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以出名人聞名,由於時代滄桑,保存不善,能遺留下來的名人故居已寥寥無幾。
鶴城鎮金巷底有湯思退故居遺址,原來由南至北依次建有轎房、儀門、客廳、官廳、內房、廂房、書房等。其範圍在後街北面,金巷底以東,松閣巷以西壹帶,舊居建築群體大部分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現在只留下壹處半月形水塘(原名“湯宅塘”,後改名為“留宅塘”)、兩口水井和壹座老宅院。
留宅塘沒有什麽過人的景物,只是壹個非常普通的地方。公路的下面有南方常見的水塘,水塘四周是密集的宅院,宅院邊上建起了三三兩兩的小洋房。從公路上是看不到這個水塘的,只能看到屋檐和灰色瓦片。水塘不大,夏天時近百尾鯉魚在塘裏嬉戲,讓原本幽靜的水塘增添了幾分靈動。附近的老人閑來無事,飯後便會圍坐在水塘邊聊聊家常。水塘邊上有壹口井,俗稱外井,如今井口已經被水泥封上。想是家家戶戶都裝上了抽水馬桶,地下水被汙染,水井自然無法再用了。再則小孩子時常在旁邊玩耍,怕發生意外,也是外井被封的原因之壹。書房遺址東側也有壹口水井,稱“湯府井”,也稱內井,如今已經不能用。書房東面還有壹段30余米圍墻舊址,依稀還能看出原來的模樣。
走進這所宅院,宅院新主人領著我進到了院中。他告訴我,湯思退故居在上個世紀初發大水時被淹過,現所看到的宅子大部都已經過修繕,到如今也就百余年的歷史。我隨著宅院新主人的指點,仔細打量著這所充滿故事的老宅——建設者將大門上可以雕刻的地方都雕刻成各種圖案,鶴、雲、鹿。老宅的面積不大,已然破敗。屋頂上的灰瓦片布滿了青苔,黑的有點發黴。大廳裏有兩根木頭柱,是建築承重的主要部分,木柱被磨的鋥亮,想必是圍著嬉戲的孩子們磨的吧,壹代壹代地攀爬,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座宅院和所有的南方老宅院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壹樣的是壹側的花園,好象是根據宅院的地面面積以傳統建築構成為基礎進行發揮和再創作,所以看似每個房子壹樣,其實還是有區別的。花園已經不在,壹部分被改成了廚房,地面也骯臟不堪,似是養過家禽和豬。但是,依然可以看出這曾經是壹個非常精致的小花園。
花園邊上是書房,雖然壹切都已破敗,但妳仍然可以清晰地觀想到,當年主人在這裏讀書、會友、小坐、品茶、商談家事或品評天下事。“雲作袈裟方石僧,巖前獨立幾經春。有人若問西來意,默默無言總是真。”站在園中,細細品味著湯思退的詩句,有壹種難以言喻的心情,原來這個頗具爭議的南宋宰相曾經也有此心境。
書房舊址東側存有壹口水井,井圈用單塊花崗巖鐫制,為正方形,邊長0.8米,井口鐫成圓形,直徑0.45米,井大概有5米深,井壁用卵石疊砌。早年井水清澈,是主人家生活用水的來源,可是現代文明已經把水井淹沒在歷史的背影之中了。
歷史風物的存在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果物質的無法存在了,讓她存在於文字之中,也是壹種存在,也算是壹種安慰。
記憶
講述人:王經緯
年 齡:78歲
家 住鶴城留宅塘
我們家先輩應該是在清初的時候就搬到青田來居住,到現在也有幾百年了,也算是地地道道的青田人。我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小在青田長大。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留宅塘的水塘邊上是沒有欄桿的,附近的居民都是在水塘邊上洗衣服。他們都說這個水塘好,從沒淹死過人,很多回有人掉進水塘裏,都被人拉了起來。有次夜裏,壹位鄰家的孩子不小心掉到塘裏去,也被路過的人救了起來,人們紛紛說留宅塘是塊福地,在這裏居住都沾上了福氣。
