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家族Econsave宜康省的创办人
“比一比我们的价格(Bandingkan Harga Kami)”,当这一句标语一出来,相信很多人都会立刻联想得到宜康省(Econsave)超市。但你知道吗?原来宜康省Econsave前身是在巴生一间名为荣隆的杂货店,在大马独立前便已开始投入运作。当时候,荣隆杂货店只是一家售卖不到200种货品的小型杂货店,在赖氏5兄妹从老爸手中接手生意后,如今已扩展至全马88间分行(截至2022年)!今时今日的宜康省能够在市场上屹立不倒,这成就归功于宜康省执行董事赖锡坤及弟妹们在9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超市及霸市的未来趋势,勇敢地踏出转型的步伐。到底这一个家族是如何将一家小杂货店,一路以低价扩展至88家超市呢?
一切从荣隆杂货店开始
在1955年,父亲赖宝田与母亲蔡碧珍在当年开了一家只有200方尺,卖不到200样物品的小杂货店——荣隆。不仅如此,父亲经营的小杂货店还提供赊账服务,账目都会记录在3个5的小簿子里,月尾才会结账,然而赊账服务在当年是很普遍的一件事。因为荣隆价钱公道的关系,就算附近大概有5、6家同样的杂货店,荣隆的生意依然是当中最好的。
在1974年,荣隆就搬到了店屋。后来1978年,20来岁的赖家长子去了新加坡一趟后,便回来把荣隆改成迷你市场,还聘用了一个收银员。在搬迁到迷你市场后,对他们最大的突破就是掌柜收钱的换成了别人。因为以前掌柜收钱都一定是自己人,然而现在变成了外人。
变成了迷你市场后,顾客可以碰到货品,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但是,老一辈的顾客都不大喜欢,只有年轻人喜欢。由于顾客大多数都是老顾客,他们总不能说改就改,于是对于老一辈的顾客他们还是一样照旧给他们赊账,也照旧送货。
荣隆杂货店转型之路
在80年代初,在澳洲留学深造的赖锡坤及两位弟弟,发现到当地连锁超市的经商概念都非常好。他们回国后发现马来西亚缺少这类型的超市经营概念,于是兄弟便与父亲商量,决定将杂货店转型。由于老一辈比较保守,所以一开始时,父亲并不赞同将杂货店转型,他认为杂货店的生意没有必要作出改变。但年轻一辈的他们看到了这一行的前景,坚持一定要做出改变。
在他们多次的讨论之下,父亲后来也答应了转型。在1990年代,荣隆迷你市场便从1间店面扩充成4间店面,并且他们还将名字正式改为如今的宜康省。要真正的转型,就必须要有一个比较现代化、各族都可以接受的名字。于是,赖氏5兄妹便想到“Econsave”这个名字,含义就是 “经济” “实惠” “便宜”的意思。毕竟,从以前开始杂货店的特点就是便宜,帮助顾客节省。
在荣隆转型至Econsave的一次重要改革后,以前的赊账、送货服务等等都正式终止,一切朝向系统化经营。后来,在外国的霸级市场进军马来西亚后,因市场的趋势,在2000年,Econsave为了提高竞争力而再次转型成为霸级市场,并在5兄妹的联手经营之下,越做越出色。截至2022年,Econsave已在全马各地拥有超过80间分行,不管到哪里都能看见它!
秉持 “天天低价格” 的宗旨
懂的人都必定会知道Econsave的口号就是 “比一比我们的价钱”,很多时候,宜康省的价钱都是全城最低的,这一点无庸置疑。虽然价格是较低,但是环境与其他的霸级市场比起来的话就相对没那么舒服。由于为了避免将高营运成本消费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Econsave的装潢设计都属于比较简单且一目了然,让顾客轻易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减低成本和减少不必要的开销。Econsave是365天全年无休的超市,以 “天天低价格”为宗旨,所售卖的产品超过5万种,包括蔬菜、水果、海鲜类、干粮、日常用品、婴儿用品、衣物、鞋子、文具及家电用品,为社区居民提供购买便利。
除了秉持 “天天低价格”的宗旨,Econsave也一直秉持着亲力亲为的信念,无论货源是来自国内或是海外,Econsave所有的海产和蔬果都是直接向农夫采购的,其他的商品则是向厂商接洽,全无经过中介或是第三者的手,也不聘用贸易公司,以求在加上运输费后,售价依然比本地货便宜。
为了更有效降低及控制成本,Econsave采用中央采购系统控制,即所有分行采购都是以总行为中心,分行只需重复总行的采购订单。由于中央采购系统发挥着扛杆作用,有助总行掌握了各分行的库存管理、采购追踪、分销管理等营运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