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80周年。為弘揚紅軍精神,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5月27日,溫州市委和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在永嘉縣聯合舉辦紅十三軍成立80周年紀念活動。中央有關部門、部隊、省、市、縣領導以及特邀嘉賓、紅十三軍主要領導親屬代表等,參觀了軍部舊址,向紅十三軍紀念碑敬獻花環,並舉行了紀念座談會等。
中共溫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浙南(溫州)是壹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溫州人民為了改變苦難命運,不舍不棄長期堅持在黑暗中苦鬥。俄國十月革命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浙南傳播的道路,推動了浙南人民的覺醒,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和壹批進步青年經過磨煉快速成長,為溫州地區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幹部基礎。1924年,浙南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立,領導廣大民眾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造就了浙南壹批黨員骨幹,其中10多人被中共中央選派赴蘇聯學習;30多人參加早期黃埔軍校,這批人中部分人學成回到浙南從事革命鬥爭。1927年四壹二反革命政變發生,溫獨支遭破壞,部分黨員骨幹被迫轉入農村繼續堅持鬥爭。此後,在中共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浙南地下黨致力於恢復和發展黨組織,同時先後領導了20多次農民武裝暴動。總之,浙南各級黨組織建立和發展壯大,壹批有文化懂軍事的革命骨幹湧現,還有此起彼伏的農民暴動激發和提高了廣大農民的階級覺悟,這些都為紅十三軍成立創造了條件。
紅十三軍的創建
浙南地區農民武裝鬥爭波瀾叠起,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1930年1月,黨中央派曾參加過北伐戰爭、留蘇歸來的金貫真巡視浙南。3月初,中央軍委派曾擔任黃埔軍校教官的胡公冕來浙南領導武裝鬥爭。胡公冕等在永嘉黃坡寺將農民武裝整合,成立浙南紅軍遊擊總指揮部,胡公冕任總指揮。紅軍遊擊隊400余人整編為3個支隊。這使浙南武裝鬥爭出現了新局面,原來分散的農民武裝,有了統壹的指揮。3月下旬,金貫真完成巡視,赴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黨中央根據浙南武裝鬥爭情況,指示正式組建紅軍和成立中共浙南特委。金貫真回到溫州,於4月中旬召開永嘉中心縣委第五次擴大會,決定溫州遊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壹獨立團,臺州遊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二獨立團,永康遊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三獨立團。5月初,西楠溪紅軍遊擊隊攻下楓林鎮,於該地會合瑞安、平陽、仙居、青田等縣的部分遊擊隊進行整訓。整訓期間,浙南紅軍遊擊總指揮部根據中央指示,在“勉園”宣布浙南紅軍遊擊隊統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軍部,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後為潘心元),政治部主任陳文傑,軍部設在永嘉五■村。
紅十三軍成立後,先後建立下屬的3個團。第壹團(簡稱紅壹團)是1930年5月與紅十三軍軍部同時成立的,最初由永嘉西楠溪30多支紅軍遊擊隊整編而成,團長雷高升,政委金國祥。下轄3個大隊。不久,瑞安北區遊擊隊500多人,黃巖、仙居遊擊隊各200多人,青田和縉雲的部分遊擊隊200多人等編入紅壹團,分別組成3個直屬遊擊隊及1個補充營。紅壹團共計3200多人,是3個團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壹個團。
第二團(簡稱紅二團)是以臺州地區的溫嶺塢根遊擊隊為基礎於7月組建而成的。團長柳苦民,政委趙勝,並由趙勝和柳苦民、程順昌、葉勉秀、趙裕平組成團委。指揮部設在塢根洋呈村,下轄塢根、青嶼、楚門(海上)3個遊擊大隊和壹個直屬特務隊及天臺遊擊隊。全團約1200人。
