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境内原居民所使用的方言主要有客家方言和粤方言, 深圳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大片地区,深圳客家话内部从语音角度看,大致有横岗话、布吉话、葵涌话和观澜话等四种类型。深圳客家民系居民(以下简称客家人) 客家方言 地区主要在广九铁路深圳段以东的盐田、沙头角、横岗、龙岗、坪地、坪山、坑梓、葵涌、石岩、布吉、龙华、观澜等地,罗湖区(莲塘、东晓、东湖、清水河以及罗芳、水库新村)、福田区(梅林、莲花街道)、南山区(沙河、西丽街道)。据《宝安县志.方言》载“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县户籍人口56%,粤方言44%”(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一批进入深圳地区的客家先民难以确证。一般认为自宋末开始,从中原辗转闽、赣、粤山区迁人,“深港地区的客家人并非一竿子插到底,而是经过几代的辗转奔波,来到岭南海隅的”。如坪山镇客家围屋“大万世居”曾氏一族,“祖籍山东,为孔子著名弟子曾参后裔。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避乱江西吉安府吉水镇,唐代徙居樊城,宋代迁福建汀州,随后又迁至广东潮州定居。至明洪武年间,先后迁至长乐(今广东五华)、兴宁。清雍正年间,由75世孙简辉公率家族迁至坪山。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端义公创建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园)。族人后尊端义公为始祖,繁衍至今已有八代。”曾氏一族辗转南迁至深圳定居的过程,在深圳客家人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 廖虹雷:历史资料显示,深圳原住民中客家人占60%,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地区,定居在中部观澜、龙华、石岩的村落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定居在东部大鹏、葵涌、坪山、龙岗、横岗一带的客家人大多在明清时期迁入。
深圳本地方言分布地图
通过现今取得的民俗学研究成果,能够印证考古学研究结论,阐明深圳历史的移民文化特质。从深圳目前发现的民俗学的资料来看,现在深圳的各姓氏原居民,他们的祖先除部分在宋代迁入,大部分是在明朝和清代迁入,在此扎根定居,繁衍生息并保留着祖先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传统。目前,在深圳客家地区的原居民村落,根据各姓族谱记载:明朝立村的客家民系有:福田下梅林郑氏、龙岗平地肖氏、龙岗赖氏、坑梓黄氏等。清朝立村的客家民系有:盐田沙头角沙栏下吴氏、盐田鸿安围彭氏、盐田凹背何氏、龙岗横岗茂盛何氏、龙岗朱古石刘氏、盐田三洲田廖氏、盐田伯公树吴氏、宝安石岩龙眼谢氏、宝安龙华早禾坑李氏、宝安观澜松元陈氏、牛湖陈氏、龙岗坪山大万曾氏、龙岗葵涌屯洋利氏、宝安横岗吉溪陈氏等。
据《深圳村落概览》统计,深圳的1024个自然村落中,有客家民系分布的自然村落有758个,其中纯客家村落有745个,占比约73%。根据立村时间,宋代立村的深圳客家村落有7条,元代立村的深圳客家村落有3条,明代立村的深圳客家村落有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