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賴姓 > 賴氏族谱

宁都赖氏一至十四谱序古文现代译文

✍作者: 鈺龍   🌎來自: 賴氏網   🕗時間: 2024-6-17   👆浏览: -

tags: 宁都
宁都赖氏一至十四谱序古文现代译文

赖氏族谱一修序

按赖氏的祖先,春秋时有赖国,这是周姬姓的封国。到了末世,秦始皇焚书坑儒,赖国就难以生存,被兼并了。赖姓的郡望在南朝刘宋时期才被确立,属于颖川郡。当时赖姓在松阳的分布情况是,居住在丰宁县平宁里日定风直士,字列宝的人,在浙东做官。西晋永兴末年,成都王司马颖自恃有功,骄横狡诈,上书皇上,大概说:让我辅政,会离间人民,扰乱羌胡,成为天下的祸患。不久他因病辞职回家,恰逢国家灭亡,他被迫迁往松阳。他的儿子江东太守臣庆上奏朝廷,请求把家安置在松阳,从此松阳成为赖姓的郡望。宁康年间,臣庆因年老赴京城辞职,献上的租赋非常丰厚,受到朝廷的优待。中书令谢安非常敬佩他,推荐他参议朝政,他名闻天下,被称赞为宰相之才。张邵认为他很贤能,封他为相国茹公。他的儿子仲方因逢世乱,辗转迁徙到揭阳的桴源,后来又迁到赤竹坪,筑室定居没有过三代。有关官员曾商议在赤竹坪设置县治,上奏朝廷,皇帝下诏撤销揭阳县,改为虔化县。当时是赖氏第七代文华的儿子赖定在湖南潭州任转运使。文辉的子孙有的迁往石岭、会同、武村、高唐;有的迁往赤坎、湖田桥、五子石;有的担任扬州判官;有的又迁往热水、桴源等各地。栎阳县令虞佐十分钦佩赖一鸣的高尚品德和精深渊博的学问,感叹道:“一明秋月”,敬佩得五体投地。至今已传十二代。雪溪先生韬光养晦,精通五经,设立尊孔堂和寻颜轩,教育弟子说:“要以圣贤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四海之内都是一家。我的名声轰动了四方,地方官想见我,我就先写信拜见他们。他们回信邀请我到官府去,我推辞说:‘这不是我扬名的时候啊!’于是我辞别他们回来了。考虑到我们家族的谱牒很久没有修订了,我就上书请求修订。后来我又驾船东行寻访谱牒。雪溪先生听说后非常高兴,拿出谱牒说:‘这是光大我们姓氏的大事啊!我等你已经很久了。’至于国家政权的存亡和历史的长短是命运的安排,有明主和贤臣的出现就看你努力不努力了。至于家族的来历和世系等情况的记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家族的谱牒修订好、世代相传的法制定好才能使族人明白怎样去端正品行、治理家族、团结族人、崇尚道德、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患难与共、精诚团结、共同发展等道理。因此修谱和制定族法是管理家族的重要措施啊!看看我们赖氏先祖从颖川迁徙到松阳的情况吧!虽然两次迁移但都是同一支系的子孙啊!我们赖氏家族人丁兴旺、长幼有序、辈分分明、族规家训清晰明了、世代相传的英才辈出、忠孝贤良之士层出不穷、富贵福禄荣耀显赫、功勋业绩光照乾坤、声名威望传颂千古、坚贞不屈的精神永存!

唐嗣圣十九年壬寅十月望一日

逸士武宁苏安恒撰

赖氏一修谱跋

尧和桀的区别,只在于他们对待义与利的态度不同。华夏和夷狄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不同。婚姻的分别,只在于婚姻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不同。人伦的次序,只在于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低不同。世系的明晰,只在于家族谱牒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果不能以义利分清是非,就无法区分谁是尧谁是桀;如果不能以治乱辨明优劣,就无法区分谁是华夏谁是夷狄。如果不分别婚姻,不叙写人伦,不明晰世系,不以氏族和尊卑来区分,那么谱牒还有什么用处呢?尧拥有天下,是因为他以治理之道为先。他注重婚姻的分别,有序地安排人伦关系,明晰地记载世系,使华夏之外的人也融入华夏民族。而桀拥有天下,却不是以治理之道为先,而是继之以祸乱。他无视婚姻的分别,破坏人伦的次序,世系记载混乱,即使身处华夏也变得像夷狄一样。可悲啊!谱牒的编纂,是尧在治理天下过程中所做的事情。从虞、夏、商、周、秦、汉以来,上下几千年,姓氏别族、分职厘务都有详尽的记载。后来的人如果只知道这些,就衡量望族以夸耀门第高贵,而忽略自己的亲人族人不加以记载,这是何等无情无义啊!我们赖氏,原本是周姬姓的一支。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赖氏就难以生存,被兼并了。赖姓的郡望在南朝刘宋时期才被确立,属于颖川郡。当时赖姓在松阳的分布情况是,居住在丰宁县平宁里日定风直士的人,在浙东做官。西晋永兴末年,成都王司马颖自恃有功,骄横狡诈,上书皇上,大概说:让我辅政,会离间人民,扰乱羌胡,成为天下的祸患。不久他因病辞职回家,恰逢国家灭亡,他被迫迁往松阳。他的儿子江东太守臣庆上奏朝廷,请求把家安置在松阳,从此松阳成为赖姓的郡望。宁康年间,臣庆因年老赴京城辞职,献上的租赋非常丰厚,受到朝廷的优待。中书令谢安非常敬佩他,推荐他参议朝政,他名闻天下,被称赞为宰相之才。张邵认为他很贤能,封他为相国茹公。他的儿子仲方因逢世乱,辗转迁徙到揭阳的桴源,后来又迁到赤竹坪,筑室定居没有过三代。有关官员曾商议在赤竹坪设置县治,上奏朝廷,皇帝下诏撤销揭阳县,改为虔化县。当时是赖氏第七代文华的儿子赖定在湖南潭州任转运使。文辉的子孙有的迁往石岭、会同、武村、高唐;有的迁往赤坎、湖田桥、五子石;有的担任扬州判官;有的又迁往热水、桴源等各地。栎阳县令虞佐十分钦佩赖一鸣的高尚品德和精深渊博的学问,感叹道:“一鸣惊人”,敬佩得五体投地。至今已传十二代。雪溪先生韬光养晦,精通五经,设立尊孔堂和寻颜轩。

唐嗣圣十九年壬寅九月初一日

定风直士直下远孙靖雪溪氏顿首撰

赖氏相国茹公发迹二修谱序

我们的初祖忠诚公,是三国时期的人。他的儿子定风直士,字列宝,因为做官居住在浙东,死后葬在城西半舍许太宁乡,当时是光熙元年。他的夫人吴氏,附在右边。后来庄公,字士端,为了避难迁往松阳,和罗氏死后葬在永泰乡安宁里。他的父亲臣庆,在江东守卫,东晋宁康年间辞去官职,死后葬在休祥里。他的夫人潘氏,葬在永德乡。茹公住在颍川,死后元熙,葬在颍川东南区蟠龙形。他的夫人刘氏葬在辉明堡。经过战争和灾难的多次变化,城市和山川也改变了模样,人口稀少,不知道现在还有哪些可以验证。只有颍川、松阳两郡,各有传说记录。再往下数一代,有个叫仲方的人,正逢时局动荡,他一路迁往刘宋元嘉,最后在揭阳赤竹坪安家落户,号称“筑室翁”。后来隋开皇十八年有官员谋划治理县的治所,上奏朝廷赐给金银百两,并且把官竹园、钓洲、绕塔岭下的田地交给他管理。撤销揭阳县,改为虔化县,他的子孙于是各自迁居了。现在虔化县衙背面的祖坟还在那里。再往下数六代有个叫靖的人,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号称雪溪,有《雪溪集》。唉!一个人的生命,也是千万人的生命啊!从我自己往上推算,一天天推上去是父亲。从父亲往上推算一天天推上去是祖父。从祖父往上推算一天天推上去是曾祖父。从曾祖父往上推算直到人类初始的时候。从我自身往下来推算一天天推下来是儿子、孙子、曾孙、元孙。从元孙再往下推算一天天推下来又是儿子、孙子、曾孙、元孙。气相传而形相续,那么我的生命将和天地同存亡了。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明白相国茹公的发迹是可以预知的。

