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多瑙河畔的國會大廈是匈牙利最宏偉、最莊嚴的建築之壹。這個新哥特式的建築建於1885至1904年,曾壹度是匈牙利人的驕傲。 |
|
破舊的磚墻後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四虎”市場,弧形鐵皮棚頂正是壹個個價值幾萬美元的攤位,當地人稱為“巴比隆”。 |
|
逢年過節,海外華人依然喜愛歡聚壹堂。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60華誕,匈牙利華人舉辦了卡拉OK大獎賽。圖為比賽現場。 |
|
三位熱愛乒乓球運動的匈牙利華商在布達佩斯創立了乒乓球俱樂部,請來專業教練,教授專業球員,參加職業聯賽,成績驕人。圖為俱樂部位於布達佩斯“中國商城”的訓練場地。 |
|
2009年,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第113屆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在博覽會期間舉辦“中國商品展”。圖為開幕式當天匈牙利少林寺的弟子為嘉賓表演舞獅。 |
|
站在布達山上俯瞰佩斯,以茜茜公主命名的伊麗莎白橋下靜靜流淌著多瑙河。 |
|
2009年,匈牙利孔子學院推出了面向匈牙利政府官員的漢語培訓課程。圖為來自中國的誌願者在講課。 |
|
塞切尼溫泉位於布達佩斯市中心的英雄廣場壹側,是布達佩斯人最愛去的溫泉之壹。 |
說直白些,人生不過是個過程,從生到死。這紅塵壹遭,必定會到過些地方,遇見些人,經歷些事。這各式各樣的經歷才能組成多彩人生。前段時間有機會去本報的匈牙利合作夥伴《歐亞新聞報》工作了兩個月,見識到了各種不同的精彩人生,我的人生也因此更加繽紛。
那個城市
布達佩斯,這個地處中歐的壹國之都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唯壹的相關信息可能是那位在極偶然的情況下因此城而得名的笑星。這對於匈牙利而言,不可謂不悲哀。
去匈牙利之前,對匈牙利和布達佩斯的所知除了名字之外,只有極為簡單的信息:這是個比較落後的歐洲國家;這裏的華人基本都經商。當然,落後是相對於發達的西歐國家而言。就人均GDP而言,2009年4月的數據顯示,匈牙利人均GDP為15542美元,排名46,而中國為3315美元,排名106。不過,必須要知道,我們的首都北京早已發展成為壹個不遜於任何壹個國際都市的城市。與布達佩斯相比,北京的優勢依然不容否認。
初到布達佩斯,是在清晨。剛剛6點鐘的天空依然帶著壹絲陰霾。機場很小,還好本來也沒什麽期望。不過,空氣很清新,讓人忍不住地深呼吸。
從機場到住的地方大概25分鐘。在逐漸清亮的光線中,我看到的是壹個即便有了思想準備卻依然忍不住吃驚的城市。
壹路上是稀稀落落沒什麽特色的建築,夾雜在幾個面積不算小的廢舊工廠之間。給我帶來最大沖擊的是車進入市區後,同行的王社長指著路邊連成片的鐵皮棚屋告訴我,這裏,就是匈牙利赫赫有名的“四虎市場”——華商最集中的市場。我把不可思議的眼神投向那片低矮圍墻上的弧形棚頂。“別小瞧了這個地方,裏面可是真正的藏龍臥虎。”王社長似乎看出了我的震驚。
該怎麽描述那個市場呢?如今的北京似乎已經很難找到這樣的地方。大的批發市場如動物園、如金五星早已是正經八百的鋼筋混凝土。硬要找個相似的,那“四虎”有幾分像當年的秀水街,但比秀水街更簡陋。簡單撐起的鐵皮棚註定了商戶們不得不經受酷暑的炙熱和寒冬的刺骨。“四虎”附近還有幾排廠房樣的建築,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幾家批發市場。
