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謚文成,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受邀出山,施展抱負
劉基出生在浙江處州府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壹個詩書世家裏。他虛心好學,才智出眾,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年輕時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公元1333年,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參加會試,壹舉考中進士,在家閑居三年後,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比感激元朝皇帝賜給自己這壹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誌。所以他壹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才華和忠誠去幹壹番大事業的決心。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卻並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
元朝末年,官府衙門受賄成風。劉基清正廉潔反受同僚們的嫉恨和排擠。尤其是劉基得罪了蒙古族官員,使他們對其更不能容,群起攻擊,造謠毀謗。劉基秉性耿直,決不隨波逐流。他看到在這種環境中自己很難有所作為了,於是毅然投核辭職,回歸青田老家,閉門讀書。
劉基的第壹次入仕在地方上已經有了壹些作為,所以聲名在外。他辭官回家不到3年,江浙行省以儒學副提舉起用他,授行省考試官。但這次當官與前次壹樣,並未長久。到任後不久,他見不平事激憤直言的脾氣又犯了,上書揭發了監察禦史失職的事。上司斥責他多管閑事,所言不實。他壹氣之下,又辭職而去,在心灰意懶中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飲酒賦詩,遣興自娛。
劉基本是個滿腹經綸、才氣橫溢的名士,原想進士及第後能建功立業、濟世報國,但入仕後,卻幾經沈浮,終不能得誌。追昔撫今,他感慨萬千,於是在歸隱青田老家後發憤著述,寫下了壹部重要的傳世著作《郁離子》。
正當劉基在家埋頭著述之時,浙東局勢突然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壹變化也徹底改變了他在鄉間默默著述的隱居生活,使他終於有機會在政治舞臺上施展抱負、發揮才智,成為功冠壹代、名傳千古的明代開國文臣。朱元璋的出現正是這壹契機的開始。
公元1352年,淮西紅巾軍朱元璋在豪州起兵。後來他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揮兵向南進發,壹路上下滁州、取太平、占金陵,建立了根據地;隨後又進軍安徽,直逼浙江,連下婺州、衢州、處州等地。在不到6年工夫裏,他就從壹個小小的九夫長變為壹方之雄。他不但自己英勇驍戰,善於組織指揮,而且重視網羅知識分子來為自己服務;尤其在聽納名儒範常、陶安、朱升、唐仲實等“禁屠殺、安人心、占金陵及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等策略和建議後,勢力和聲望有很大提高,便更尊重有識之士。他每到壹地總是先拜訪當地名士,召請他們出來。朱元璋占據處州以後,聽說浙東名士劉基正隱居青田老家,便派人攜帶重金聘請劉基。作為元朝的臣子投奔義軍,對於名儒劉基來說是壹種背叛失節的行為,使他難下決心跟從朱元璋。於是他便以身體有疾、風燭殘年的老母需要盡孝、兩個兒子尚未成年需要教養為由婉言拒絕了。
朱元璋只得再次派江南名士、處州路總管孫炎前往青田邀請。看到元王朝的不可救藥,體會到朱元璋的誠意及群雄中只有朱元璋成得了氣候的事實,劉基終於決定應聘出山、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業。於是他打點行裝,由青田趕往金陵。
劉基壹到金陵,朱元璋馬上親自接見,接著以謙恭的態度向劉基請教滅元興邦、統壹宇內的策略。劉基當即呈上早已構思擬就的時務十八策,詳細分析形勢,列敘各項謀略方策。朱元璋聽畢大喜過望,直恨相見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禮賢館,以上賓之禮奉待劉基,並將他安排在身邊,參與機密要事的謀議。朱元璋的信任使劉基深為感動,慶幸自己遇到了明主,也大大觸發了他為國為民效力的夙願。於是他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征東平西,逐鹿中原,幹出了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高瞻遠矚,為朱元璋制定戰略方針
劉基初到金陵時,朱元璋在軍事政治上正處於壹個重要發展階段。在金陵站穩腳跟後,朱元璋占據了浙江部分地區,使其力量有了很大發展,但東邊張士誠和西邊陳友諒也都不弱,而且他們有聯合夾攻朱元璋的意圖,對朱元璋形成很大威脅。其次,朱元璋雖早有效法沛公劉邦的誌願,但壹直未立起自己的旗號,而尊奉劉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韓林兒為主,受他的封爵,用龍鳳年號。因此,打破軍事上張陳的夾擊、政治上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朱元璋繼續發展勢力、爭雄取勝的關鍵壹步。
