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青田 > 文史综合

青田縣鎮鄉村歷史沿革

✍作者: 鈺龍   🌎來自: 賴氏網   🕗時間: 2022-8-3   👆浏览: -

tags:

【鶴城鎮】據《青田縣誌》記載:“城北太鶴山白鶴洞有雙白鶴,年年產子,故得名為鶴城。”另據《永嘉郡記》記載:“青田雙白鶴,年年生子,長便飛去。”《太平環宇記》引丘相鶴經雲:“青田之鶴,即此山所產。”又南北朝時,梁元帝蕭繹(552—554)的《鴛鴦賦》亦雲:“青田之鶴,晝夜俱飛。”杜甫有詩雲:“薛公十壹鶴,皆寫青田真。”可見鶴城原是群鶴翔集的洞天福地。

自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青田置縣以來,鶴城鎮壹直是縣治所在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建立鶴城鎮。

1992年5月將原城郊區的前倉、金田、外旦、湖邊4鄉並入。

鎮政府駐鶴城東路109號。

轄13個社區 西門 東門 寶幢 清溪門 問鶴 水南 塔下 鳴山 月裏灣 花園降 新建嶺?官塘 僑中

39個行政村 外旦 朱金 大李 崇福 鄭坑下 前倉 鶴東 坦下 圩仁 泥灣 魁市 石郭上 石郭下 平風 金田 黃降?陳山 北岸 石臼 仁塘灣 下司壟 湖邊 陳學 白浦 上岸?南灣 湖口 壹村 二村 水南 平演 油竹上村 油竹下村 東赤 彭括 雅嶴 小口 秋爐坑 麻宅?

【山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南9公裏。

因地處四都港、方山坑和小平坑三條溪流的匯合點,古稱“谷口”或“三口”。

後又因四周環山,地處溪水的出口處,易名“山口”。

清時屬二都,民國時為山口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和油竹鄉合並稱竹山鄉。

1952年大田、朱坑、下陳、陳半山、彭山、大安、馱寮背、山口、牛寮坦、小平坑、方巖下等11個村劃出設立山口鄉。

1958年改為山口管理區。

1961年改為山口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85年4月15日改為山口鎮。

1992年油竹鄉並入。

鎮政府駐山口村。

轄1個居民區 山口

4個行政村 山口 大安 雅陳 太田?

【溫溪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東10公裏。

清時屬永嘉縣安竹鄉,清末至解放前二年均稱安溪鄉。

因甌江上遊灘多水端,至安溪和甌海潮汛匯合,水流趨於緩和,遂成平安之溪,故得名“安溪”。

當地方言“安”與“溫”近音,且又舊屬溫州,因此改為溫溪。

1948年1月劃入青田縣,仍稱溫溪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溫溪鄉。

1958年沙埠、東岸2鄉並入,同年10月成立溫溪管理區。

1960年7月沙埠、東岸劃出另立公社。

1961年改為溫溪公社。

1964年建制為溫溪鎮。

1992年原屬溫溪區的東岸鄉和港頭鄉並入。

鎮政府駐處州街16號。

轄8個居民區 第壹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第六 第七 第八

22個行政村 溫溪 溫溪新村 學神 尹山頭 東岸 大垟下 周嶴 沙門 吳嶴 林嶴 西湖 汛橋 洲頭 沙埠 塘裏嶴 高崗 港頭 新垟 大頭田 龍葉 寺下 小峙?

【東源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0公裏。

清時屬十壹都,民國時為東堡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富源鄉,同年9月改名仍為東堡鄉。

1952年改為小源鄉。

1958年10月改稱為小源管理區。

1961年10月由馱溜、小源、上葉、紅光、項村、武池、下堡、黃山頭、後降等大隊組成小源公社,至1978年中共青田縣委為緬懷周恩來總理於1939年1月給東源小學創立的題詞,報請中共麗水地委批準,改名為東源公社。

1985年9月改為東源鎮。

1992年平橋鄉並入。

鎮政府駐東源村。

轄13個行政村 東源 紅光 項村 武陵 下堡 平橋 周莊 周濟 桃山 蓮樹坑 平溪 西溪 馱龍?