我住的地方就在華商聚集的區域,是幢百年老建築,據說已經屬於政府保護的建築,任何人不得隨意拆掉。斑駁的墻壁,銹跡斑斑的欄桿,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層高足有4米2,讓人身處室內依然感覺暢快淋漓。周圍也都是類似的建築。古則古矣,卻也明顯讓人看到了城市的破敗和政府的無力。
小小的機場、棚戶般的市場、斑駁的城市,這就是我對布達佩斯的初印象。
那些人
出國,自幼的印象中壹直是令人羨慕的事情。生活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在未經世事的眼中壹向是種華麗的存在。即便隨著閱歷的增長,國外生活的玫瑰色外衣逐漸褪去顏色;即便曾留學遙遠的美國,親身體會了他鄉生活的酸甜苦辣,匈牙利華僑華人的經歷依然給了我不小的沖擊。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匈之間互免簽證,匈牙利成為歐洲對中國人唯壹免簽國家。成千上萬的國人懷揣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登上了魚龍混雜的東方快車,穿越廣袤的西伯利亞,來到了布達佩斯。
大多數留在匈牙利的中國人都有很相似的經歷:先是大包小包塞進東方快車的兩人小包廂,走壹路賣壹路,到莫斯科把手中盧布換成美元,然後進入布達佩斯,開始辛苦的創業歷程。從最初的地鐵口小地攤,到如搶命般搶攤位的趕集,到租或買下自己攤位的練攤,再到後來的越做越大,每壹步都浸透了汗水與淚水。當地華人常說,現在大家是好了,有房有車。可是當年誰沒吭赤吭赤拉過四輪的小貨車?誰沒提心吊膽攥緊練攤壹天的收入擠過公車?誰沒在“四虎”的鐵皮棚裏汗流浹背或是瑟瑟發抖過?凡此種種,皆為創業者風光的背後,皆為回首時大多人有意無意回避的艱辛。
近20年的打拼後,今天匈牙利的華僑華人構成了壹道很獨特的風景。歐洲的華僑華人幾乎都知道,布達佩斯的中餐最地道,而且布達佩斯的中餐館數量眾多。在可口可樂公司工作的馬小姐說,目前單單與可口可樂公司有業務往來的中餐館(包括快餐店)就有200多家。而這,絕不是全部。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在匈牙利的華人大概有兩萬人,大部分集中在首都布達佩斯。而且,用當地人的話來說:“這裏的華人幾乎個個是老板。”的確,如今的匈牙利華人已經走過了最初的創業階段,進入了事業擴張期。華人有錢,已是當地人的共識,也成為各類不法分子的目標。每年聖誕節前兩個月,便會聽到各種某某被劫某某因財受傷的消息。即便如今大多數華人已不必再身帶巨額現金擠公車,年底依然是人人神經緊繃的時候。
第壹批來匈並留了下來的華人如今都已四五十歲,不過,與曾經的落葉定要歸根的想法不同,許多人回國多次,最終依然決定在匈牙利繼續生活。“雖然覺得國內百般好,但是畢竟在這裏呆了這麽多年,這裏的風土人情都已習慣,大到氣候環境小到開車習慣都適應了這個節奏慢悠悠的地方。猶豫很久,還是舍不得離開,國內偶爾回去看看就好了。”不止壹人這樣說。不過,對子女他們卻有不同的打算。二代移民大都從小接受匈語和英語的雙語教育。許是父母覺得匈牙利之外的世界更廣闊,所以希望子女能帶著英語這個工具,離開匈牙利,追尋壹個更美好的未來。
那些日子
兩個月的時間,我工作生活在匈牙利的華人之間,好比體驗著另壹個空間的衣食住行,感受著另壹個人群的悲歡喜樂。
我的房東是位40多歲的女士,我稱她柳姐。她上世紀90年代中隨丈夫來到匈牙利,幾年後離婚,之後便壹直單身。2008年,她貸款買下了現在的公寓。我到她家時,她搬家沒多久。柳姐的公寓離“四虎”市場很近,是華人聚集的地方。多瑙河從布達佩斯穿城而過,把城市大致分為布達與佩斯。布達位於布達山上,是風景區,也是富人居住的地方。佩斯是新興城區,華商聚集的各個批發市場便位於此區。大部分華人為了生意方便,都居住在佩斯。目前只有少數華人搬上了布達山,漸漸遠離了華人圈。