宋淳化甲午秋月朔日

远孙极肇初氏敬撰

相国茹公三修宗支论

过去孔子写《春秋》的时候,君子读后感到万世之后仍让人敬畏。郭崇韬在子仪墓前痛哭,君子则为之感到万世之羞。从这些历史事件看来,人间道义不可不正,家族的传承也不可不定。家族的传承定了,就要急于端正人间道义。急于端正人间道义,必须先教育人们尊崇尊长、亲爱族人,设立大宗小宗的族法。所谓“宗”,是先王用来规范人伦关系、崇尚孝敬、形成礼让、安定百姓、淳化风俗的。所以宗法制度一旦败坏,仁孝的道德就薄弱了,礼义的风俗也就衰败了。礼义风俗衰败,悖逆的行为就出现了,怪异荒诞的事情也就产生了。因此,有志于恢复古道的君子们,修治族谱、论述宗支,用来端正人心、淳化教化之本,这难道只是小小的补益吗?唉!先王的治理之道已经废弃不再讲求,而族谱的修治、宗支的论述也很少有人提及了。世风民俗变得如何了呢?在这个时候,我又算什么人呢?竟敢说是有志于恢复古道的人。我之所以要修治族谱、论述宗支,实在是出于不得已啊!我们的相国茹公,从高祖定风直士起,在浙东做官。历经三世到士端公时迁居松阳。又过了几代,有位叫仲方的人,为了避乱迁居到揭阳的赤竹坪。再过了两代,文辉公和宣仪父子二人,成为郡县中的富户。在隋朝开皇十八年,揭阳县令认为赤竹坪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上奏朝廷请求废除揭阳县改为虔化县,于是文辉公和宣仪父子就迁居各地了。在潭州做官的就定居在潭州了;在扬州做官的就定居在扬州了。这样绵绵延延、连绵不断。迁居到石岭的,就派分到会同、武村、会昌;迁居到高塘的,就派分到汀洲、宁化、清流、上杭;迁居到热水桴源的,就派分到丰城、吉水、万安、永丰;迁居到水西的,就派分到抚州、宜黄、乐安;迁居到五子石的,就派分到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迁居到赤坎、湖田桥的,就派分到信丰、瑞金。这些都是源头一条而支流有自。如果有人因为别人是公卿人物而冒认亲族,那就像郭崇韬在子仪墓前痛哭一样,君子会为此感到羞耻。如果因为别人贫贱下士而抛弃他,那就违背了孔子写《春秋》的宗旨了。这都是极其可耻的行为。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的人是无耻之徒啊!我们的子孙如果有羞耻心,那就成为君子了。君子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圣人的境地,教育人的目的不过是要人学做一个君子而已。这个道理有待于我们子孙君子的体认和实践。

宋绍定三年庚寅春月望四日

远孙翼柱庵氏谨识

赖民四修族谱序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中存疑空阙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借给别人骑,现在没有这样的了。史书不缺文和马不借人,对于世道有什么增减呢?但是人们还是记取它,把它作为对君子的教导。品德高尚的人年老日远,为后人所不及见。后生们不再见到那些淳厚古朴的习俗,因而日渐轻浮薄漓而无法制止。这两者虽然不足以直接增益或损害社会,但对于君子长者而言,其遗泽是存在的。至于君子长者对世人所施加的恩泽,那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世上那些大族,君子长者常常召集族人聚会,说:族谱是不能没有的,族谱对世道是有益的。子孙后代只知道高祖而不知道更远的高祖,认为不足以对世人有所增益,这是不对的。数代之后还能知道数代高祖,认为不足以对世人有所增益,这也是不对的。数代之后的高祖与初祖相去已很远了,却仍能知道他们的情况,这能说是有族谱吗?数代之后仍能知道数代高祖的情况,这能说没有族谱吗?相隔不太远而不能知道祖先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其实是时间久远自己都忘了祖先的清白家世而冒认他人的祖宗。相隔很远还能知道祖先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不仅是时间久远自己都崇尚自己家族的世系渊源,而且也是冒认他人作自己的祖宗。现在看看赖氏的族谱,从第二十七代算起至一千余年,昭昭可考,穆穆可数,岂止是子孙知道高祖而已,更推及高祖以上的各代祖先。赖氏族谱上记载那些忠于国家的人的事迹动天地,孝顺父母的人的事迹感人鸟兽,忠贞的人的事迹明若日月,有气节的人的事迹贯若金石。在晋、隋、唐、宋各朝各代,赖氏家族人才济济、世代显贵、至今不衰。我看过赖氏族谱之后认为:族谱对世道的益处实在很大啊!它不正是孔子所说的史书缺文、马借人骑之类吗?高士先生率领他的族人重新编修族谱,使其先祖的光辉事迹流传万世,又刻录其先祖的文章以为告诫后人。我的言论过于浅薄不能为赖氏族谱增光添彩,希望赖氏的后人中能有大放光明的于高士先生的人出现。

元延右元年岁在甲寅申月晦日

临川草庐吴澄撰

赖氏族谱四修跋

我的祖宗是周姬。在周朝灭亡的时候,为了躲避秦朝的动乱和改变自己的姓氏,我们家族迁移到各地,不再聚居在一起。到了晋朝永兴年间,定风直士在浙东做官,之后我们家族就在浙东定居下来,这是我们家族有确切记载的开始。在宁康年间,士端翁因为看到世道日渐衰败,就迁往松阳,后来又有江东太守的臣庆做官。再往下数一代,有一位叫茹公的人,在义熙年间做相国,爵位很高。茹公家在颍川,从此颍川、松阳成为我们家族的名望所在。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筑室翁迁往揭阳的赤竹坪并定居下来,因此有了“筑室翁”的称号。隋朝开皇年间,官府上奏朝廷将赤竹坪改为虔化县治所。因此东谷居士、枕流遗老等人各自迁居到其他地方。现在潭州的分支,是由定之士繁衍而来;扬州的分支,是由彦之士繁衍而来;会同、武村、莲湖的分支,是由昭之士繁衍而来;汀州、清流、宁化、上杭的分支,是由得之士繁衍而来;热水桴源、永丰、万安、丰城的分支,是由度之士繁衍而来;水西、抚州、宜黄、乐安的分支,是由明之士繁衍而来;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的分支,是由思之士繁衍而来;信丰、瑞金的分支,是由求之士繁衍而来。还有一些分支因迁移而分散居住,不能详细记录下来。从桴源到现在已经二十六代了。这期间有的家族显赫一时,有的家族隐居避世,有的家族保持贞节,他们的事迹都记载在史册上,这岂是我这样愚昧浅陋的人能全部写下来的呢?唉!族谱固然已经写好了,唐代嗣圣年间雪溪先生曾经修过一次,宋代淳化年间极先生又修过一次,宋代绍定年间柱庵先生再修过一次。如今时代已经改变,族谱散失了,我们不得不考虑重新修订。就像一条河有一个源头一样,河水向东流就注入东边的大河,河水向西流就注入西边的大河。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其实是因为河道不同。如果河道不疏通好,河水就会泛滥成灾或横流而无法分辨。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河水就会变清。如果河水不清自净的话,就会变得浑浊了。族谱不记录清楚的话,就像水一样会变得清浊不分。混乱不清无法分辨的话,就会像虎豹和犬羊混在一起享用同一种食物一样混乱。如果不加以区分的话,时间久了必定会带来祸患。像郭崇韬哭子仪墓一样被后人耻笑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于是我扶老会集宗族中贤能的族人一起检点整理族谱的散失部分和记录真实事实的部分;写信向国子先生吴澄和待制先生张养浩求文,重新刻印族谱以彰显我们赖氏家族的光辉事迹和美德,使之流传百世而不朽。

