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雲和縣大源鄉“汀州人” 夢裏依稀是汀州
環著雲和湖,壹路往大源行去,路面雖然平坦,卻處處是彎道。據說短短的十八公裏路程,平均每公裏都有十六道彎。但因為有了壹個雲和湖,路上的風景就呈現出了壹股柔柔的美,沒有奇險之處,有的只是在水光瀲灩中靜靜矗立的群山,它們遠離嘈雜的人群,安寧地享受著春日溫煦的陽光。
但我們到大源不是為了這裏的湖光山色,而是沖著居住在這莽莽群山之中的“汀州人”去的。大源鄉有壹個奇特之處,就是全鄉近四千人口,全都自稱“汀州人”,家家戶戶的族譜都明確記載著,他們是從福建汀州遷徒過來,至今“作客”雲和已有近三百年的客家人。
作客處州三百年
福建汀州府,在中國的移民史上是壹個舉足輕重的地名。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移民走廊,是客家人的孕育和發祥地,壹千多年來創造出了燦爛的客家文化。
關於客家,史學界壹般認為,客家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自西晉以來輾轉遷徒南方,甚至遠渡南洋、飄洋過海,踏上了歐美大地。目前,在浙江、廣東、廣西等省及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著上億客家人。在這場綿延千年、波瀾壯闊的大遷移中,大量客家先民遷入福建汀州定居。後又因人口急劇膨脹,同時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又相繼開始大舉外遷。明末清初是汀州客家人大舉外遷的壹個重要時期,大批客家人往粵西、廣西、四川、臺灣等地遷徒。
鮮為人知的是,同壹時期也有大批閩西客家人遷往浙江山區,在浙江山區再造了壹個“汀州府”。復旦大學歷史系曹樹基教授發表的《清代前期浙江山區的客家移民》壹文,揭開了閩西客家向浙江大規模移民的神秘面紗:
明末清初,浙江的衢州、處州等地,由於長期戰亂人口大量減少,當地政府便到地窄人稠的汀州府招徠民眾,前往浙江山區開山墾荒,汀州下轄的長汀、上杭、寧化等地農民掀起了移民浙江山區的大潮。至乾隆四十壹年,浙江山區的汀州客家人及其後裔大約有33萬人。以府計算,客家移民大約占處州府人口的五分之壹,在雲和、遂昌等縣,他們的人口甚至接近或超過了土著。
至今,在遂昌、雲和、松陽、龍泉等地,還有眾多汀州移民操著“汀州腔”,保留著汀州風俗,並自稱為“汀州人”。據人口普查資料,光雲和縣就約有“汀州人”數萬之眾,30多個姓氏,以居住在緊水灘庫區壹帶居多,而大源鄉則全鄉都是“汀州人”。
如今,福建汀州府作為壹個曾經管轄八個縣的行政單位,已經消失近百年了。然而在千裏之外的處州大地上,這些客家人後裔就像桃花源裏的秦人壹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依然執著地自稱是“汀州人”。是壹種什麽樣的力量,讓這些“汀州人”數百年之後還在眷戀著自己塵封已久的身份?