【船寮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14.5公裏。

清初稱十都,清末為荷池鄉。

解放前稱荷塘鄉,均以船寮附近的洪府前村宋皇妃故宅辟有荷池數裏而得名。

1949年建政時由船寮、徐嶴、姜嶴等村組成鄉政府,稱徐嶴鄉。

1956年與赤巖、黃言、洪府前、白岸、水井頭等5村組成的洪府前鄉合並,定名船寮鄉。

1958年改稱船寮管理區。

1961年春,大垟鄉的康畈、小垟、大垟、灘頭、仁川、西岸、雷石等8村劃入,稱船寮公社。

1983年復改為船寮鄉。

1985年改為建制鎮。

1992年石蓋、芝溪、大路3鄉並入。

鎮政府駐船寮村。

轄1個居民區 新開垟

40個行政村 船寮 王巷 洪庵 大路 白山 葉莊 石頭 章慶 小金 圩頭 業川 業鳥 水井頭 洪府前 黃言 赤巖?舒莊 徐嶴 姜嶴 白岸 康畈 大垟 灘頭 仁川 西村 雷石 上枝 外湖 石才 成太寮 上田*) 朱店前 垟肚 芝溪 戈溪 陳合 石蓋口 石蓋 洪嶴 下七步?

【北山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29公裏。

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北山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白巖、北山2鄉。

1958年改為管理區。

1961年2管理區合並稱北山公社。

1985年撤鄉置北山鎮。

1992年6月張口、坑底2鄉並入。

鎮政府駐白巖村。

轄30個行政村 白巖 北山 肖山 仁村 黃庫 泥垟 九山 郎回 大巖下 少後 泉山 下長坑 張口 張坪 箬坑 坳頭 半嶺 底垟 張嶴 橘圩 阜口 東垟 濟根 葉段 格坑 陳村 坑底 上隆 高橋背 李坑?

【海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7.8公裏。

傳說古時候東海潮水漲至此而得名海口,意為大海之口。

清時屬十三都。

解放前此地長期作為海口區,曾壹度改為海口鎮。

1949年5月解放屬海口區。

1952年成立海口鄉。

1958年秋公改為海口管理區。

1961年稱海口公社。

1982年改稱海口鄉。

1992年東江鄉並入。

同年撤鄉建制。

鎮政府駐山口村。

轄13個行政村 海口 麻埠 界阜 高沙 鹿山 南岸 泗洲埠 海林 南江 東江 和合 平山 涼亭腳?

【臘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41.5公裏。

清時為十八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設浮石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分設浮翼、石帆2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2鄉合並,仍稱浮石鄉。

1949年11月浮石鄉政府建立,駐石帆村。

1950年8月撤銷浮石鄉。

分設石帆、浮翼2鄉。

1952年4月大坑、坑口鄉建立。

1956年4月大坑、坑口2鄉並入浮翼鄉。

1956年11月改稱浮翼管理區。

1961年10月改稱浮翼公社,同時將“翼”字改為“弋”。

1983年11月復稱浮弋鄉。

1993年8月撤浮弋鄉置臘口鎮。

鎮政府駐龍山頭村。

轄2個居民區 石帆同心 石帆振興

21個行政村 龍山頭 臘口 坑口 上京 臘溪 張莊 平斜 大坑 北坑 浮戈 武垟 瑤均 陳山埠 青竹 高墳崗 石帆 虞宅 石塔 陽山 外垟 垟嶴?

【高湖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2.5公裏。

清時屬十二都,解放前稱湖川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高湖鄉。

1956年春,與大雲寺、旦頭山2鄉合並,改為高雲山鄉。

1958年改稱高湖管理區,同時將大雲寺、武池、下堡、項村等地劃入東源鄉。

1961年改名為高湖公社。

1983年復稱高湖鄉。

1992年良川鄉並入。

1995年改為建制鎮。

鎮政府駐高湖村。

轄10個行政村 高湖 東三 西圩 桐川 角坑 坦頭山 良川 內馮 外馮 五源山?