公元1360年5月,陳友諒攻下了南京外圍的重鎮太平,殺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他還在太平立國,自稱皇帝,並且調集舟師,從江州向東直指應天,聲稱此役有張士誠配合,攻陷應天指日可待。在陳友諒的囂張氣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將感到局勢緊張。朱元璋采納劉基的計策,巧出奇兵打敗了陳友諒的進攻。朱元璋不僅取得了保衛應天的勝利,還壹鼓作氣收復了太平,鞏固了金陵這塊根據地。此役僅在劉基投奔後的兩個月,就充分顯示了劉基卓越的軍事才能。
陳友諒雖退守江西、湖北壹帶,但他和張士誠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勁敵。為了掃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後推翻元朝政權,朱元璋軍中對東張西陳兩個戰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將領主張先易後難,即先打張士誠。這壹戰略思想對朱元璋也產生了影響。
劉基的主張則相反,他認為張士誠生性怯弱,胸無大誌,只求自保,這種人不足為慮。而陳友諒野心勃勃,力量也強,又據長江上遊,其威脅最大。若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定會乘虛攻我;可是如果先討伐陳友諒,張士誠則不壹定敢輕舉妄動,所以應當先除陳。陳氏壹滅,張氏自孤,這樣就容易攻伐了。這兩人要是被平定了,就可北上,席卷中原。大業便可告成了。劉基的分析高瞻遠矚,應該說是朱元璋掃平四海、建立大業的唯壹正確戰略方案。朱元璋采納劉基之策,決定先征陳友諒,再攻張士誠,在全面勝利的道路上邁出了舉足輕重的壹步。
公元1361年,朱元璋親率三軍溯長江西征陳友諒。他們首先攻打安慶,結果沒能取勝。劉基知道陳友諒重兵駐防安慶,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虛,便建議馬上轉攻江州,果然壹舉拿下。陳友諒棄逃武昌。不久,陳友諒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隊為條件前來議降。朱元璋聽從劉基的勸告,接受胡廷瑞的條件。胡廷瑞投降後,其他守將見此紛紛效仿。整個江西很快並入朱元璋的版圖。公元1363年4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韓林兒安豐被圍之機,從武昌率軍傾城而出,圍攻洪都,想奪回這壹重鎮。守將朱文正力拒抵抗。兩軍相持多日。7月,朱元璋率大軍南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上。劉基日夜隨侍朱元璋左右,參與軍機。兩軍鏖戰,血染湖水。雙方死傷慘重,最後在湖面上相持不下。這時劉基向朱元璋獻計,建議派重兵扼守鄱陽湖四周出口之處,以困陳友諒。不久,陳友諒率殘軍突圍,想從小港岔口處逃竄,結果被朱元璋軍扼住。陳友諒戰死,余軍大潰。消滅陳友諒勢力以後,朱元璋馬不停蹄,立即又揮戈東進,征伐張士誠。公元1367年9月,他攻占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張士誠走投無路,自縊身死。自此長江中下遊地區盡歸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對劉基說:“先生是我創立江山的第壹等功臣。”由此可見劉基對於大明王朝的建立的功勞之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統治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凱歌聲中,宣布了明朝的建立。他登基稱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拜劉基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贊善大夫。劉基雖然不受丞相之職,在公元1371年,朱元璋論功行賞時,還是授他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等壹系列要職和頭銜。
碰到朱元璋,安享晚年成為壹種奢望
大凡壹個王朝的開國功臣,或韜光養晦,安享晚年,或驕橫咨肆,最終被戮。然而,像劉基這樣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卻還是少見。
朱元璋曾將劉基比作張良,於是就有人也將劉基與張良比較。明人廖道南就說,漢代大封功臣,張良僅要求封為“留侯”就滿足了,然後專心於道術,明哲保身,傳說中還變成了神仙;而劉基卻沒有急流勇退,反而猶豫在朝,最終就像野雞投於網羅、野象因其象牙而遭殺身之禍。