元延石元年岁在甲寅十一月十二日

仍孙熙少甫氏谨书

赖氏五修族谱序

我曾听说,谱牒通行于天下,人们都知道尊祖敬宗的意义。即使愚笨不肖的人,也没有不知道要尊敬祖先的。这种爱祖敬宗的连绵不断的情义,必将延续到千百年之后而不衰败。谱牒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所记载的是一本血脉相连的亲族关系。因此,谱牒编纂完成后,百姓之间的亲情就会加深,君子就可以用它来感化天下、教育万世。谱牒的作用,有些是无法用言语来劝导的,但可以用情感来感动。这种意义非常重要。如果对于亲情的意义都不重视,即使再愚笨的人也不会随意忽视它。如果忽视了它,就会受到惩罚。如果祖先的行为违背了王法,乱了宗族法度,那就不是孝道了。对于违反孝道的行为,我们不能视为亲情,即使他们地位高贵、才能出众,我们也不能冒犯他们,冒犯他们就是欺骗。如果祖先的行为违背了王法、乱了宗族法度,那也是不孝的行为。

我曾观察过杜正伦的世系本征,他想要与城南的华氏家族合并,不免有欺骗之嫌。秦桧的子孙耻于谈论他的奸行,而想借其他姓氏来掩饰,但难以逃脱被天下人耻笑的命运。这是惩罚他们的罪行,而且会留下后世的讥讽和嘲笑,有什么好处呢?

虔宁、清泰一带的赖氏家族,过去就有家谱,是当地的望族。直到现在万历癸未年,才重新议定修纂家谱的事情。家谱编成后,赖氏家族中的优秀学子向我请教,希望我在序言中写几句话。我赞赏他们的行为,感叹道:赖氏家族真是有兴盛的气象啊!他们怎么会如此深刻地理解大义呢?

我曾查阅过赖氏家族的往日家谱,发现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雪溪公这一脉。从那时到现在,武功文德都一直享有盛名。这就像种植桂树和兰草一样,芬芳的气息一直流传至今。这是报国忠厚的回报。赖氏家族的天潢流分、后先纪世的情况都记录在家谱中,尊根达枝都有一定的规矩和制度。我无需多加评论了。

我特别重视的是赖氏家族今天的修谱行为,不仅因为他们近来有贤人出现,而且因为这对社会治理有着极大的益处,值得庆贺啊!家与国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家谱与历史记载也是相通的。历史用来记载事件,家谱则用来缅怀先人。世道相同则人心归一,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如果家谱混乱了,还不如不修纂的好。我看过赖氏家族的家谱后发现,他们不仅注重一本血脉相连的意义,而且明确了亲爱亲人的道理。因此,对于尊贵的家族成员和卑贱的家族成员都一视同仁地对待。对于贤能的家族成员和愚笨的家族成员也都没有忽视。既不失之于遗漏,也不失之于冒犯。即使相隔千百年之久,他们仍然视同一天之内的人;即使家族成员众多,他们仍然视同一体。这就是赖氏家族的家谱能够尽善尽美的原因之一。

对于赖氏家族的后人来说,要继续发扬光大他们的美德和传统,就要遵循先人的训诫和教诲。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无愧于作为文献世家的一员。这不仅仅是前人的专美而已!诗经中说:“贻厥孙谋。”这句话用来形容赖氏家族真是恰如其分啊!又说:“绳其祖武。”希望赖氏家族的后代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他们的美德和传统。这就是这篇序言的意义所在。

万历十五年丁亥菊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太常寺卿致仕前广西布政使司

左右布政使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奉敕整饬温虔衢兵备

浙江按察司副使南京户科给事中吉丰视轩 陈庆撰

赖氏五修族谱记

赖氏家族,宁都的先祖中有日定风直士,字列宝的人,在晋朝永兴年间,担任浙东使,皇帝下诏加封他为太尉。经过几代人的变迁,他们的居所并不固定,曾居住在颍川、松阳等地,后来就定居在这些地方。在隋朝开皇时期,有关官员上奏将揭阳的赤竹坪设为虔化县治,也就是今天的宁都县城所在的地方,于是赖氏家族就分散迁移到了这里。传至文辉时,他生了七个儿子:昭、得、度、明、思、求、彦。其中昭、得、明、思、求、彦各支系分别迁往不同的府县,这些情况都记载在旧谱中,现在难以一一列举。只有宣仪名讳度的人,来到清泰的桴源居住,再传至慕董名讳靖的人,号称雪溪,是开创基祠的先祖。从雪溪往下数,历代都有文人辈出,例如他的儿子叫天瑞、天佑、天奉的人;孙子叫复兴、英可、少甫、元贞、昭明的人。自得诸君以来,赖氏家族有人因文学才华而知名,有人因忠孝廉节被举荐,各种荣誉接连不断,无法一一列举。然而年代久远,他们的世系记载在谱牒中的,从雪溪、柱庵、高轩、梧竹、钝夫等人开始,经过唐、宋、元、明多次修撰,有幸得到先贤张东白、罗一峰、吴草庐等人的校阅和整理,使得世系井然有序。自从成化庚戌年之后,有近百年没有修谱了,害怕时间久了会犯混淆冒充的错误。于是族人杰翱、时馨与吾崇廉、永锡、永杰、文炳、永柏、良翰等人集资发起修谱事宜。雪溪派下只有详细记载本邑的一谱,而其他地方的分支并没有包括在内。因为这些地方比较分散,很难统一修撰。修谱完成后,门下的学生君用和族中才子文汉、永坚、良翰等人拿着新旧谱牒来找我,诉说其中的弊端并请求我为此写序。我得以全面了解他们的谱系概况,于是为他们写序说:古人设立宗法制度,是先王用来明理人伦关系、强化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所以自秦汉以来,虽然宗法制度废止了,但门第观念却十分盛行,于是谱学兴起。近来谈论谱学的人必然会提到欧阳修和苏老泉。他们按照世系人脉取法史书体例的人是欧阳公;联系派系如同礼仪云集图录的人是苏老泉。虽然他们的体制不同,但都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源所在,尊崇祖先之道得以彰显;详细记载支系的由来,使亲缘关系深厚笃实,贤能与愚昧、亲近与疏远都能各得其所而不失其伦常关系。这样谱学就算完备了。因此立宗法制度既可明理人伦关系,也可强化社会教化其遗意在谱牒中得以充分展现谱牒是不可或缺的。

重为赖氏之盛赞之词是甲于当时了而且其宗统之流传支系之分派繁衍如此就能世代留心讲求谱系孜孜不倦早晚不懈可以说是能寻根溯源效法大家族而得乎尊亲之道也尊其尊而亲其亲视祖宗以一人之身厘为千万人之身于焉扶其颠危植其孤弱自有所不容紊不然则形骸尔汝若秦人于越肥瘠漠然不加之意容有之矣非明于尊亲者孰能为之哉赖氏之子孙尚知以今日修谱之心为心嗣而传于千百世之下俾苗裔重光愈远愈炽兹予之望也亦请谱者之心也是为序

万历十六年戊子春月之吉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云南布政司添政前奉

敕督理屯田按察司副使

圩江近溪 罗汝芳撰图像

赖氏六修族谱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源。应当思考本源所在,不能忘记。那些恣意追求高远目标、纵情于功名利禄的人,是不对的。只有致力于自己所能达到的境界,切实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关注于自己所能达到的境地,这才是应当尽快修撰谱牒的原因。