【仁莊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2公裏。

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為四外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屬四外鄉。

1955年析彭山、外垟、阮垟、半坑、金垟、仁莊等7個村另置仁莊鄉。

1958年大田鄉的馮垟、羅溪、林山等村劃入,改為仁莊管理區。

1961年改為仁莊公社。

1992年仁莊、小令、吳岸、垟心4鄉合並,成立仁莊鄉。

1998年撤鄉置鎮。

鎮政府駐仁莊村。

轄3個居民區 第壹 第二 第三

20個行政村 仁莊 新彭 馮垟 羅溪 林山 吳岸 雅林 八源 莊垟 塘古 橫培 小令 石礱 南木宕 孫山 夏嚴 垟心 蓮頭 垟坑 東坪?

【章村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42公裏。

清時稱十六都,解放前屬章村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趙莊、章村、吳村3鄉。

1955年重將趙莊、吳村2鄉並入,仍稱章村鄉。

1958年改為章村管理區。

1961年改為章村公社。

1983年復改稱章村鄉。

1992年黃寮鄉並入。

鄉政府駐章村村。

轄16個行政村 章村 黃山頭 顏宅 吳村 旺山 平塔 小砩 趙塘 新民 上寮 黃裏 黃莊 黃寮 黃肚 竹章 王金

【舒橋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8.5公裏。

因據傳說,舒橋最早的人由福建遷入,姓舒,並在雙溪口興建壹座石板橋,得名“舒橋”。

清時為十七都,民國時稱葉店鄉。

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舒橋鄉。

1958年改為舒橋管理區。

1961年改稱舒橋公社。

1992年王嶴鄉並入。

鄉政府駐舒橋村。

轄22個行政村 舒橋 章嶴 交垟 羅西 古竹 古竹嶴 高茂 根山 箬鳥 沙坑 西武頭 阮坑 葉村 葉店 夫人山 陳山?大弄底 王嶴 蔡坑 章巷 道彭 章杉

【貴嶴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8公裏。

原屬溫州管轄。

1948年1月劃歸青田。

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塘後、貴嶴2鄉。

1955年2鄉合並(部分劃入孫坑鄉),仍稱貴嶴鄉。

1958年改為貴嶴管理區。

1961年為貴嶴公社和孫坑公社。

1983年分設貴嶴、孫坑2鄉。

1992年6月孫坑鄉並入。

鄉政府駐貴嶴村。

轄15個行政村 貴嶴 下坑 小雙坑 上貴 卓山 塘後 洪巖頭 金菖羅 東山 孫坑 大雙坑 呈山 下貴 黃山 荷金?

【石溪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6.5公裏。

清時屬五都,民國時稱五下鄉。

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石溪鄉。

1952年分為石溪、國垟2鄉。

1955年仍合為壹鄉。

1958年改為石溪管理區。

1961年稱石溪公社。

1983年復稱石溪鄉。

鄉政府駐石溪村。

轄8個行政村 石溪 吳山 金泉 黃山壟 國垟 張山 下坦 溪口?

【小舟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2公裏。

原屬永嘉縣黃坦鄉。

1948年1月劃入青田。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葵山、小舟山2鄉。

1958年2鄉合並,稱為小舟山管理區。

1961年改為小舟山公社。

1983年改稱小舟山鄉。

鄉政府駐小舟山村。

轄9個行政村 小舟山 鄭山 葵山 丁坑 黃員平 新建 上山爐 西平 平峰降?

【禎埠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1.5公裏。

駐地禎埠村歷來是壹個大碼頭,來往的船只都在此逗留,由此得名。

清時為十四外都。

民國十九年(1930)後建禎埠鄉。

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仍稱禎埠鄉。

1955年李村、錦水2鄉並入,仍稱禎埠鄉。

1958年改為禎埠管理區。

1982年恢復原鄉名。

鄉政府駐小群村。

轄8個行政村 小群 馬嶺腳 王村 嶺下 楨埠 兆莊 陳篆 錦水?