水塘上面是壹個由鵝卵石鋪出各種圖案的道壇,是我童年時代常常聽附近老爺爺講故事的地方,也是我們幾個孩子嬉鬧的小天地。那時,我們常常在道壇上玩打銅錢,由壹個人先把銅錢滾出去,另外的人就拿手裏銅錢去砸那枚滾遠了的銅錢,誰砸中了就歸誰,有點像現在小朋友玩彈珠的遊戲。後來,人多起來的時候,道壇也被人蓋了房子,兒時的樂園也就這樣消失了。
道壇邊上有壹條石板鋪成的小巷,走上去是壹排排的土房子,有的房子比較老,有的則是新蓋不久的。還有壹個傳說,聽老壹輩們流傳,這裏以前是南宋丞相湯思退的府邸,那時留宅塘還是叫湯宅塘。湯思退被罷官流放了之後,他的家人怕受到牽連全都走了,只剩壹個姓留的女婿繼承了這座宅子,於是就把湯宅塘改名為留宅塘。可當時的百姓叫順了,壹時之間改不了口。湯思退的女婿想了壹個辦法,在路上問人逢人就問他這個地方是不是叫留宅塘,回答是的就給他兩枚銅錢,答不是的就打兩個巴掌。就這樣過了壹段時間,大家也都改口叫留宅塘了。關於湯宅塘改名留宅塘,民間還有壹些其他的傳說,也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們所知的事實就是以往的湯宅塘現已改稱為留宅塘了。
其實在上個世紀抗戰那個年代,留宅塘住的人很少,天壹黑路上就很冷清,連看戲回來的時候都很少遇上同路人。抗戰勝利了以後,縣城裏的人慢慢多了起來,留宅塘也變的熱鬧起來了。那個時候,我們吃的水都是井裏打上來的,人壹多水井裏的水就不夠吃了。湯宅內水井的水質好壹點,是我們煮飯燒菜用的,外水井的水壹般用來洗洗東西。我常常三更半夜起來去內井等著打水,水井裏的水很少,有時候打壹次水拉上來還不到半桶。想想那段苦日子,在留宅塘生活了幾十年,再回首,對留宅塘我們還是很有感情的。
現在的留宅塘這些房子年代都不是很久,因為以前常常發大水,防洪設施很差,青田縣城被水淹也是常事,留宅塘的老房子基本上都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水中,現在見到的大都是抗戰勝利以後新建起來的。
青田歷史上最大的水災應該是民國元年壹次特大洪水,也就是1912年。那年8月29日,下了壹整天的雨,到晚上的時候,洪水突然就來了,才幾個小時,當時的縣城已經全部被淹沒。蕭瑟的風雨聲裏面,夾雜著淒厲的求救聲、哭喊聲、房屋倒塌聲。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才清楚地看到全城已經變成澤國了,幾乎看不到房屋頂上的瓦片。到31日,水才慢慢退去。從山上下來,沿途收斂掩埋屍體,讓幸存的人來不及悲傷。留宅塘位於河道的回流處,只有為數不多的幾間房子沒有倒塌,但也已經被水侵蝕的不成樣子,瓦片、家具都被水漂走了。這次災難雖是我童年時期聽父輩講述的,但也足以讓我刻骨銘心,永難忘記。
低鳴的甌江見證了壹段悲痛的歲月,百年前甌江特大洪水掀起的滔天巨浪,震撼著我們老壹代青田人。如今的青田,寬闊的大道代替了羊腸小路,幹凈整潔的路面代替了塵土飛揚的小徑,時尚亮麗的服飾代替了色澤單調的布衣布褲,原來要繞壹下午的路如今只要幾分鐘就能到達……歷經悠悠歲月,記憶也在點滴流逝。只剩下滾滾甌江和老宅院還記得那些塵世,甌江如舊,老宅院卻已經消失。
湯思退生平
湯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浙江處州(麗水)青田縣城人,字進之,號湘水。宋徽宗政和7年(1117年)生,宋高宗紹興15年(1145年),湯思退赴臨安(浙江杭州)參加宏詞科考試,獲博學宏詞科第壹名,榮登進士及第,授建州政和(福建建歐)縣令。當時建州發大水,黎民百姓淹死數千人。湯思退上任後,立即開倉賑濟災民,躬身勘察水情,組織人力疏通河道,終於使得當地百姓又過上了安居的生活。因而,湯思退深受百姓愛戴,不久便被升遷為除秘書省正字。