谱牒所记载的,是祖宗的出生年月、去世日期、葬所山向。世系不能紊乱,先后不能忽视,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嫡庶有分。紫色不可以混杂红色,莠草不可以混杂禾苗,鱼目不可以混珠。前有所依存,后有所承接,一翻开谱牒就清清楚楚。

我家族谱牒自从明朝万历戊子年重修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康熙癸亥年,伟儒公、肤功公、庶允公与先父硕士公倡导修谱,完成草稿,又各自撰写文章进行序言。但由于事务繁忙,费用浩大,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合祠公议,将四先生的草稿付之出版。又担心事务繁多,费用浩大,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终于选定吉日,限定日期发布通知,预先广泛告知,各分支不辞劳苦奔走相告。催促筹集资金,管理开支,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校正文字笔画,辨别错别字和白字,修改诗歌文章,去除粗俗鄙陋的内容。忠孝节烈与文行可称颂一世的人,应当赞美的就赞美,可以传颂的就传颂。应当记载的记述下来,应当铭刻的就铭刻下来,不希望隐而不彰,也不希望阿谀奉承或夸大其词。从此谱牒就完成了。四先生的功绩也不会被埋没。祖宗的神灵在天有灵,凭借这些谱牒作为凭据。子孙蒙受祖宗的恩泽将无止无休。然而这还不够,还需要修建碑墓。谱牒上记载了某位祖宗葬在某山某形之地,某位葬在某山的左边,某位葬在右边,某位葬在上面,某位葬在下面。这不是不清楚。然而众多山头鳞次栉比地排列在一起,左边又有左边,右边又有右边,上面与下面又各不相同。如果长时间不修建碑墓,老一辈人过世后坟墓将无法辨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侵占土地的诉讼、毁坏挖掘的祸患、争夺地界的争斗等祸害将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有修复碑墓的原状或新建碑墓、修缮颓败的坟墓、清洗模糊的字迹等事情完成之后,千百年来的坟墓才能焕发光芒,一目了然,侵占土地的诉讼、毁坏挖掘的祸患、争夺地界的争斗等祸害也将无从产生。这是碑墓修建应当紧随谱牒之后的新任务。这样就可以了吗?不!族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之道还需要尽快讨论并实行。一个家族中谁能做到不论贫贱富贵、人数多少都能保持一致呢?如今社会风气日趋下降、人心不古、风俗习惯已经改变的情况下,贵族欺凌平民、富人欺负穷人、多数人欺压少数人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们没有想过从长远来看,身体有不同之处、分支有区别、居住地有差异等等。如果违背了这些起初的根源和本性,由一个人发展为十个人、百个人、千个人、万个人等等,都是同一血脉所由来。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同一血脉的关系了。从前晏子作为相国之族时没有游手好闲的人;范文正公作为宰相时为同一血脉的家族中孤苦无依的人提供义田以维持生计,使他们不至于无依无靠。这两位贤者不忘初心、不自私自利、视同族如己身一般对待和照顾。因此同一血脉的人才能够相互关心和帮助、共同度过困难和灾难、共同分享贫穷和富裕等福利。这就是和睦相处之道。在谱牒之后更应该注重这个方面并加以实行。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要行父母留下来的身体,怎么敢不恭敬呢?从这句话来看,身为父母的身体也就是祖宗的身体啊!如果对自身不恭敬的话就会丧名败行、给祖宗带来耻辱并遗臭万年啊!真是可悲啊!因此作为子孙后代应该追忆祖先的行事事迹、积德程度以及规矩训诫等;谨慎小心地遵守规矩准则中行动言语;不违背道德和道理;这样才是真正的尊敬自身和父母的身体以及祖宗的身体啊!做到这些才能够修养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才能够治理好家庭;治理好家庭才能够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才能够平定天下之道啊!家族还会不和谐吗?祖宗的坟墓还会不知道如何修复吗?谱牒还会不热心修撰吗?这是守身为孝的事情啊!不可不时刻警醒自己并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啊!

天下之弊病大多在于忘记根本而只顾追求表面利益啊!忘记根本而只顾追求表面利益的人虽然有官职爵位和财富势力能够炫耀于乡里之间、摇动官府势力、欺压普通百姓等等行为;但最终不是古代圣贤所推崇备至并可作为后世楷模的行为啊!我因为修撰谱牒而将修坟、睦族、守身三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阐述说明。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迂腐而不切合人情世故;但如果有心之人将此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且持之以恒地努力实践;那么他将无愧于祖先父母、为后世子孙树立榜样;对于孝道而言也并非没有一点益处啊!

大清康熙丙戌岁仲冬月吉旦

三十九世嗣孙学经薰沐撰

七修族谱序

谱牒的修撰,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可叹的是,自上古以来,人们不仅仅亲爱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儿、残疾人等,都得到赡养。人们厌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厌恶力量没有发挥出来,所以社会治理在上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风俗在下层达到淳厚。如今大道已经消失,每个人都只亲爱自己的亲人,只抚养自己的子女。而分支和派别繁多,绵延不绝,如果没有道德来维系它,也会纷纷扰扰而不知道它的起源。因此,国家史书在上层创作,用来记载一个时代的始末。而谱牒在下层创作,用来记载一个姓氏的世系。所以,过去的大家族,没有不进行谱牒修撰的。我们赖氏的谱牒由来已久了。凡纲纪、条目、源流、支派已经修撰过六次,先父都已经修订过了,不需要改变。但考虑到时间久远、年代久远,不免会有生死显晦的感觉。每隔数十年就进行一次修撰,这也是一个办法。甲子年的秋天,族里有人发起修撰谱牒的活动,我私下里感叹亲爱之道不讲,而风俗败坏的风气日益猖獗,甚至有不把父亲当父亲的人,却把他的祖父看得不重。厚待自己所轻视的人而薄待自己所亲近的人,即使修明谱牒,又有什么益处呢?人受天赋之理而生,以保全理的人就是仁人、义士、孝子、忠臣。失去天赋之理的人就是凡夫俗子、凶顽之徒、残忍之人、小人。尊卑的次序不确立,友爱之道不闻不问,把骨肉之亲视为路人,对待一家人像对待秦越一样(秦越:春秋时秦在雍州,越在会稽,相去甚远),大道的公正渺小得看不见,真是令人感慨!于是当年冬天有了激愤之举(这里指修撰谱牒),风霜满目,危险重重,船翻了。当时未尝不痛哭流涕啊!到了乙丑年暮春,谱牒将要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向我请求写一篇序言。我说:我不能写文章,有什么好说的呢?族里的人说:您怎么可以忘情呢?难道一句话都不说吗?我说:人生在世上,不能修养身心、践行道义、致君泽民、教化家人、以悌教弟、去除争夺尚且和睦相处等先王之道,使先王之道保存十分之一于千百之中。那么我们赖氏虽然不能超过别人,也许可以与别人相提并论了。后代的君子们啊!起来行动吧!那么谱牒的修撰又有什么不值得重视的呢?