【禎旺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7公裏。

因駐地在禎旺村,故名禎旺。

清時屬十五都,解放前為禎旺鄉。

1949年解放後改建政仍稱禎旺鄉。

1955年吳畬鄉並入。

1958年改為禎旺管理區。

1961年改為禎旺公社。

1983年復稱禎旺鄉。

鄉政府駐楨旺村。

轄8個行政村 楨旺 吳宅 山寮 上垟 吳畬 陳須 谷甫 應章??

【萬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2公裏。

因地處群山之巔,雲霧繚繞而得名。

1949年6月富源鄉分為烏坭塘鄉和富源鄉。

1952年4月烏坭塘鄉分為圩平鄉和萬山鄉。

1956年4月日1日萬山鄉和圩平鄉合並為萬山鄉。

鄉政府駐孫窟村。

轄6個行政村 孫窟 烏泥塘 孫岸 陳吳了 光乍坑 萬山?

【黃垟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8公裏。

清時屬十壹都,民國時屬富川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黃垟鄉。

1956年峰山鄉並入,同時把上西坑和橋公2村劃入萬山鄉。

將峰山鄉的屋基村劃入永嘉縣上橫鄉,又將上橫鄉的底項、金龍、朱巖、五臺山、尖背等5村劃入,仍稱黃垟鄉。

1958年改稱為黃垟管理區。

1961年改為黃垟公社。

1983年復稱黃垟鄉。

鄉政府駐石坪川村。

轄8個行政村 石坪川 峰山 金坑 石坑嶺 金坑口 外黃垟 底黃垟 底項

【季宅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8公裏。

清時屬十二都,民國時稱雁衢鄉。

1949年解放後建政時仍稱雁衢鄉。

1951年為潘山、黃山2鄉。

1957年2鄉合並,駐地設在季宅村,改為季宅鄉。

1958年又分為三房、黃放口2管理區。

1961年2管理區合並為季宅公社。

1982年復稱季宅鄉。

鄉政府駐黃放口村。

轄6個行政村 黃放口 季宅 皇山 引坑 潘山 下莊?

【海溪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4公裏。

清時屬十四都,解放前為海溪鄉。

1949年解放後建政西園、正教寺2鄉,將余山、李山、平山、橫路等村劃入東江鄉。

1953年西園、正教寺2鄉合並,仍稱海溪鄉。

1958年改為管理區。

1961年改為海溪公社。

1962年舒橋公社的南嶺村並入。

1983復稱海溪鄉。

鄉政府駐海溪村。

轄10個行政村 海溪 西園 黃畈 橫樹崗 石垟巷 烏樓 西坑邊?馬嶴 大元 余山?

【高市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0.5公裏。

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為高市鄉。

1949年解放後建政時分別成立雄溪鄉、高市鄉和東源口鄉。

1955年實行並鄉時,除戈溪村劃入芝溪鄉外,將東源口、雄溪2鄉並入高市鄉。

1958年秋改為高市管理區。

1961年又改稱高市公社。

1983年復稱高市鄉。

鄉政府駐高市村。

轄9個行政村 高市 東源頭 水堆基 東源口 西源 黃山 練嶴 雄溪 洞背?

【巨浦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西21.5公裏。

清時稱七都,解放前為莒浦鄉。

1949年5月解放後至1951年底未曾建政。

1952年成立西坑、徐山、城門、莒浦4個鄉。

1956年將“莒”改為“巨”字。

1959年西坑、徐山2鄉7個大隊合並,稱為上鳥管理區。

同時將城門、巨浦2鄉8個大隊合並,稱為巨浦管理區。

1961年2管理區合並,成立巨浦公社。

1983年復稱巨浦鄉。

鄉政府駐巨浦村。

轄11個行政村 巨浦 王謝 坑下 徐山 西坑 楓橋 馱壟 城門 範村 湖雲 下灣?

