得源流更加清晰。它上承祖宗的遗志,下开万世的蔽端。这是我们家族自元、明以来的空前聚会,是各支散徙之后的盛大联谊,也是我们家族兴盛的汇编和迈向新境界的商筹。

在族谱发行之际,我希望全族的族人都能够共勉,学习族谱、使用族谱,继承祖训,修身正心,为后代树立榜样。我们要发扬爱敬之良,启发敦本之念,汇聚成一股润泽之力,绵绵不断地传承美德。我们要尊师重教,推动人文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齐家治国,使得民族富强,为国家的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风送爽的季节里,统修族谱的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家族的荣光和族人的欢乐都凝聚在这部族谱之中。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吗?因此我写下这篇序言来纪念这个重要的时刻。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岁季秋月望四日 吉旦

广东省连平县人民政府县长 二十二世孙 兆璜 敬撰




-責任編輯:鈺龍 文章頁數:第[1]页 
 💠 新聞評論
😶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 本頁手機二維碼▼

壹手機/平板掃描打開即可
閱讀本文。二在微信中:發現→掃壹
掃,打開,點擊右上角的 ... 可將
本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級分類列表
渊源迁徙
郡望堂号
宗祠宗親
賴氏族谱
賴氏字辈
历史名人
賴姓取名
賴姓影視
賴姓文化
企业品牌
青田賴姓
当代人杰
🔍 站內文章搜索





🔝 本類閱讀排行
» 客家赖氏联修族谱
» 民国五年雩邑赖氏族谱(一)
» 賴氏族譜 國籍不是距離 性別...
» 湖南湘乡赖氏族谱
» 广州花都赖氏族谱【1991年...
» 中华赖氏宁都桴源一至十四谱序
» 浙江温州泰顺2013赖氏族谱
» 江西石城明祀堂三溪赖氏六修族谱
» 閩西(古汀州府)客家百姓簡譜...
» 梅县畲坑赖氏族谱[1990]
💰 贊賞賴氏網

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