乾隆十年乙丑季春月

三十八世裔孙庠生大经象九氏薰沐顿首拜撰

七修族谱序

我年幼时,偶尔翻阅史书,看到那些在当时被称赞、后世流传、声名显赫而不朽的人,不禁心生感慨,想要效仿他们,像他们一样行事,成为千载不朽的人物。然而,当我翻阅家族谱牒时,却发现有做官而以忠节著称的人,有才德出众而以孝廉著称的人,他们各有千秋,各有其卓越之处。因此,信国公的称赞、罗先生的推崇、张先生的发挥,都在谱牒中反复出现,清清楚楚如同眼前之事。这更让我慷慨激昂,想要效仿他们,像他们一样行事,又何必去窃取他人的事迹呢?只要追寻宗祖的优良传统,铭记先人的规矩和法度,时刻牢记不忘就可以了。

如今我已经老了,没有实现忠君报国的志向。然而在平凡的德行方面,我常常谨慎地自我约束,不敢稍有松懈。虽然家中贫困、性格懒散,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处,但我却能安于粗茶淡饭的生活,这足以自娱自乐了。

在癸亥年的冬天,族里有人发起修撰谱牒的活动。自从丙戌年大修谱牒之后,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期间出生的人没有记录其出生年月,去世的人没有记载其去世地点;年幼的人不知道是谁的儿子,年长的人也不清楚是谁的长辈。年月错乱、长幼失序、尊卑颠倒,确实不可不进行修明。于是各房的负责人分头负责编纂工作,遵循旧有的格式,不敢随意臆断。只是将未记录的补齐、未记载的补全;幼者和壮者确定各自的等级;明确尊卑次序;生者和死者都不遗漏。追溯祖先从谁开始、郡从哪一祖开始;经过几代人迁移到此地。此外,先贤诸君子的记载已经非常详细完备了,没有必要再过多地叙述了。

然而,难道我就没有一句话要说吗?我希望在我之后出生的人能够显赫于上位,不要以奸诈欺骗自己的良心;在下位的人不要放纵自己、愚昧无知。谁没有父母?应该尽孝道;谁没有妻儿?应该严格治理家室、保持家庭和睦。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我虽然不能成为天地间有用的人,但也没有不为后人着想的用处。

后代的子孙们啊!你们要卓然自立吗?那么文、罗、张三位先生虽已故去,但又有谁会继续赞美他们呢?我斗胆留下这句话,以续谱牒之末。

时皇清乾隆甲子岁孟秋月 谷旦

三十九世裔孙邑庠生为龙薰沐撰

七修族谱序

家谱的修撰,与国家史书相辅相成。史书记载善恶,按年月编纂,对于值得记载的事情无不详尽。家谱则记录人的生卒葬地,明确昭穆尊卑,对于有美德和节烈的人,也按照规定记载下来。信奉真实而不夸大,对于不确定的内容则持谨慎态度,不仅仅注重文采和词藻。

在古代,人口数量不多,分封土地赐予姓氏,虽然时代久远,但族谱清晰易见。如果子孙繁衍至千亿,本族延续百世,不一一整理叙述,则必然出现流派不清的问题。因此,有了统谱和支谱的区分,两者相互参照,追溯其本源,以尊崇祖先。详细记载本族的发展历程,以敬重宗族。列出其他姓氏的分支,不遗漏远祖和隐士,这是为了团结族人。尊崇祖先、亲爱宗族的理念,在家谱中基本完备。

我赖氏的祖先出自春秋时期的赖国。到了楚国吞并赖国后,其后代姓赖的人分散到各国。真正以赖为姓氏的是从忠诚公开始。他怀抱道义隐居。因为他的儿子列宝公担任浙东使,所以他们在浙东安家。历经六世祖,又从揭阳的桴源迁徙到赤竹坪,号称“筑室翁”。筑室翁的二儿子仲方公生了三个儿子:文献、文华、文辉。当地官员计划在赤竹坪建县治所,他们表示愿意在田里安居乐业。因此,文辉公的七个儿子:宣著、宣仁、宣仪、宣光、宣绎、宣行、宣杰各自迁居到其他地方。只有宣仪公思念祖先筑室翁的心愿,眷恋着桴源,不忍心离开,于是留在这里居住。

经过考察,桴源的祖先是宋、元、明、清时期从各地迁徙来的。他们或者居住在本县,或者迁徙到其他县,相隔七八十里甚至数百里。从列宝公算起为第一世祖,按照安成旧谱来排列世系。这就是我们修家谱的目的,详细记载我们宗族的来源。

第十二世祖雪溪公生了天瑞、天佑、天奉三个儿子。他们繁衍至今已到第三十一世。这是各个祠堂专为祭祀所记载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家族分支和统合世系。家谱的编纂是自古以来都极为重视的事情。

欧阳公与子固讨论曾氏世系时,依据天阜问答的说法,如果不是父子关系则家谱应该没有遗憾。而解大绅在《欧阳族谱辨》中指出其遗漏了梁国公未加记载,这说明其所遗漏的肯定很多。

我们赖氏家族的家谱自明朝万历戊子年(1588年)第五次修撰以来,祖先中本来代代都有能人,负责修订家谱。到了清朝康熙癸亥年(1703年),先辈们创立了草谱并纂写了大纲。康熙丙戌年(1706年)第六次修撰时,又整理成条文详细分析,延续了前人的优点和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先人修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和美好事物,这大大地有助于振兴家族和继承根源。《纂修编载》一书的编撰力量虽然微薄但也是有功于名教的。

如今幸得圣明天子掌权天下太平无虞,自康熙丙戌年以下三十九年的生老病死葬都有记载在家谱中,所以不可不继续延续前人的做法修撰家谱。虽然近现代没有出过显赫荣耀的人物来继承先人的荣耀传统了;但仍有高德大才和贞烈的女性未曾在历史上留下记载。这又怎能不与国家史书一样被传颂呢?

皇清乾隆甲子时岁仲冬月吉旦

四十世裔孙维世顿首谨志

七修族谱跋

在千百年之后,人们之所以能够了解千百年以前的人和事,是因为这些人和事都记载在文献中,可供查阅。最高尚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和贡献留传于世。我们对于了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果没有文献记载,那么这些人和事又怎能长久地流传而不被遗忘呢?因此,家谱就如同国家的历史一样重要。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传承,而国家历史则记载一个朝代的兴衰。虽然它们的规模和重要性不同,但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赖氏家族起源于周姬姓,被分封到赖国,因此以赖为姓,从此赖氏家族兴旺起来。到了三国末期,忠诚公为了避世隐居,从活州丰宁的平宁迁徙到揭阳的桴源,看到那里的山水幽静,于是定居下来。他生了光公,号定风直士,在浙东担任官职,于是全家定居在浙东。光公生了元公,由于元公家住松阳,于是以松阳为郡。元公生了厚公和庄公,庄公生了遇公,遇公生了匡公,字廷辅,被封为相国,又以颍川为郡。颍川和松阳其实是一样的。匡公生了硕公,字仲方。在晋朝末年动乱时期,硕公又迁回揭阳,追随其先祖忠诚公的足迹,经过赤竹坪时,看到那里的山水秀丽,远胜于桴源,于是筑室定居下来,号称“筑室翁”。仲方公生了徽公、郁公、灿公。灿公生了七个儿子:宣著、宣仁、宣仪、宣光、宣绎、宣行、宣杰。在隋朝开皇十八年时,当地官员计划将此地建成县治所,兄弟七人各自迁徙。只有宣仪公又迁回桴源。经过四代传至靖公时,别号为雪溪。雪溪公生了天瑞、天佑、天奉三个儿子。从此之后子孙繁衍增多。

赖氏家族在上游清泰乡的天瑞公位下迁至管源,分派到宜黄、乐安、永丰等处。天佑公位下分派到南丰、广昌、抚州等处。天奉公位下迁至赖坊、小源、林坑、建昌、石城、吉安、南昌等处。这些并非是口头相传的传述,而是都有文献记载来源的。

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至清朝康熙丙戌年(1706年),家谱已经经过六次修撰了。这并非是要让后世的子孙们孝顺他们的祖先根源来激发其孝心吗?于是在癸亥年冬季(1703年),在赖坊祠会祭祖先时,仪式结束后,所有的长幼都聚集在一起商议说:家谱自丙戌年修撰后至今已有三十九年时间了,如果不早日重新修撰的话,恐怕时间久远导致生死错乱而不清楚事实真相。于是选择在甲子年孟秋(1704年)这个吉日开始开局纂修家谱。整理各房的源流和大成的统绪,确保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生卒年份和墓葬地点,如同太阳和星星一样明亮清晰。脉络贯穿始终后,后代看待现在也如同现在看待过去一样清楚明了。所有属于赖氏家族的人看到这些记载后都会感到油然而生的敬意和自豪感。