第三團(簡稱紅三團)由永康、縉雲、仙居的遊擊隊共1500多人於7月整編而成。程仁謨(後叛變)任團長,樓其團任政委,宋桓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大隊和1個獨立中隊。全團有各式槍支900多支,土炮4門,手提機槍4挺,是武器最精良的壹個團。
在紅十三軍成立的同時,經過浙南黨組織積極籌備,中共浙南第壹次代表大會於1930年6月18日至22日在瑞安漁潭召開,大會傳達了黨中央關於成立中共浙南特委的指示,通過了壹系列決議案,選舉產生了以王國楨為書記的中共浙南特委。浙南特委成立標誌著浙南地區革命鬥爭進入壹個新的發展階段。浙南黨組織的發展壯大,有力地配合了紅十三軍的鬥爭。
紅十三軍的主要戰鬥
紅十三軍成立後,鬥爭足跡遍及浙江的溫州、臺州、處州、金華地區的20余個縣,經歷大小百余次戰鬥,沈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統治。
紅十三軍剛剛成立,紅壹團就決定攻打瑞安和平陽縣城。1930年5月15日,胡公冕、雷高升率領900多人從永嘉表山出發,途經青田平橋時,擊潰國民黨省保安隊兩個連。進入瑞安縣境後,襲擊了陶山鎮警察所,奪取了全部武裝。當晚,雷高升等7人秘密進入瑞安縣城布置內應。後因紅壹團與城內的聯絡中斷,只好放棄攻打瑞安。23日晚,紅壹團和瑞安農民赤衛隊700多人會合,進入平陽縣境。平陽縣委負責人吳信直及葉廷鵬分別率江南、萬全赤衛隊共600多人前來接應。24日上午9時,紅壹團和平陽、瑞安赤衛隊分別從平陽縣南門、西門、北門攻進縣城。從南門攻入的隊伍,收繳了駐在南門土地堂稽查隊的槍支,沖入縣政府,縣長越墻逃跑。紅軍和赤衛隊奪取縣府大印,砸開監獄,釋放了被關押的40多名群眾。從西門和北門攻入的隊伍,原定攻打目標是駐在城隍廟的省防軍,由於向導領錯了路,貽誤了戰機,使得敵軍有喘息的機會。敵人重新組成力量,占領城垣,居高臨下,瘋狂反撲。紅軍和赤衛隊浴血奮戰到下午3時撤出戰鬥,犧牲192人。
8月下旬,紅壹團又決定攻打縉雲縣城。縉雲是個山城,要攻入縣城必須通過橫跨好溪的鐵索橋。為迷惑國民黨守軍,紅軍佯言攻打處州,以麻痹縉雲守軍。30日,陳文傑和雷高升率900余人從永嘉與縉雲交界的上董出發,第二天拂曉到達縉雲縣城南郊。紅軍在當地赤衛隊的配合下,發起攻擊。敵人用機槍封鎖橋面,阻攔紅軍前進。20多名紅軍戰士組成敢死隊,由雷高升指揮,在紅軍火力掩護下,突破石板橋,擊斃敵機槍手,然後繞到鐵索橋守敵背後,前後夾攻,擊潰守敵省保安隊機槍連,繳獲機槍2挺,長短槍70余支,子彈9擔。紅軍從鐵索橋沖進縣城,國民黨縣長棄城而逃。紅軍占領縣城後,燒毀國民黨縣政府的檔案,打開監獄釋放200多“犯人”(其中不少是地下黨員和紅軍戰士),並在城內四處張貼標語,開展宣傳活動,將沒收的鹽、布匹、銅元分給窮人,還籌建蘇維埃政權。由於周邊大批敵人分幾路向縉雲逼近,紅軍考慮守城不利,4天後主動撤離縉雲縣城。攻克縉雲縣城,是紅十三軍百余次戰鬥中最成功的壹次。此外,紅壹團在攻打縉雲縣城前後,還取得了攻克永嘉李茅13地、襲擊永嘉甌渠、攻占黃巖烏巖鎮等戰鬥的勝利。
在紅壹團攻打中心城鎮的同時,紅二團也在溫嶺、玉環、樂清、天臺等縣的邊境進行大小30多次戰鬥。6月7日,國民黨軍圍攻塢根,團長柳苦民指揮部隊從拂曉開始戰鬥了5個多小時,後退至附近海島。7月8日,柳苦民、程順昌率紅二團200多人,拔除了玉環縣國民黨軍對付紅二團的茶頭據點,此外,紅二團還於7月10日和9月15日,兩次在塢根擊潰國民黨軍的“進剿”。
紅三團成立以後,分散活動於永(康)縉(雲)仙(居)交界地區。他們到處張貼宣傳標語,打擊土豪劣紳,收繳武器,努力擴大遊擊區域。8月,部隊先後在縉雲金竹、唐市和永康方山口、銅山嶺等戰鬥中,殲敵數十人,繳獲槍支60余支。
紅十三軍余部的鬥爭
紅十三軍武裝鬥爭的擴大和浙南黨組織的發展,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的統治。從1930年6月開始,國民黨調集1萬多兵力“清剿”浙南地區,紅十三軍活動受限,人員傷亡加劇。10月中旬,雷高升率紅壹團1000多人,準備再次向瑞安、平陽出擊,沿途遭到國民黨軍和民團的圍擊,突圍後轉回永嘉等地。面對國民黨優勢兵力,紅十三軍軍部決定分散遊擊,紅壹團所屬部隊分別由雷高升和仙居的金永洪、黃巖的戴元譜率領,在永嘉、仙居、黃巖邊境堅持鬥爭。軍長胡公冕等也先後轉移到上海。由於主要領導人先後犧牲或離去,軍部實際上已不存在,紅十三軍各部已無力攻打中心城鎮。
為了指導浙南黨組織的工作,加強紅十三軍的領導,1930年10月,黨中央派曾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歷任紅四軍軍委書記兼政委、紅三軍代理政委的潘心元等到浙南。作為紅十三軍政委的潘心元到浙南後工作不久,於12月初,在玉環九眼江海上犧牲。中央重振紅十三軍的工作受挫。