宋紹興25年(1154年)6月,湯思退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協助處理全國軍務。他主張“金宋議和”,以遏制金人的南侵,確保南宋的長治久安。湯思退觀點得到宰相秦檜的賞識,因而秦檜將其視為同道中人。同年10月,宰相秦檜病危之際,請參知政事(副宰相)董德元及湯思退至府中囑托後事,並各贈他倆黃金2000兩,讓他們繼續推行其議和政策。湯思退“慮其經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因此被孝宗賞識,於紹興27年(1157)升任其為尚書右仆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仆射。紹興30年冬(1160),侍禦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興隆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湯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士寧遺書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湯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仆射張淩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準奏,傳諭制止議和,湯思退卻上疏力辯,排斥主戰派張淩,致使張淩被罷官,死於謫途。不久金又挑起戰事,孝宗甚為後悔,下令抵抗,並命湯思退督江、淮軍,湯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節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湯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於是湯思退被罷官,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
湯宅塘是湯思退在朝為官時在家鄉青田的居所,後改名為留宅塘。為什麽改名字呢?民間說法是因湯思退在政治上因主張議和而反對嶽飛,被百姓視為是秦檜的朋黨,所以在他死後,百姓便改“湯宅塘”為“留宅塘”。史料說法是,湯思退被革去官職,貶往永州(湖南零陵)安置。按法,被貶官員是不能回老家向親屬告別的。於是,壹時間各種謠傳沸沸揚揚。抄家、滅族等傳言也傳到湯思退的老家。湯思退宗族唯恐被株連,紛紛離開家鄉避禍。有的甚至改名換姓。青田的“湯宅”也變成“留宅”,“湯宅塘”變成了“留宅塘”。
湯思退因主和被貶,並逝於途中,在其生命最後的歷程中他留下最後壹首詞——《西江月》,雖只寥寥50字,卻寫出了他自己壹生不平常的宦官生涯,以及被謫後的悲苦又無奈之情。
附: 西江月
被謫懷感
四十九年如夢,
八千裏路為家。
思量骨肉在天涯,
暗覺盈盈淚灑。
玉殿兩朝拜相,
金旨七度宣麻。
番思世事總如華,
枉做壹場話靶。
留宅塘的傳說
鶴城老城金巷底有個留宅塘,先前叫湯宅塘。為什麽後來改為留宅塘呢?說來話長。
相傳,宋朝時候,金巷底有座三進大屋,是湯姓的老屋。這湯姓門前有口水塘,這裏就被稱為湯宅塘。
湯宅塘的宅主湯舉,是南宋禦醫,兒子湯思退是南宋的宰相。他與秦檜壹個鼻頭透氣,老百姓都非常痛恨他。
湯思退死後,湯宅失了火,三進大屋成了瓦礫坦。過幾年,湯宅塘住進壹個姓留的先生。留先生覺得住在大奸臣住過的地方臉上不光彩,名聲不好聽,便將湯宅塘改為留宅塘。他寫了壹塊“留宅塘”的牌子掛在路口。偏偏有些人不識字,而且又叫慣了,還是叫它為“湯宅塘”。
於是留先生想了個辦法,就端來壹張凳坐在路口,每走過壹個人,便行了個拱手禮,問道:“這是什麽地方?”若來人說是“留宅塘”,留先生就格外高興,即賞給他三個銅錢,讓他買碗點心吃。來人若說是“湯宅塘”,留先生就瞪眼睛、吹胡子,說:“湯思退早已死了,還叫湯宅塘嗎?”說罷,也給他壹個銅錢,上面貼著“留宅塘”三個字。
這樣,來壹個問壹個,來兩個問壹雙,路過的人都叫壹聲“留宅塘”。時間壹久,也就叫順了,再也沒有人叫“湯宅塘”了。
摘自《青田民間故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