经过乙丑年仲秋(1705年)的努力工作后,家谱终于完成了修撰工作。众人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虽然我年老愚笨而愧不敢当作家谱的编撰者,但我还是斗胆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先祖们的事迹和精神传承。让我们由本源到九族,由始祖一直追溯到始祖的出生地和身份背景的精神贯穿始终。无论经历了多少代传承和变迁,孝心和思念始终如一。这样又何必担心这些事迹会被湮没和遗忘呢?谨记这段历史和传承。

皇清乾隆十年乙丑仲秋月吉日

三十九世裔孙邑庠生为龙薰沐撰

八修家谱总序

家谱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主要是为了明确家族世系,有序排列祖先的昭穆位次,辨别家族成员的尊卑关系,以及明确每个人的名字和身份。通过这种方式,家谱可以让家族成员有所依据,可以追溯先人的事迹,不失掉仁人孝子尊祖敬宗的遗志。

我赖氏家族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周朝的颖公被封于赖国开始,历经十四世居住在颍川。春秋时期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又传了十五世。到了光公这一代,他字列宝,别号定风直士,担任浙东使一职,从此之后他的后代就在那里安家了。再传至遇公,他担任江东太守,奏请家住松阳,因此更改郡名为松阳。这自然是我赖氏家族的宗派。

然而,先前的家谱从靖公在唐代嗣圣壬寅年首次修撰开始,世系才有了可靠的依据。后来在宋代淳化甲午年、元代延右戊寅年、明代成化己酉年、明代万历戊子年以及清代康熙丙戌年、乾隆甲子年分别进行了修撰,都是以定风直士作为一世祖。从唐代到宋代、元代、明代,一直到今天,家谱经过多次修辑,虽然历时多少不同,但世系昭穆也条分缕析,清晰可查。

时维皇清乾隆四十五年岁在庚子秋月 谷旦

裔孙洪元谨志

赖氏八修家谱跋

家谱是为了明确家族世系,同时也是为了团结族人。家谱所记载的内容,包括昭穆尊卑、生卒年月、婚配和葬地等,追溯祖先的德行渊源,记录后代的分支迁移。从上到下,依次叙述,不使远近亲疏有所遗漏。为什么需要增加华丽的文饰呢?

我赖氏家族起源于周姬姓,颖公被封于赖国,后代子孙便以赖为姓。历经多个朝代,直到三国时期,忠诚公从活州平宁里迁至揭阳,看到桴源山水环绕,景色优美,便在此定居下来。他生了光公,字定风,成为我们的一世祖。自此迄今已有四十四代了。在此期间,历代都有忠义节孝之人,且家族不断迁移和繁衍,这也是先辈诸位君子用心考据和修正的结果。他们详细地列出了历代祖先的真实事迹和迁移到其他郡县后的状况。

然而,我们祖上宣仪公深感先人的坟墓和庐舍无人看守,因而产生了思归故里的念头,再次迁回桴源。经过四代传至雪溪公时,他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天瑞、次子天佑、三子天奉、四子天庆和五子天仪。但令人遗憾的是,只有四子和五子的子孙未被记载在家谱中,我们担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流亡,他们的后裔会失去联系和追溯的机会。而长子、次子和三子的子孙繁衍昌盛,分散在各州县生活,有的为官宦游他乡,有的经商谋生于外郡。尽管如此,他们的住址和家族情况依然清晰可考。如果不是因为多次修缮记载并且力求真实的话,怎么能让今天的我们一目了然呢?

如今正值太平盛世,贤良之士倡议重新修缮家谱。己亥年的冬季,族中诸位豪杰商议修家谱的事宜。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也不敢担任修谱之事。大家公推仲辉、开谋、荣预、圣瑞等人负责督修工作,并在赖坊祠内设立了编辑局。他们遵循上谕的指示进行修谱工作:删减不必要的文字、谨慎地编写内容;更改名字和分支派系时,严格遵循国家的规定;记录家族成员的婚配情况,方便核对亲戚关系;记录葬礼事宜,是因为葬礼的意义在于安葬先祖的遗体,同时也可以防止他姓侵占我们的祖坟。他们条分缕析、谨慎明晰地进行工作。到了秋季,家谱终于完成了。我翻阅着家谱的初稿和定稿,仿佛看到了日月高悬于天空、江河奔腾于大地的壮丽景象。家族的分支派系井然有序、不乱不紊,这确实是诸位豪杰仁人君子精心策划和审慎编纂的结果。

家谱对于家族的团结和祭祀活动至关重要,祖辈的美德得以传承和新发扬光大。家谱实际上大有功于名教思想,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载而已!希望后代的君子们能够明察这个微妙的用意并相互勉励!

皇清乾隆庚子岁仲秋月 吉旦

四十一世裔孙治博薰沐谨志

赖氏九修谱序

谱法以欧苏的为最佳。然而庐陵认为,千余年间,只有杜氏能够不失其世谱。而对于南丰曾氏的世次,他则有所怀疑和辨析,这并非是子固对两家谱法的考核逊色。家族在各个时代都有显贵和隐晦之分,没有隋朝时的修葺之人,所以后代如定风者只能以隐桓为传疑之信。老泉作谱不及始迁之祖,大概是因为他慎重考虑的结果。

我家靠近宁都,而我长期在闽地的汀州做官。汀州的赖姓家族很大,文物方面在郡中名列前茅,那里的人都能说出他们的宗派。然而,宁都清泰乡雪溪祖一支最为兴盛。赖氏家族从浙东开始,由颍川迁至松阳、赤竹,后来又分散居住在桴源等地。他们忠孝节义、文章博学,科名的士人都数不胜数,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前人已经说得非常详细了。

唯独赖氏的始祖定风直士,在西晋兴起,从永兴改元甲子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八十四年,代代相承,昭然可考,没有像义府赵郡、正伦城南那样的错误记载。虽然他们中间有文人,但并没有数典忘祖。赖氏子孙能够敬宗收族,这是历唐、宋、元、明数朝多次修谱的力量。

赖氏家族在清朝以来,支派更加兴盛,族谱已经修过八次。然而自乾隆庚子至今,又过了三十二年。诸位君子担心时间久了会失去记载,于是集合本支散居各地的人,重新谋划修葺家谱。他们纲举目张、源流相贯,真得欧苏的遗法。与子固的世次不详相比,是有幸还是不幸呢?在此感叹赖氏家族的美好传统,杜祁公的谱法不能独享美名于前了。难道不美好吗?

谱成之后,族杰、纯一、拔真、程先、韶南等请我为他们写序。我见到过万历戊子年所修的版本,上面有我从祖近溪先生的序言,置于简端。其先成化戊戌年的谱法,则是我从祖一峰先生致书张东白太史为之序论的。我对于两位先生来说无能为力,而唯独对于赖氏世绎文字感到欣喜,并且嘉奖其后人能够继承祖先的荣耀。所以为其作序说明缘起,至于其家族先人的丰功伟绩、嘉言懿行等事迹,前后谱中都已经记载得很详细了,无法一一陈述。希望后来的人能够深明礼意,知道谱法的意义和归属。这样观察家谱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孝顺恭敬之心。而那些恢弘俊伟之人,一定会有如相国茹公一般的人才出现。他们将为国史志乘书写大书特书的辉煌篇章,更不用说历经千百年而永无止境了。这就是诸位君子修谱的意图啊!

