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頭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去山上挖得染蛋藤(茜草),取其根與雞蛋同煮,煮熟後雞蛋會被染成紅色。將紅雞蛋分給小孩吃,好吃又好看,濃濃的節日記憶。
我國把茜草當成染料植物進行栽培利用的歷史相當悠久,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有壹篇叫《貨殖列傳》,對當時土豪們發家致富的心路歷程做了深刻的總結。裏面提到“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這裏的“茜”指的就是“茜草”,而“卮[zhī]”指的是茜草科的另外壹種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梔子花和果實。想致富,先種茜草梔子樹。
《漢官儀》也有記載:“染園出卮茜,供染禦服”,可見當時茜草和梔子都是重要的染料,如果能種上千畝的梔子茜草,千畦蔥姜韭菜,那麽在當時果斷就是大戶人家了。
詩經裏的茜草
茜草染成的衣物並非達官貴族的專屬。《詩經·鄭風·出氣東門》曰:“出其闉[yīn]阇[dū],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這是壹首描述勞動人民追求忠貞愛情的詩歌。前面說過,“茹藘”本是茜草,這裏指代紅色的佩巾,整首說的是:縱使東門外美女如雲,我只想要那位衣著樸素,佩戴紅巾的女子,那才是我的心上人。
《詩經》裏還有另外壹首關於茜草的詩歌:“東門之墠[shàn],茹藘在阪。其室則邇[ěr],其人甚遠。” 大概意思是東門有塊平地,茜草蔓生在坡上,妳家雖然很近,但我卻感覺妳遠在天邊。這首詩歌是女子所唱,不難從中發現各種對“負心漢”的埋怨。“室”還有墓穴壹說,這麽理解畫風就180°大轉彎,從幽怨的愛情歌變成了淒慘的哀悼歌。
若是能在野外遇到茜草,也很容易和其他藤本植物區別開來。茜草的小枝四棱中空,即茜草的枝幹內空四方形,四個棱角上長刺,四片披針形的葉子在節上輪生,還有著誇張的長葉柄,就像是伸出的壹把把長矛;而且莖和葉都密生著倒刺,摸著手感相當粗糙,還有可能讓妳手指掛彩。它的根是紅色。
形態特征:多年生攀援草本。莖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葉4片輪生,其中1對較大而具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6cm或更長,寬1~3cm或更寬;葉緣和背脈有源小倒刺。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綠色或白色,5裂,有緣毛。果肉質,小形,熟時紫黑色。花果期9~10月。生長環境:生於山坡巖石旁或溝邊草叢中。生長習性: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
重要的紅色染料
單看茜草,妳很難把這種雜草壹般的植物和華貴的茜素紅聯想在壹起,而且,讓衣物大放光彩的不是它們的枝葉或果實,而是深埋在地下的根。正是用這種黃褐色的根提取出來的茜素紅,在合成染料還沒問世、連天然染料也匱乏的古代,賦予了衣物鮮艷生動的紅色。
茜草根中主要含有的色素成分是茜素紅,但使用浸泡等手段,不容易緊密著色。為此,古人會先把采集到的茜草根加水發酵,再依靠媒染法,即用銅、鋁等金屬鹽(主要是白礬)作為載體,使茜素紅和織物纖維的結合更牢固。不過,因為媒染劑,溫度甚至水質的不同,茜草染出的紅色深淺也會從橙紅、粉紅到緋紅不等。
古時候主要的染色植物,以藍靛、茜草兩草為主。
明清時期,福建永安境內已有肩挑染擔走村串戶。而後,有江西豐城、南城壹帶的人,在城內開設染坊。由於本地境內染色資源十分豐富,如藍靛、茜草、枙子等幾種主要染色植物遍布山中,吸引了大批汀州府人前來采摘、種植和制作染料,他們被永安人稱為“采藍家”和“靛青客”。藍靛,俗稱“大葉青”,學名“馬藍”。茜草,又名“紅根草”或“入骨丹”,本地山野鄉民時用它來染“紅蛋”,故又稱“染蛋藤”。兩種染草,均叢生於山野坡地上,後改由人工種植。藍草有五種,即茶藍、蓼藍、馬藍、吳藍、莧藍等。“采藍家”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上海染坊已有分工,按所染色的不同,分藍坊(專染天青、淡青、月白等色)、紅坊(專染大紅、露桃紅等色)、漂坊(專漂黃糙為白)、染色坊(專染黃、綠、黑、紫、古銅、水墨、血牙、駝絨、蝦青、佛面金等色)等。
國外的各種“茜草”
在胭脂蟲紅還沒被介紹到歐洲的年代,茜素紅染成的織物,壹直備受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的喜愛。歐洲用的茜草和中國用的茜草不同,是另壹個物種,學名為Rubia tinctorum,正式中文名叫“染色茜草”,常用“歐洲茜草”或者“西洋茜”來稱呼。它們分布也很廣泛,從中亞到南歐都能發現,我國則常見於新疆地區。
從歐洲茜草根部提取出來的茜素紅,之前被作為食品添加色素使用,但研究發現其有致癌風險,已被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禁止。目前商用的茜素紅,多半用來給織物染色,還有制作成“深茜紅”(madder lake)繪畫顏料。如果妳是生物汪,可能還知道“成骨細胞茜素紅染色實驗”。
日本人也用茜草染色,不過他們壹般使用的是東南茜草Rubia argyi,又叫日本茜草或者東洋茜,茜草在日本被稱為“赤根”,用茜素染色的技藝稱為“茜染”;日本傳統的“和色”中,也有壹種“茜色”,指的是暗紅色,壹般用來形容夕陽西下的天空,給人壹種惆悵落寞之感。
1869年,德國化學家卡爾·格雷貝和卡爾·裏伯曼從煤焦油中提煉出了蒽[ēn],之後氧化成蒽醌[kūn],然後堿熔成茜素紅;就這樣,茜素紅成為第壹個被人工合成的天然染料。它的問世,給傳統的植物染料帶來了巨大沖擊。能規模生產且價格便宜的合成茜素紅,壹下子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商業需求,使得天然茜素紅的需求壹落千丈。當時法國大片大片的歐洲茜草田只能改種其他作物。而今,茜素紅仍然被當作壹種染料在織物上應用,但在其他人工染料的夾擊下,它的“盛世”已經是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