國民黨還到處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溫州地區僅1930年7月份就有將近300名革命者被屠殺。9月,浙南特委機關遭破壞,12月浙南特委撤銷,同時成立中共溫州中心縣委,書記王國楨。由於浙南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黨員數銳減,工作進展艱難,1931年冬,王國楨等被捕犧牲,中共溫州中心縣委解體。
紅十三軍的武裝鬥爭遭受嚴重挫折,但各團仍繼續堅持鬥爭。1931年下半年,紅壹團堅持在永嘉、青田、仙居邊境打遊擊,國民黨視之為心腹之患。1932年上半年,在國民黨浙江保安團等2000多人的“圍剿”下,紅壹團處境極為艱難。5月23日國民黨地方當局在永嘉巖頭東宗祠堂誘捕殺害雷高升、戴元譜等20余名紅軍骨幹,史稱“巖頭事件”,它標誌著紅十三軍主力鬥爭的失敗。但是浙南的武裝鬥爭並沒有偃旗息鼓。紅壹團余部100多人在金永洪率領下堅持在永嘉、仙居邊境頑強鬥爭,1933年9月,金永洪犧牲,隊伍解體,余部武裝分散繼續活動,其中部分人員壹直堅持到1938年,與中共永嘉西楠溪中心區委重新接上關系。
紅二團於1931年2月部署攻打海門失利,葉勉秀等11人被捕犧牲。在此前後,柳苦民在塢根被內奸殺害,趙勝率領紅軍遊擊隊攻打臨海縣城,途中負傷犧牲。後來余部在趙裕平、應保壽率領下在樂清灣、漩門灣島嶼上依靠群眾堅持鬥爭。1935年8月和1936年3月,趙裕平、應保壽先後犧牲,其部下張梅庭繼續率領部分戰士堅持海上活動,直至1938年12月。
紅三團在樓其團、王振康率領下,在縉雲、仙居、永康邊境堅持鬥爭,後來樓其團、王振康被捕犧牲,錢雙全等在中共永康縣工委領導下,匯集余部重建武裝,開展鬥爭。1934年秋,成立了浙西遊擊隊,後改稱浙西工農紅軍第壹、二大隊,堅持在永康縉雲邊界壹帶開展遊擊戰爭。1935年11月,與紅軍挺進師壹縱隊在永康縉雲邊境的黃弄坑會師。
此外,原紅壹團戰士鄭禾農在參加攻打烏巖戰鬥後,於1931年到蘭溪縣包郎殿居住,以行醫、傳授武術為掩護,深入蘭溪、龍遊、湯溪、壽昌壹帶進行革命活動,在兩年多時間裏,秘密發展紅軍1500余人,打出“中國紅軍第十三軍第二師”的旗號,自任師長,1933年10月,因內奸出賣,被捕犧牲,“紅二師”也遭到全面破壞。
紅十三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浙南處於國民黨統治的心腹地帶,反動勢力較強,又調集重兵“清剿”,而紅十三軍在“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下,不顧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連續攻打縣城和集鎮,結果遭受巨大的犧牲和損失。在紅十三軍和浙南特委活動時期,浙南地區有1700多名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為革命獻出了生命,紅十三軍團以上幹部和浙南特委主要領導成員幾乎全部犧牲。同時,紅軍在進行頻繁的武裝鬥爭中,沒有在遊擊中心區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鞏固的根據地,致使軍事活動失卻依托和群眾的有力支持。此外,因主要領導人先後犧牲或經常不在浙南,無法形成壹個穩固的領導核心,以及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這些都嚴重削弱了戰鬥力。
紅十三軍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紅十三軍是當時由中央軍委正式編入序列的全國14支紅軍之壹,全盛時期人數達6000多人,堅持鬥爭達4年之久,沈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農村封建勢力。同時,在壹定程度上牽制了國民黨“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在浙南廣大農村中宣傳了黨和紅軍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他們戰鬥過的中心區域,以後大都成為共產黨的遊擊根據地。在革命鬥爭中湧現出大批革命誌士和英雄人物,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在監獄裏,鐵骨錚錚,堅貞不屈;在刑場上,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紅十三軍精神。這種精神成為浙南人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貴財富和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