时皇清嘉庆十六年辛未冬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

诰授朝议大夫前署甘肃分巡巩泰阶兵备道历知甘肃巩昌浙江绍兴福建汀州府事

南丰问堂罗经拜撰

赖氏十修谱序

家乘与国史、通志、郡县志都不同,它们各自有其特点。然而,家乘的纂修也有其重要性,因为家乘记载了家族成员的生、婚、葬等基本信息,应该有一定的体例和书写规范。虽然修家乘不像修国史或通志那样重要,但它的确可以端正人心、淳厚风俗。因此,修家乘的工作也不可轻视。

桴源赖氏族谱自雪溪公开始编写以来,已经历了多次修缮。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资料的缺失,有些部分仍然不够完善。尽管万历年间进行了五次修缮,但其中有些部分仍不够完善。今天我们修家乘,应该借鉴前人的经验,搜集旧有资料,并参考其他家族的谱法。

修家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体例和书写规范,遵循历史事实和家族传统。虽然家乘与国史、通志、郡县志有所不同,但修家乘的方法和原则可以借鉴它们。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应该慎重对待每一个细节,避免出现谬误和遗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此,我衷心希望参与修家乘的人们能够认真对待这项工作,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家乘的重要性,并将其传承下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家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皇清道光二十五年岁在乙巳一阳朔日

州庠文学生裔孙拱辰斗南氏薰沐谨撰-

桴源赖氏十一修族谱序

自古以来,国家没有史书就无法考定善恶、观察兴衰,家族没有谱牒就无法明确人伦、排列昭穆。从三皇五帝到元明时期,没有不编写谱牒的。受姓别氏之后,没有不修撰家谱的。考虑到谱牒的重要性,它流传于天下,使人们都明白尊祖敬宗的意义。因此,家谱就是用来记录家族历史的,岂能仅仅记述生卒婚葬等简单事项呢?老泉曾说:家谱足以端正人心、淳厚风俗。这说明家谱的重要性是十分重大的。

自雪溪公首次修谱以来,凡是忠臣孝子、节妇义士,都被载入谱牒之中。作为后裔,也应该遵循祖训,顺应先例,以完成先人的德业、宣扬先人的美誉。如今正值盛世,有贤良之士主持族谱的修缮工作,使之得以保持、修明,以免风俗败坏。如果风俗败坏,人心就不易稳固。人心不固,就可能出现远亲疏、新旧矛盾、小犯大、邪恶破灭道义的情况。因此,家谱的修缮确实是亟需尽快进行的工作。

家谱所记载的内容,对上承接祖先的传统,对下开启后人的未来。祖先的出生年月、去世日期、坟墓的形制方向等都记载在谱牒中。世系不能紊乱,先后次序也不可改变。尊卑有等级之分,长幼有序;亲疏有区别,嫡庶有区分。红色与紫色不能混为一谈,莠草不能与禾苗相混淆;前有来历,后有继承,一翻开谱牒便清晰可见。

我族的谱牒自清道光乙巳年重修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期间关于生卒婚葬的记录,唯恐有所遗漏,所以全族决定再次进行修谱工作。光绪己卯年,族中任命我主持修谱事宜。我本性懦弱,才能平庸,实不足以胜任此重任。然而各位长辈以大义相责备,认为这本来就是子孙应尽的义务。何况这次修谱的纲纪、条目、源流、支派等都已由各位君子厘定,无需改变。只是考虑到年代久远,不免有所遗忘,支派分衍,不免有所涣散。于是我勉强应承族人之命,每天与同事们共同商议削稿事宜。修谱工作要求极高且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马虎,我们力求做到最好。我们删除了其中的粗鄙之处,订正了错误之处,考证了有疑问之处,补充了缺失之处,收录了遗漏之处。同时,整理了近三十余年来族人的生卒婚葬记录,并加以续写附于谱后。我们力求做到与前人相契合、相延续,以符合古人的原意。至于其中可能存在的讹谬舛错之处,我们希望后来的修谱者能够订正其错误、校正其失误,以匡正我们的不足之处。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了。

如今家谱编纂完成,族中命我作序。我不揣冒昧,于是拿起笔来为家谱作序并写于卷首。

时皇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仲春既望

州文庠生四十二世裔孙观沛兰氏薰沐谨撰

桴源赖氏十二修族谱又跋

我曾思考,国家有史书,宗族有谱牒。史书用来记载历史事件,谱牒则用来记载家族世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历史的清晰和准确。如果谱牒混乱不堪,那还不如不修谱。谱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用来明确家族世系,排列昭穆辈分,辨别尊卑关系,区分嫡庶身份。使前人有所依据,后人有所稽考,上能追溯祖宗源头,下能记录支脉迁移。寻根溯本,使远近族人都不被遗忘。又何必增加繁琐的文字呢?

我们赖氏的谱牒,自雪溪太祖首次修撰以来,已经历了十一修。历代都有文人雅士,事迹不胜枚举。但道光年间的第十一次修谱,由拱辰、焕虞两位先生亲自赴省祠参考大宗谱例,删去错误,订正谬误,制定篇章和规矩,采用瓜藤新法,同时借鉴欧苏的编纂方法,使每个人都能明白一脉相承的真谛,毫无错乱之处。可以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在这次修谱过程中,我们发现忠义节孝的事迹代代相传,流寓迁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先辈的名士精心考证、详细阐述的。又何必劳烦后人重复赘述呢?然而,如今家族繁衍,人丁兴旺,地域辽阔,彼此隔阂,自上次修谱以来二十八年间,生死婚葬等事宜尚未明确记载。如果不早日进行复修,恐怕世事久远,岁月流逝,难以稽查。因此,全族德高望重的绅士耆老共同发起了修谱倡议。

丁未年仲春时节,选定吉日开局,聚集各房草谱,整理成完整的世系图谱,确保生殁之人都有所记载,昭穆辈分不致混淆。从此世次排列有序,千年不乱。后人在看今天时,就如同今天我们看昔日一样清晰明了。如果没有先人在前代善继前志,后代的我们又怎能善继其后呢?

我本无才,有幸担任本次修谱中编次艺文的工作。我怎敢妄自以文字著称?只是因为不想让立章定规的祖辈功绩被埋没,才忍不住略述一二。我尽我所能,发挥我的长处罢了。至于我的表述是否无误呢?只能寄希望于后代的君子了。希望他们上对国家忠心耿耿,下对家族孝敬有加。即使有所不及也是可以理解的。这部完整的谱牒完成后,共计二十部,每部二十本。领谱字号从“敦”字开始,至“色”字结束。从此以后,条目井然有序,一翻开卷宗便一目了然。我们又何必担心谱牒混乱、文献不足呢?因此乐于为此作跋。

