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無擇
【名家生平】
陳無擇,名言,字無擇,號鶴溪,浙江青田人。陳無擇是南宋名醫,約生於北宋宣和三年(1121),卒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壹說為1131-1189年,今已難詳考,平生事跡亦無考。
永嘉醫派的重要成員盧祖常和陳無擇交往頗深,對其敬仰有嘉,他對陳無擇評價曰:“先生輕財重人,篤誌師古,窮理盡性,立論著方,其持脈也,有若盧扁飲上池水而洞察三因;其施救也,不假華佗剖腹刳腸而徹分四治。”
陳無擇弟子眾多,其中較有名者有王碩,著《易簡方》壹卷,後又有盧祖常、孫誌寧、施發等人或出陳氏門下,或私淑其學,皆聚集於浙江溫州地區,盧祖常在《易簡方糾繆》中記載:“鄉之從先生遊者七十余子。”由此便形成了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石,《易簡方》為學術中心的“永嘉醫派”,成為與北方金國的河間、易水兩大派並立的另壹醫學中心,而留下了醫學史上的壹段佳話。
【學術成就】
《三因極壹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全書18卷,180門,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載方1050首。該書雖也屬於方書壹類,但是醫論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並重點討論了病因學問題,其“三因致病”理論是對中醫病因學理論的系統總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為:“每類有論有方,文詞典雅而理致簡賅,非他家俚鄙冗雜之比。”
中醫病因學說在《內經》時代就已非常發達了,到了宋代以後進入成熟階段,陳無擇的三因說正是對前代病因學說的壹次系統總結。陳無擇的“三因致病”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張仲景《金匱要略》三因說的影響。但是張仲景的“三因”所論述的實際上是三種發病方式,更多的是屬於病機學的理論,而陳無擇將不同的病因做了系統分類,是對歷代積累起來豐富的病因學內容重新進行高度概括。陳無擇將復雜的病因分為三類: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認為“醫事之要,無出三因”,故結合病證詳細論述。書中明確指出內因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極,因其為“先自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外因即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及疫癘之氣,因其“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而飲食饑飽、虎狼毒蟲、勞累、房事、外傷等除內因與外因之外的所有致病因素,皆乃“有背常理”, 故為不內外因。這三種致病因素,既可單獨致病,又可相兼為病。這種歸納簡明地概括了各種病因的性質,對於病因學理論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對後世病因學的發展影響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