【萬阜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34公裏。

清時屬九都,解放前稱萬阜鄉,以駐地萬阜村得名。

1949年5月解放後建立萬阜、蒲州2鄉。

1956年2鄉合並仍稱萬阜鄉。

1958年改為萬阜管理區。

1961年改為萬阜公社。

1983年復稱萬阜鄉。

鄉政府駐新莊村。

轄8個行政村 新莊 白巖前 垟斜 蒲州 富塘 雲山背 萬阜 柘垟?

【湯垟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8公裏。

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屬吳岸鄉。

西天坑等7個村由吳岸鄉析出與西天鄉的3個村合並成立湯垟鄉,駐地在湯垟村(別名野客寮)。

1958年改為湯垟管理區。

1961年改為湯垟公社,駐地遷至洪口村,公社名稱不變。

1983年復稱湯垟鄉。

鄉政府駐洪口村。

轄7個行政村 洪口 湯垟 洋寮 幹坑 小佐 西天 西天坑?

【方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13.5公裏。

清朝時屬二都,民國時為方山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方北和方南2個鄉。

1956年2鄉合並仍稱方山鄉。

1958年改為方山管理區。

1961年調整為方山公社。

1983年復稱方山鄉。

鄉政府駐石前村。

轄11個行政村 石前 根頭 周嶴 裘山 垟塘 後金 馬車坑 奎巖莊 邵山 龍現 松樹下?

【吳坑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6.5公裏。

屬永嘉縣黃坦鄉。

1948年1月劃歸青田。

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吳坑鄉。

1958年改為吳坑管理區。

1961年調整為吳坑公社。

1983年復稱吳坑鄉。

鄉政府駐吳坑村。

轄10個行政村 吳坑 石洞 平巖 泉城 大仁 章山 東溪 下垟 塘坑 平岸?

【仁宮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11.5公裏。

清時稱六下都,民國時為六仁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成立仁宮、彭湖、小奕3鄉。

1956年彭湖、小奕2鄉並入,稱為仁宮鄉。

1958年桃坳村劃入,改名仁宮管理區。

1961年又劃入孫山村,改為仁宮公社。

1983年改稱仁宮鄉。

鄉政府駐仁宮村。

轄11個行政村 仁宮 桃坳 孫前 密溪 小奕 寺嶴 朱山 大奕?釣灘 彭湖 紅花?

【章旦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4公裏。

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為三外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分設項元、外路、章旦3鄉。

1955年項元、外路2鄉並入,仍稱章旦鄉。

同年10月析出外路等村,另置城南鄉。

1958年改為章旦管理區。

1961年周山大隊劃歸阜山公社,同時改為章旦公社。

1983年改稱章旦鄉。

鄉政府駐龜背。

轄8個行政村 章旦 歇馬降 蘭頭 雙垟 李黃 雙旦 阿旦 朱坑下?

【阜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3公裏。

清時稱三內都,民國時為阜山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名阜山鄉。

1953年分為阜東、阜西2鄉。

1956年2鄉合並,改為阜山集體農莊、1958年又改為阜山管理區。

1961年將章旦管理區的周山村劃入,改為阜山公社。

1983年復稱阜山鄉。

鄉政府駐阜山村。

轄21個行政村 阜山 坑邊 崗下 前王 紅富垟 安店 周宅?陳宅 嶴底 朱嶴 周山 雙溪 龍隱村 嶺峰 金竹垟?圳下?季山 垟坑 垟村 周村 周西坑?