时维皇清光绪三十四年孟夏月中浣之九月

四十六世裔孙贡生铴庚经营氏薰沐敬撰

桴源赖氏十三修族谱序

吾赖氏为东南古-族。考察民族文化的迁徙和演进,都是自北向南。我们的先人从西晋时居住在浙东,仲方祖在刘宋元嘉年间到达揭阳,开始迁往桴源,再迁到一片荒地的雪竹坪筑室,就是今天的宁都县治。起初,他们披荆斩棘,开辟荒原,其他姓氏逐渐跟随其后。于是人烟日益繁多,成为胜地。到了隋朝开皇十八年,有司计划在雪竹坪设立县治。我们祖先的庐墓都被毁坏了,追溯本源,开辟宁都,我们赖氏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七个分支的宣仪祖怀念故土,率领子孙返回桴源。到雪溪祖开始主持第一届族谱,至今已经进行了十三次修谱。近年来,由于谱学不讲,好奇之士往往忘记祖先,认为家族观念是可鄙的。殊不知国家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整齐有序,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这是我们国家数千年来最高明的政治哲学。考古和进化过程表明,家族实际上是立国之本。自有国家以来,家族一直是立国的主要机构。在吏治时代,穷乡僻壤的法律常常无法到达,家族间仍能整肃纪纲,约束乡民,敦行孝友,弥补吏治的不足。近来虽然实行地方自治,但家族也能辅助政府推行制令。然而,最近一些深受欧洲化影响的人,羡慕欧美法治精神,然而,考虑到我国国情,一时之间还不容易谈到这些。他们试图推翻礼教,却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无所适从。数十年来的事实历历在目,无可讳言。更何况为民管理者,谁是像皋陶一样的官员来享用民众呢?难道他们都是守法之辈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法律有时会穷尽,因此革命首先要革除人心,全在于人民知晓礼仪而已。所以孔圣主张礼治,重视教化而轻视严刑峻法。每天听讼,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一定要让没有诉讼发生吗?管子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礼仪之行,始于家庭,亲亲尊尊,蔚然成风,这是盛世的事情。因此,立族始于尧舜,而亲同姓则在隆周。如今世道浇薄,欺诈之术盛行,争权夺利,几乎不知道礼仪为何物。当局者,最近虽然极力提倡气节,尊敬长辈,敬重贤人。然而,数十年的积习,想要铲除并不容易。我们的高祖仲方,因目睹时艰,遁迹于桴源,孕育了成千上万的后代,至今已有数千年了。我们这些后代,秉承布衣之遗训,虽然没有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我们敢期望为凤文化做出小贡献,立昭穆,辨尊卑,继继绳绳,那么谱学的事情并不迂腐。我们家族自从清光绪三十三年进行了第十二次修谱以来,至今已有三十五年了。庚辰年夏天,族中父老发起了第十三次修谱,推举我为主修。由于我学识渊博,而又在县城任职,离家百里之外,多次谢绝,最终获准。承蒙恒清峰向斋诸位老人总其成,四弟逊夫等人襄助之,勉力筹划,历时一年有余,幸而没有耽误事情,现在准备告竣,因此缀数语以著编首。

军政部叙陆军中校

四十五世裔孙起民觉先氏谨识

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岁季夏月

宁都桴源赖氏十三修族谱序

郑渔仲在《氏族略序》中说:隋唐以前,家族的婚姻必须通过家谱来确定。苏明允在《族谱序引》中说:查看我们的族谱,可以激发孝顺和悌爱的思想。因此,族谱是为了确定婚姻关系,明确孝悌关系。当今世界文化交流频繁,风气巨变,贵贱之分、人民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复杂,婚姻不再局限于门第,交往也不再限于家族,过去的族谱意义已不是今天所追求的。然而,今天的当务之急是联结国内各民族,与异族争夺生存空间。孔子说:要追溯远古。孟子说:要善于推究本原。我们的祖先追溯到始祖,远至轩辕黄帝,都是我们的同脉,这是孝顺的最大体现。因为我们兄弟追溯到始祖,后代子孙广及黄帝的后代都是我们的同胞,这是悌爱的最大体现。司马迁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四个得到了姓氏。因此,追溯得远,推究得广,联合近亲以及远亲,合成家族以形成民族,这是今天重修族谱的深刻意义。详细研究族谱的微妙意义。宁都桴源赖氏,其先祖本姓姬,是黄帝周文王的第十九个儿子颖公的后代,受封于颍川,称为赖氏。传到光这一代,字列宝,西晋时期担任浙东剌史,加封广东持节,于是定居在浙东。他的孙子庄,字士端,迁至松阳。士端的儿子遇,字臣庆,东晋时任江东太守,请求将松阳改为郡,自此称为松阳赖氏。臣庆生了匡,字廷辅,历任官至太尉,拜相国,封为茹公,食邑在颍川。廷辅生了硕,字仲方,宋元嘉末年,为避战乱来到南康郡宁都县北桴源居住。后来又迁至县城南的赤竹坪,大明年间析置虔化县。隋开皇十八年,将虔化县治迁至赤竹坪,即今宁都县治所在地。仲方生了灿,字文辉,生了七个儿子。因为房屋被划为官署,多有迁徙。长子昭,字宣著,不忍离去。三子度,字宣仪,又回到桴源。现在宣著的后代称为松阳赖氏,尊仲方为始祖,追溯其由来。宣仪的后代称为桴源赖氏,尊列宝为始祖,注明迁徙地点并尊远古祖先。大概是因为列宝的父亲忠诚葬在桴源,所以追溯到这里吧!从桴源分迁出去的,有永丰城、临川、万安、龙南、安远等各族,都是宣仪的后代。我查看他们的族谱,从始祖上溯至周文王,《氏族略》所记载的周朝得姓之国和不得姓之国很多。从始祖下推至今族谱所载的历代分支也很多。本着追溯远古、善于推究的原则来修谱。我知道民族精神必将更加亲爱团结。孙中山先生说:各姓修族谱常常追求至几千年前共同一个祖先的观念深入国人的脑中如果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联成一个极大的国族团体何愁不能抵御外侮、振兴国家呢?由此而言过去为了确定婚姻关系明确孝悌关系的族谱今天就是团结民族、复兴国家的基础。赖氏多贤人倡导修族谱他们就是这个志向!

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 谷旦

江西省政府秘书邑人廖亦昌谨序

桴源赖氏十四修族谱序

天空苍茫,山色空蒙;水波荡漾,水光潋滟。我桴源赖氏自西晋忠诚祖开基以来,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进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尽管世事变迁,历经坎坷,但我们的族人始终得到皇天后土的保佑,秉承传统美德,安居乐业,繁衍昌盛。我们的业绩璀璨夺目,前程绚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源头的活水,改革开放的春风又绿神州大地。如今,华夏故国正以气势磅礴的自强精神和奋斗进击的改革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是我们族人的幸福。

国家如同大树,根深叶茂,挺拔高耸。作为树枝和树叶的姓族,我们自然也应该舒筋张臂,直插云霄。祖国就像母亲一样,仪态万方,步履矫健,正走向辉煌。在慈母的怀抱中,我们族人的福气不浅,乐趣无穷。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非常正确。纵观历史,族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山不在于高,水不在于深,只要有德行就会变得芬芳。我们族人应该牢记国家为先、民族至上的道理,切不可做有悖国家民族利益之事。这次重修族谱是为了重申族人务必发扬祖先的光荣传统:勤劳勇敢、讲道德、讲奉献、爱国爱家。这是我们经久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自十三修至今已有五十四年之久,十四修已经圆满完成。我们圆了一个责无旁贷的温馨的梦。否则我们将愧对祖先和后人。在这次重修族谱的过程中有几点必须提及:首先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重修,但得到了众鸿丁及宗士的鼎力相助和慷慨解囊;其次是族人宗士华明、金友等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第三是十四修注重弘扬传统道德、提倡现代精神;最后要特别提及的是将女性列入族谱的重要意义。

现在新世纪的曙光已依稀可见了。我们的祖国正驶向富强昌盛的彼岸。我们族人适逢盛世三生有幸更应该勤奋共勉同心协力去开创更辉煌、更美好的明天!

广昌县副县长

四十六世裔孙新生谨撰

公元一九九五年三月

-責任編輯:鈺龍 文章頁數:第[1]页 
 💠 新聞評論
😶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 本頁手機二維碼▼

壹手機/平板掃描打開即可
閱讀本文。二在微信中:發現→掃壹
掃,打開,點擊右上角的 ... 可將
本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級分類列表
渊源迁徙
郡望堂号
宗祠宗親
賴氏族谱
賴氏字辈
历史名人
賴姓取名
賴姓影視
賴姓文化
企业品牌
青田賴姓
当代人杰
🔍 站內文章搜索





🔝 本類閱讀排行
» 客家赖氏联修族谱
» 民国五年雩邑赖氏族谱(一)
» 賴氏族譜 國籍不是距離 性別...
» 湖南湘乡赖氏族谱
» 广州花都赖氏族谱【1991年...
» 中华赖氏宁都桴源一至十四谱序
» 浙江温州泰顺2013赖氏族谱
» 江西石城明祀堂三溪赖氏六修族谱
» 閩西(古汀州府)客家百姓簡譜...
» 梅县畲坑赖氏族谱[1990]
💰 贊賞賴氏網

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