日久他鄉即故鄉
在大源鄉的桃子坑村,86歲老人黃廉棕拿出泛黃的族譜告訴我們,黃氏祖上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從福建汀州遷居雲和南洞村的,至今已經290年。如今,南洞村全村人都是黃姓而無外姓家族,全是汀州黃氏的後裔。而黃廉棕自己則是在上世紀50年代因工作原因從南洞村遷到桃子坑村來的。
桃子坑村的村支書賴理富則告訴我們,村裏的70幾個賴姓村民也是汀州客家人的後裔,另外附近的山望排自然村,則是汀州賴氏客家人後裔的聚居地,全村都姓賴。他說,根據族譜記載,賴氏祖上兩兄弟同時從汀州遷出,壹個定居松陽石倉,壹個定居雲和山望排,從此在這兩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
大源鄉黨委委員、客家風情管委會主任周永慶介紹說,大源鄉汀州客家人中以王姓居多,此外邱姓、黃姓、馬姓、塗姓也為數不少。他們之間都是以汀州方言交流,“以前我們鄉幹部到村裏去還要帶壹個‘翻譯’去,不然根本聽不懂他們講什麽。現在‘汀州人’中的年輕人不僅會講普通話,雲和本地方言也會講,交流才不再成為問題。”
周永慶說,事實上到今天“汀州人”和本地人早已相互交融,從表面已經看不出任何區別,而“汀州人” 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勤勞質樸的創業精神,則已經成為當地的壹筆寶貴的人文財富。在長期的輾轉遷徒中,客家先民歷盡戰亂苦楚,飽嘗流離痛苦,幾經滄桑巨變,尋求生存與發展,磨礪出了勤勞質樸的創業精神,他們祖輩相承,鍥而不舍,為遷入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其中,黃氏族譜就記載了祖先從汀州遷徒雲和的艱辛歷程和創下的不朽基業:“(祖上)蓋有非常之人,而後超群邁眾,不畏艱難,離故土,入他鄉,如良禽然擇木而棲,創基業於前垂統緒於後……誌識恢宏,生於閩而不囿閩,長於閩而不為閩之風景所系,早夜以思,必求遠勝於閩之境土者……自閩至浙,道阻且長,非旦夕舟車之可達,乃不辭跋涉之勞,而率家攜眷,舍彼適此,造數百年之基緒。”
黃氏祖上還諄諄教誨子孫後輩:“駿馬登程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雖寥寥數語,卻可見“汀州人”頑強的生存適應能力和克勤克儉的創業精神之壹斑,令人不由心生欽佩之意。
夢裏依稀是汀州
雖說“日久他鄉即故鄉”, 但“汀州人”始終清晰地記得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或口口相傳,或譜牒傳載,“汀州腔”未改,汀州風俗不變。或許,那來自遙遠祖先關於汀州的記憶,曾在成千上萬“汀州人”的夢境裏幾回回浮現……
獨特的“汀州腔”,或許就是“汀州人”關於遠祖記憶的最牢固的維系。桃子坑村的村支書賴理富告訴我們,有壹回他和幾個親友從龍泉乘車到福建松溪去,壹上車就聽到另外有四五人以汀州方言交談,他們感到異常親切,壹聊之下才知道他們就是原屬“汀州府”的上杭人。同樣的方言讓他們迅速相熟起來,聊得熱火朝天,壹路聊到松溪還依依不舍。
雲和縣政協委員黃育盛也是“汀州人”黃氏後裔。他說,黃氏族人之間傳承著祖先的壹句密語,只要用“汀州腔”對上密語,互不相識的黃氏族人會立即親熱得像是世代居住在壹起的親人。他曾親眼看到,壹個來自江西的黃姓布商來到大源的南洞村,講出黃氏密語後,南洞村村民留布商住了三天三夜,分文不取。
而隨著生活的日漸殷實,不少“汀州人”開始返回故地尋宗問祖。黃廉棕老人說,上世紀80年代,他就曾經帶領族人回到福建上杭尋宗,受到了當地本家的熱情招待,還在他們的幫助下,找到了近300年前的祖宗墳地。黃育盛也在2000年的時候,回到上杭參加了黃氏的祭祖大典。
與此同時,許多“汀州人”通過努力恢復被現代生活逐漸淹沒的民俗風情,來彰顯著自身的歷史傳承。在大南山村,當地村民組建了嗩吶隊,吹響了獨具風情的“汀州風情嗩吶”。 “汀州風情嗩吶”傳統曲牌有100多個,現尚能完整演奏的約30余個。這些曲牌歷經數十代傳承,但如今能奏者寥寥無幾。不過,黃育盛告訴了我們壹個好消息:“汀州風情嗩吶”已經被列為雲和縣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還在申報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大源鄉還開發出“汀州客家文化村”,在宣傳“客家”文化,頌揚“客家”精神的同時,保留和發掘“客家”古老的人文歷史資源,發展旅遊業,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處州晚報記者 吳祥柱 王建平 陳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