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州府城圖局部,紅圈處為此次發掘的行春門遺址(資料圖片)
麗水的處州府古城墻,是壹處有豐富文化遺存的古跡。兩個月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進駐古城墻行春門遺址,為掌握古城墻的地下埋藏和保存狀態,對行春門至南明門壹帶的城墻進行了全面發掘。
日前,本報記者再次前往麗水探訪。經過近兩月的發掘,目前行春門遺址考古發掘已進入尾聲階段。考古隊在行春門至南明門壹帶發現了大量的石彈、箭簇以及生活瓷器等文物,這些文物也揭開行春門“多重身份”的秘密。
石彈箭鏃揭開烽火硝煙
據記載,現存的處州府古城墻修建於元代初期,至今已經有七八百年歷史。然而,處州府古城墻建成後,大多數時間非但沒有起到“保城安民”的作用,反而壹直在無休止的戰爭中屢次被破壞又屢次被修補。不過,在此次考古發掘以前,有關於處州城墻經歷的戰爭只停留在書面記載上,並沒有實物證明。不過這兩個月來,考古隊員在城墻遺址中發掘出了不計其數的石彈與箭簇,從實物上證實了在古城墻所經歷的烽火硝煙。
此次考古發掘的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鄭嘉勵向記者介紹,處州城墻經歷的第壹次大規模戰事是在元末。當時,處州府是蒙古統治在浙江境內的最後壹個據點,而著名的“浙東四先生”中的三位(分別是青田的劉基、龍泉的章溢、麗水的葉琛)此時都在處州的達魯花赤(相當於知府)石抹宜孫手下做官,聽到朱元璋軍隊攻打處州的消息,決定起兵反元。於是處州城內發生了壹場生死大戰,最後以石抹宜孫的戰死而告終。
而到了明代,處州並沒有迎來安寧的日子。由於處州是明代最重要的銀礦開采地之壹,明朝政府對銀礦的課稅非常重,因此官逼民反的礦工起事時有發生。起事的礦工經常兵臨城下,與守城官兵展開對壘,這樣的戰事貫穿了整個明代的處州史,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葉宗留礦工起事”。
可惜的是,由於石彈、箭簇等攻城武器在古代各朝的變化不大,因此無法根據這次出土的物件確定其具體年代,更無法推測它們是哪壹場戰爭所留下的。
出土的元代香爐及瓷器碎片
元代香爐訴說繁華歲月
此次發掘中,考古隊員竟然在行春門遺址中發現了壹具品相完好的元代香爐。考古隊員對記者表示這具元代香爐是龍泉窯中的上品,在當時應該是上層社會的用物。而這具品相完好的元代香爐和眾多瓷器碎片的出土,印證了行春門在沒有戰爭的日子裏,是壹處生活氣息濃郁的地方。
現在,麗水市裏的老人們都還對這樣的景象留些許記憶:在清代的時候,行春門外不遠處有白衣丞相廟,廟後有觀音閣,還有行春橋、行春壇。立春這天,知府、知縣等官吏都要坐轎到此迎春。農歷三月初三,群眾要擡太保老爺神像來此迎春。出城五裏有廈河村,是重要的船碼頭。溯江而上的不少貨船都會在此停泊,貨物經此中轉由陸路運往各地。
考古人員表示,這樣的景象其實在清同治年間的《麗水縣誌》裏也有很明確的記載:立春日,俗稱“新春日”,舊時官吏迎春於行春門外,祭祀禮神。
而行春門遺址裏出土的大量生活瓷器碎片,正是這種繁華的實物映照。“等這些瓷器碎片都修復好後,行春門的古時生活景象也將會進壹步清晰起來”,考古隊員表示。
據悉,此次行春門遺址發掘結束後,行春門至南明門壹帶將建成仿古文化街區,成為具有麗水特色的文化休閑場所,行春門在古時的熱鬧景象有望再現。
目前殘存的行春門城墻
六座城門為何僅存兩座
很多“老麗水”都知道,古代處州府有六座城門,分別稱為望京、巖泉、行春、南明、括蒼、通惠六門。但如今,除了保存比較完整的南明門以及這次進行發掘的行春門外,其他部分的城墻都已消失了。這也帶出壹個疑問:麗水的古城墻是如何“消失”的呢?
鄭嘉勵首先分析了南明門及行春門遺址能夠保存至今的原因:“行春門是處州府的東門,它和南明門壹道都朝著甌江,擔負的抗洪、軍事壓力都比較大。因此,歷代這兩處城門的修繕都做得比較好。”
“正是因為要兼顧軍事和防洪兩大功能,因此行春門和南明門修建的材料和其他城門是不壹樣的,其他城門使用的是城墻磚,而這兩座城門使用的是更加堅固的巖石塊,而且都修建有甕城。”在他看來,用巖石塊建造的南明門與行春門,因為比其他城門更堅固,最後才得以幸免於難。
那麽其余的城門及城墻呢?考古人員給出了壹個有意思的推斷:“處州的城墻因為戰事多,所以修得是比較堅固的。但民國以後,由於城墻失去了軍事防禦功能,也沒有被當作文物保護起來(處州古城墻1988年被公布為麗水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居民覺得這些墻磚的質量很好,因此自己造房子的時候,就把城墻的磚敲下來蓋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情況壹直從民國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此外大躍進時期,由於城墻磚是當時麗水城內能夠找到用來砌高爐的最好材料,城墻也被‘吃’掉了大半。”
除此之外,因為開築公路及建設其它公共設施,也給處州古城墻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讀新聞知歷史
處州
浙江省麗水市的古稱,始名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這個名稱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改為括州,779年改為處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為處州路,1359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
“浙東四先生”
指元末明初浙江青田的劉基、龍泉的章溢、麗水的葉琛,還有浦江的宋濂。他們才學超群,相互之間交誼極深。朱元璋打下浙東後,把劉基與宋濂、章溢、葉琛壹起召往身邊。四人並稱“浙東四先生”。
達魯花赤
蒙古語“鎮守者”的音譯,元朝的職官名,漢譯“宣差”。元代漢人不能任正職,朝廷各部及各路、府州縣均設達魯花赤,基本上由蒙古人充任。蒙古貴族征服許多其他民族和國家,無力單獨進行統治,便委付當地統治階級人物治理,派出達魯花赤監臨,位於當地官員之上,掌握最後裁定的權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貴族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