【嶺根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37.5公裏。

清時分屬七、九兩都,民國時稱嶺根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立嶺根、林坑2鄉。

1958年2鄉合並,又將張嶴鄉的牛頭村劃入,改為嶺根管理區。

1961年調整為嶺根公社。

1983年改革者稱嶺根鄉。

鄉政府駐嶺根村。

轄12個行政村 嶺根 韓山 牛頭 吳山埠 黃馱山 灘坑 小衙?鐵沙濟 外處基 馱田坪 石柱 林坑

〖浮弋鄉〗因駐地在浮弋村,故名浮弋公社。

清時為十六都,民國時稱浮弋鄉,解放後建政時屬於浮石鄉。

1955年與大坑、坑口2鄉合並,仍稱浮弋鄉。

1958年改為浮弋管理區。

1961年調整為浮弋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臘口鎮。

〖王嶴鄉〗清時稱十七都,解放前為葉店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王嶴鄉。

1955年曾並入舒橋鄉。

1958年分出稱王嶴管理區。

1961年改為王嶴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舒橋鄉。

〖石帆鄉〗清時稱十八都,解放前為石帆鄉。

解放後屬於浮石鄉。

1955年合作化時,由石帆、外垟、垟嶴、石浦、塔山灣、高墳崗、陳山埠、瑤均、武溪、虞宅、黃山頭、太保廟等地組成為石帆鄉。

1958年改為石帆管理區。

1961年改稱為石帆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舒橋鎮。

〖黃寮鄉〗清時屬十六都,解放前為東山鄉。

解放後建政時在黃寮村,稱黃寮鄉。

1952年全鄉分為黃肚、黃寮,連雲寺3鄉。

1955年重將黃肚、連雲寺2鄉並入,仍稱黃寮鄉。

1958年為便得群眾,駐地遷至坑垠村,改稱坑垠管理區。

1961年又改稱為黃寮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章村鄉。

〖良川鄉〗清時為十二都,解放前屬湖川鄉。

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康川鄉。

1952年將萬濟、嶺頭、上黃、外黃、底坑等5村劃出成立外黃鄉。

1956年重將外黃鄉並入。

1958年改為良川管理區。

1961年稱職為良川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高湖鎮。

〖平橋鄉〗清時為十壹都,民國時稱富川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平橋鄉。

1956年春將底項村劃入黃垟鄉,將平橋、周莊、周濟、平山、蓮樹坑5個村並入小源鄉,撤銷平橋鄉。

同年科將原5個村從小源鄉分出,重立平橋鄉。

1958年改為平橋管理區。

1961年將平溪、西溪、馱龍3村劃入,改稱為平橋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東源鎮。

〖東江鄉〗清時為十四都,解放前屬於海溪鄉。

1949年5月解放仍屬海溪鄉。

1952年分出建立為東江鄉。

1958年改為東江管理區。

1961年定名為東江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海口鎮。

〖芝溪鄉〗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稱芝溪鄉屬海口區。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為芝溪鄉。

1958年11月成立芝溪管理區。

1961年改為芝溪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船寮鎮。

〖石蓋鄉〗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屬芝溪鄉。

1949年5月解放初屬海口區的芝溪鄉。

1952年另立石蓋管理區。

1961年秋改為石蓋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船寮鎮。

〖大路鄉〗清時為六上都,解放前稱六上鄉。

1942年6月22日日寇入侵該村時,當地群眾激於義憤,奮起抗擊,後曾壹度改為忠義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大路鄉。

1955年和大垟、小金2小鄉合並為大金鄉。

1958年大垟、康畈2地劃出,改為大路管理區。

1961年為大路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船寮鎮。

〖孫坑鄉〗駐地在孫坑村,得名。

民國時屬溫州管轄。

1948年1月與溫溪同時劃歸青田。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屬塘後鄉。

1955年由塘後鄉劃出,連同東山、葉坑、大雙坑、下貴、呈山、後山、荷龍、黃山、金龍隆等村另設孫坑鄉。

1958年改稱孫坑管理區。

1961年為孫坑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貴嶴鄉。

〖東岸鄉〗本鄉大部分地區原屬溫州管轄。

1948年1月劃歸青田。

1949年解放後,成立周嶴、東岸、沙埠3鄉。

1958年3鄉同時並入溫溪管理區。

1960年7月沙埠、東岸及周嶴鄉部分由溫溪劃出,單獨成立尹山頭公社,駐地設在尹山頭村。

1980年10月尹山頭村劃入溫溪鎮,公社駐地遷往東岸村,故名東巖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溫溪鎮。