其實,在洪武元年(1368年)劉基被授予禦史中丞職務的時候,他還是很有點意氣風發的。中書省都事李彬犯下貪縱之罪。李彬是丞相李善長的親戚。李善長請劉基緩治李彬之獄。劉基堅決主張查辦,並派人專程向遠在汴梁的朱元璋匯報。李善長卻在朱元璋面前搶先告了壹狀,說劉基“專咨”。對於專制君主來說,臣下的專咨自是不可容忍。朱元璋對劉基的寵信開始打折扣了。接下來發生的壹件事,劉基的方術似乎也不靈驗了。天大旱,劉基進言道:“陣亡士兵的妻室共有數萬之眾,居於別營,陰氣郁結;工匠死後,屍骸未收;張士誠的降卒們都編入了軍戶。這三點有幹天和,所以發生旱災。”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建議,妥加處理。誰料十天過後,依舊大旱。至此,劉基只得卷鋪蓋回老家。
但劉基畢竟是開國元勛,朱元璋沒有壹下子做絕。僅僅三個月之後,劉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被封為誠意伯。微妙的是,此時的朱元璋對劉基不再是言聽計從了。例如,朱元璋對李善長不滿,想換楊憲、汪廣洋或胡惟庸為相,咨詢劉基的意見。劉基據實情指出了各人的缺點,認為三人都不宜為相。然而,朱元璋後來卻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起用為相。劉基所說的壹番話,傳到三人耳朵裏,明擺著是得罪人。可見,劉基在明朝建國之後的生活,過得非常壓抑。
劉基年輕時所寫的詩,抑揚頓挫,豪氣非常,使人讀了熱血沸騰。但功成名就後,他反而屢屢哀嘆窮病衰老,昔日的豪氣蕩然無存。設身處地壹想,也很容易了解他的難言之隱。想當年他同朱元璋壹塊起義,老謀深算,運籌帷幄,大策方略多是他壹人擘劃。那時如果分道揚鑣,收納壹班豪傑,自己幹去,當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誰的天下?可恨費盡了心血,都為他人做了嫁衣。好容易造反成功了,大明帝國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麽?不過是壹個誠意伯的虛頭銜,壹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賞賜罷了。比之朱元璋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殺予奪集於壹身,何嘗不是天壤之別。加之,朱元璋猜忌嗜殺,屢興大獄,少者牽連幾千人,多者累萬。眼看著身邊的故朋舊友殺的殺,族的族,流的流,說不定哪壹日就會殺到自己的頭上來!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此中難言之痛,想來很少人能知道吧!
碰上朱元璋這樣的猜忌之主,歸鄉隱居,安享晚年,對劉基來說也成了奢望。劉基意識到自己直言敢諫得罪了許多人,因此想從官場及早抽身,回鄉過安逸清閑的生活,免遭不測之禍,多次上書請求告老回鄉。洪武四年,劉基回到故裏。在鄉間,他謝絕壹切官府往來,每日只是飲酒弈棋、讀書吟詩,從不談論過去功績。但他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厄運。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對劉基不薦舉自己為相懷恨在心,於是在皇上面前誣陷劉基,說他在家鄉謀占了壹塊王氣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最忌諱的就是有人篡位,於是革掉了劉基的俸祿,準備嚴加查辦。
老邁的劉基嚇得從家鄉星夜兼程來到南京,再不敢回家鄉,抑郁驚恐成疾。胡惟庸派醫生診治。服過藥後,他卻覺腹中郁結,估計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壹直到他病得實在不行,朱元璋才壹紙賜文,送劉基回鄉。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劉基卒於家中。據說,他死前遺命銼骨揚灰,恐是無稽之談。實際上他是被葬於其鄉夏山上。
後人有謁劉基墓詩,“臥龍名大終黃土”。再英武的謀略之士,終究逃不脫黃土壹抔的命運;空留下曠世奇功、詩文美名和數不盡的神話傳說,供後人品味。
劉基天文地理、陰陽五行、軍事韜略、兵法智術、農事醫學無所不精,頂著神秘色彩的光環,是能未蔔先知、透徹天機,有著非凡智慧和謀略的神秘人物,故有“智聖”之美譽,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文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劉基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剛直,膽識過人。朱元璋稱其為“吾之子房(張良)也”。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稱道。他運用出其不意的戰術,每遇戰事往往以奇計制勝。劉基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不僅使同僚下屬欽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與尊敬。朱元璋將他比做漢代謀臣張良,尊稱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經常和他壹起商量軍政大事,有時遇有重大決策,僅召他壹人進密室相議,壹談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時對他幾乎到了依賴的程度。劉基也以朱元璋為不世之遇,悉心輔佐,知無不言,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