這似乎是種規律,海外華人根基未穩之時,大都聚集在壹起,正如最初的曼哈頓唐人街,可以壹輩子不講英語壹樣生活得不錯。不過隨著實力的增加,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意願日漸強烈,華人會有意識地搬離華人聚居區,遠離華人生活圈,逐步向當地社會靠攏。對於華人移民歷史只有20多年的匈牙利而言,這個過程剛剛開始。
到匈牙利的第壹天,柳姐便帶我去了華商聚集的批發市場。柳姐帶我去了幾家她熟悉的店,壹邊和老板聊天,壹邊買衣服。這裏的衣服令人吃驚的便宜:合人民幣15元的長袖棉質T恤、30元的毛衣、十幾元的挎包,等等。她還常常教育我,下次過來不要帶那麽多衣服,來了就去市場買,走時如果不喜歡,丟了也不可惜。
當然,並不是說這裏的華人只穿這樣的市場貨,大家的品牌意識在不斷增強。小馬是當地做得不錯的雨具商人,他的身上基本都是Zegna或Polo等國際名牌。當然,因為關稅等原因,在歐洲買壹線品牌的產品比在國內買要便宜很多。
柳姐平時都是自己燒飯。出生在湖南生長在陜西的她對自己的手藝很滿意。她常向我描述,她原來在公司上班時,中午帶著自己做的排骨啊青菜啊在公司吃,每次都讓辦公室的人羨慕不已。現在她從公司辭了職,轉做幫人轉身份的事務所,常常出去吃,每次回家都會大包小包,隨便壹收拾便是豐盛的壹桌。
人的口味是很固執的東西。在匈牙利生活了壹二十年的華人依然鐘愛中餐,提起匈餐,大部分人都會皺皺眉頭,露出不屑的神情。作為遊牧民族的後裔,匈牙利人的口味偏重,某些方面與中餐也有相似之處。最有名的匈餐有我們熟悉的土豆牛肉,有多瑙河鯉魚的魚頭湯,還有很像中餐油餅的面食。不過,多相似都沒用。雖然就價格而言,匈餐比中餐要低壹點,但是華人無論是聚會還是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大都會選擇中餐館。
至於行,目前華人基本人人有車,像柳姐這樣不會開車出門靠公交的只占很小的壹部分。不過,就像柳姐說的,布達佩斯的地鐵、有軌電車和公車四通八達,交通極為方便。兩個月裏,我也常常搭乘公共交通,幾乎從未遇到過人擠人的情況,而且有意思的是,很多時候,車上明明有座位,很多當地人都選擇站著。像歐洲大多數城市壹樣,布達佩斯的公交系統也沒有售票員,只有偶爾出現的檢票員。兩個月的時間裏,我只在地鐵口遇到過壹次查票。絕大多數時間全憑自覺,當然這種自覺背後有逃票後的嚴懲做保障。
在匈牙利做記者
目前,布達佩斯有七八家報社,最大的壹家發行量為2500份左右,《歐亞新聞報》位居第二,發行量2000份。對壹個兩萬人左右的市場而言,競爭不可謂不激烈。靠辦報就可以年收益10萬美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匈牙利的華文報紙在帶些惡性的競爭中進入了免費時代。而在金融危機的進壹步影響下,如何保有自己的市場份額並有所發展成為必須考慮的事情。
匈牙利華文媒體還面臨壹個共同的問題:缺人才,缺中匈雙語流利而且中文寫作能力強的人才。這既說明了華人圈與當地社會的分離狀態,也限制了華人與當地社會的融合。
若問籍貫,這裏的華人以浙江福建人居多,其他如東北三省、河南、北京只占少數。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方快車上的“國際倒爺”雖然以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人居多,最終選擇在匈牙利創業的卻大都來自農村。所謂“學歷”對他們而言,還是很遙遠的事情。而且,最早的移民也不過20年左右,華人目前依然是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存在,他們的關註面相對較窄。
面對這樣的讀者,當地華文媒體可謂絞盡腦汁。此次《歐亞新聞報》推出“華人故事”系列,是壹次效果不錯的嘗試。華人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雖不至於低頭不見擡頭見,卻是藏不住什麽秘密。“華人故事”寫的正是身邊這些說熟悉其實又不熟悉的人,讓人們在共鳴中梳理了自己的創業奮鬥史。