〖港頭鄉〗清時為壹都,解放前稱港頭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為洪頭鄉。

1958年改為港頭管理區。

1961年秋又改稱港頭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溫溪鎮。

〖湖邊鄉〗清時為五都,民國時稱湖邊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成立白浦、湖邊2鄉。

1955年白浦鄉撤銷,將陳學、白浦、京嶴、上岸等地劃入,仍稱湖邊鄉。

1958年改為湖邊管理區。

1961年為湖邊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鶴城鎮。

〖金田鄉〗清時稱五都,解放前為五下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分陳山、仁塘灣2鄉。

1958年仁塘灣鄉合並,同時將貴嶴公社的白巖後大隊劃入,改名陳山管理區。

1961年調整為陳山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時以行政區域與駐地名稱不統壹,故改為現名。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鶴城鎮。

〖外旦鄉〗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屬三外鄉。

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屬章旦鄉。

1953年改屬外路鄉。

1955年由下鄭、鄭坑下、文頭、外路、李山、大降後、朱坳、大丘、大路、金山下、上嶴、水南、泥灣、石郭等村組成城南鄉。

1956年將石郭、泥灣劃歸平演鄉, 1958年改為管理區。

1961年改稱城南公社。

1981年8月因重名以片村慣稱改為外旦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鶴城鎮。

〖前倉鄉〗清時屬壹都,解放前稱港口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分屬圩仁、油竹、城南3鄉。

1955年由洪山、平風寨、坦下、後山、鮑坦、山頭、泥灣、圩仁、平演等村組成平演村鄉。

1958年將魁市、石郭2村劃入,改為平演管理區。

1961年改稱平演公社,駐地在平演村。

1982年4月平演村劃歸鶴城鎮,改為前倉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鶴城鎮。

〖坑底鄉〗清時稱七都,民國時屬妙厚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為坑底鄉。

1956年將李坑鄉並入。

1958年為坑底管理區。

1961年改稱坑底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張口鄉〗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妙厚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阜口、張嶴、張口3鄉。

1955年阜口、張嶴2鄉並入。

1958年改為張口管理區。

1961年改為張口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雙垟鄉〗清時分屬三內都和七都。

解放前嶺頭、石門頭、楊村、烏雲山等地歸北山鄉,其余部分歸阜山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雙溪鄉和周垟鄉。

1956年2鄉合並,各取壹字稱雙垟鄉。

1958年改為雙垟管理區。

1961年又改名為雙垟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油竹鄉〗清時稱二都,民國時為沒竹鄉。

1949年5月解放後由山口、油竹2鄉建為竹山鄉。

1952年分出,由油竹上村、油竹下村、下嶴、赤巖、東堡、彭括、馱山、葉山、半坑、小口、秋爐坑等11個組成油竹鄉。

1958年改為油竹管理區。

1961年調整為油竹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山口鎮。

〖小令鄉〗清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外鄉。

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孫山鄉,駐地遷至小令。

1958年改為孫山管理區。

1961年改為孫山公社。

1981年改為小令公社。

1983年改為鄉建制。

1992年並入仁莊鎮。

〖吳岸鄉〗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吳岸鄉。

1958年改為吳巖管理區。

1961年改為吳岸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仁莊鎮。

〖垟心鄉〗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

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垟心鄉。

1954年並入仁莊鄉。

1958年分出成立垟心管理區。

1961年改稱為垟心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

1992年並入仁莊鎮。

-責任編輯:鈺龍 文章頁數:第[1]页 
 💠 新聞評論
😶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 本頁手機二維碼▼

壹手機/平板掃描打開即可
閱讀本文。二在微信中:發現→掃壹
掃,打開,點擊右上角的 ... 可將
本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級分類列表
青田风光
文史综合
青田名人
青田华侨
🔍 站內文章搜索





🔝 本類閱讀排行
» 青田徐氏龍遊尋根 “三十六都...
» 被神化的劉伯溫
» 《施耐庵傳奇》之石門苦讀
» 1935年拍攝的劉基故裏照片
» 青田鶴城古街古巷古居與傳說(...
» 青田縣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
» 青田鶴城古街古巷古居與傳說
» 沙巷-拼接而成的記憶
» 老照片 - 百年溫州
» 會元巷:盛名下的樸素面紗
💰 贊賞賴氏網

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