作為記者的我,則在采訪過程中見識了不曾想象過的多彩人生:有曾經的放牛娃、如今的成功商人;有完全自學匈語、憑著對創作的熱愛而成功的草根翻譯家;有曾經遭遇下藥搶劫、如今瀟灑過起“退休”生活的“中國第壹女鐵人”……壹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壹段段精彩紛呈的人生,我在匈牙利的記者生活隨之變得多彩,我的人生也隨之變得跳躍起來。
還是那個城市
有人說,對壹個人而言,壹個城市中有了朋友,便不再陌生;有了愛人,便可稱為家。
城市還是那個城市,不過,在布達佩斯生活了兩個月之後,這個城市對我而言已不再陌生,這個初印象極為糟糕的城市也變得可愛起來。房東柳姐總說,剛來時妳可能不會喜歡這個地方,但是呆久了,妳就會舍不得離開。
抵達這個城市的時候,我看到的只是城市的壹個側面。兩個月裏,我遊走於這個城市的其他角落,它的美麗逐漸顯現。
給人無限想象空間的多瑙河穿城而過,給這個城市帶來靈動之氣。河上10座鎖鏈橋,形態各異:古老的獅子橋全名塞切尼橋,因兩個橋頭威武的獅子得名;優雅的白橋因伊麗莎白而得名,也就是常說的茜茜公主;最具現代感的綠橋本名自由橋,因詩人裴多菲得名,正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作者……站在岸邊布達山上童話宮殿壹般的漁人堡中,如若細心聆聽,恍惚間能聽到各種流傳已久的故事。
匈牙利盛產葡萄酒。去酒莊酒窖品酒買酒是匈牙利人和周邊國家人周末的壹大樂趣。壹位匈牙利的朋友帶我去了位於北部的Eger,經過大片葡萄園之後是連成片的酒窖。酒窖外停著的車掛著五花八門的車牌,人們抱著各種形狀奇特的容器走來走去。品酒之余,小花園中三五成群的人圍著露天篝火,吊著的大鐵鍋中煮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土豆牛肉。從火邊經過,我們硬是被熱情的人們拉著,喝酒又吃肉。那種感受,讓人直直暖到心裏。
匈牙利人還有壹大愛好:泡湯。有人說,不去泡湯就不算到過匈牙利。這裏稱得上全民泡湯。匈牙利被稱為“溫泉之國”,全國已開發的溫泉約有1300處,其中1/10在布達佩斯,堪稱是世界“溫泉之都”。而且,匈牙利的泡湯文化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羅馬時代。在此生活久了,很多華人也漸漸愛上泡湯。從40℃左右的溫泉中走出,進入高溫桑拿房蒸上壹蒸,然後壹頭紮入冰點的水中,他們用兩個字形容那種感覺:痛快!
天氣好的周末,生活在布達佩斯的人可以開著車,壹路欣賞田園風光,壹個多小時後即可看到歐洲最大的淡水湖:巴拉頓湖。湖周圍點綴在青山綠樹間的精致歐式小房子正是很多人的休閑別墅。在湖邊,吸壹口清新的空氣,望向高處,是幹凈的藍天白雲;望向遠處,是湖鷗徜徉在平靜的湖面上。那點點白色,是閑適的天鵝,還有偶爾滑過的白帆。靜靜坐著,便能感受到那遊走全身的愜意。
那個窗口
生活在布達佩斯之初我曾短期地住過壹個10樓的房間,那是壹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也是視力所及範圍之內的最高所在。趴在窗口向外望,左邊是綠樹掩映的歐式房屋,遠處是漂亮的黃色教堂尖頂。對這個城市的好感便點點積聚起來。最美的風景還是天空。坐在床上,壹歪頭,就看得到幹凈的點綴著雲朵的藍天,看得到幾個尖塔式屋頂構成的窗口地平線。在布達佩斯的第壹個雨天,我就坐在窗前,透過那個小小窗口,看了壹天的雲卷雲舒、雲淡雲濃,看著雲朵的顏色逐漸變深變暗,看著淩厲閃電劃過長空。
我在匈牙利的兩個月正如那個小小的窗口,讓我見識了壹個雖不能說美麗卻是極為動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