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面之“祠”,精彩纷呈
客家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祠”的本意就是在春天祭祖,祭祀祖先是为祠堂的最主要功能,在客家人的各项祭祖活动中,祠祭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
举行祠祭的时间,在客家人的各宗族中并非是千篇一律的,较为普遍的是奉行春、秋二祭。春祭,有的家族定在春分,有的在春分后三日,有的在清明,有的在春节期间,有的则择吉日而祭;秋祭,有的家族定在秋分,有的在霜降前三日。此外,也有不少家族在冬至日举行祠祭。
祠祭的参加者为族中男丁,如宗族太大,则由每家或每房派代表参加。祭祖仪式多由宗子、族长主持,还有司礼等执事人员。祭礼举行之前,族众依长幼尊卑次序排列在厅堂,要求“位卑让尊,阶同序长,次第昭然”,如“敢有越位乱阶,欺尊凌长”,则“屏之祠外,决不少宽”。祠堂祭祖仪式隆重而烦琐,各家族的仪式也不尽相同。大致过程是:迎神,唱着祖先的名字,把祖先的神灵请来;献食,向祖先神灵奉献上精美的食品;敬酒,向祖先神灵敬奉香醇的美酒;念祭文,由司仪朗读,内容主要是颂扬祖先功德,表示后代对祖先的仰慕、怀念之情;焚烧祭文,在堂中焚烧祭文,使其化为灰熔,让祖先神灵皆能收到祭文;结束,众人依序退下。在祭祖过程中的每一个程序,主祭人都要向祖先的神主跪下叩头,然后,全体与祭者跪下叩头,气氛庄严、肃穆。
祠祭结束之后,参加祭礼的全体人员可在祠堂用餐,宴席由祠堂出资,酒、菜非常丰盛。族人们相聚在宗祠,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得以强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曾说,传统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在江湖和庙堂间,还有一个宗法乡绅阶层,他们充当着两者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克己复礼,言传身教,客家地区概莫能外。在古代国家的法外之地,法律往往鞭长莫及,这时,家法族规就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如果犯下滔天罪行甚至会被驱逐出祠,死后将不能回到祠堂,对我们客家人而言,这是最严厉的惩罚,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传统道德的法庭。
客家地区非常注重教育,传统的围龙屋和土楼或“九厅十八井”客家建筑中,一般的大户人家会在上厅设置私塾,教育本家孩子。一般而言,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创立百年的高梧小学,最初即是宗祠的附设学堂。祠堂学校的学生,起初一般为本族子弟,后渐放松,除允许外姓亲戚子弟来就读外,有的也接纳无亲戚关系的外姓子弟入学。区别在于,本族子弟就读于祠校是无须缴学费的,外族子弟则须酌情缴纳学费。客家祠堂除办学设校外,还出资帮助族内部分有培养前途而经济困难的子弟继续深造,同时,奖励族内学有所成的子弟。过去,祠堂都有祠产,有不少的田地,叫作“公堂田”。公堂田的收获除用来举办祭祖仪式之外,有一部分用来助学奖学,称为“学谷”。
...
客家人历经艰难终于安定在各地,因此非常崇尚家族精神。村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或几个人解决不了,族长便召集村民大会,大家商议,最后由族长定夺。村里人娶妻嫁女在祠堂里大摆酒席,老人去世了,棺材停在祠堂的后厅,晚上亲人和村民绕着棺材烧香磕头,举行拜路灯仪式。俗话说:落叶归根。村民最怕在村外死去,在村外死的人,棺材不能停放在祠堂里,只能停放在村外搭建的棚子里,这样死人就成了孤魂野鬼。
...
过去,客家人认为,人去世了之后,要到老祖宗那里去。而实际上,祠堂的规矩亦如此:人老死之后,其后代为他制神主牌置于祠堂,他也成为列祖列宗之一。因而,客家人的丧事就与祠堂分不开。
在古代根据客家习俗,人若是正常死亡,在老死之前、弥留之际尚未断气时,就要赶紧抬到祠堂,若死在祠堂,其灵魂就可与祖宗的灵魂在一起,而若死在外面,其灵魂就可能会成为孤魂野鬼。有的祠堂还专门设置“棺材间”,堆放备用棺材。老人死后,子女们要到祠堂守灵几天几夜,有的还要请和尚道士超度亡灵,之后,才能出殡安葬。出殡时,祠堂门上方悬一张大红纸,寓“趋吉避凶”、“否极泰来”之意。老人死后的49天内,每逢7天,死者子女要到祠堂悼念死者。
...
听村里的老人说,从前祠堂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大年初一,不管是晴天雨天,不管是上午下午,祠堂里的人都是满满的。早饭后,各家各户的大人带上米酒和小吃糕点来到祠堂里,男人在后厅,女人在前厅,八个人围坐一张八仙桌,边喝酒边议事,晚辈敬长辈,小的敬大的,祝福声不断,敬过酒后便开始划拳。划拳声此起彼伏,犹如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厅堂里热闹非凡,激情高涨。餐食不够了,女人负责回家拿。这一天,没有人会心痛酒和糕点。如果平时闹了矛盾、怄着气的两个男人,在你来我往的碰杯声中,会把怨气抛到九霄云外,并且此后和好如初。今天,乡村祠堂多被修缮一新,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故事书写悬挂在墙上,让子孙阅读,而且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修路筑桥理事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都在祠堂里开会,共商建设和谐美丽家园的大计,把古祠演绎得更加魅力四射。
...
婚俗“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自古人生的两大喜事,但在传统的观念看来,这又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家族的事。特别是结婚,关系到传宗接代,关系到祖宗烟火的继承问题。因此,它必然要与祖宗祠堂发生联系。
...
在客家地区,一般的情况是:新娘离别祠堂(或“老厅”),出嫁到男方,到了男家,先到祠堂祭拜男家祖宗,再成婚礼。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又有所差异。在从前,男子谈上对象,女方会到男家来“采家风”。这时,由男方族中辈份大的牵头,在祠堂里置茶果酒饭,盛情招待女方亲人;出嫁前,新娘要拜过祖宗、父母,然后由其兄弟将她背出祠堂,接着,随着男方迎亲队伍,一路上吹吹打打,来到男家;到男家之后,首先须到男家祠堂拜其祖宗,然后,一般就在那里举行婚礼。这样做,一是表示对祖先的尊崇,二是让祖先分享喜悦,三是祈求祖先的保佑。
...
...
过去许多的客家祠堂还没有戏台,戏台一般设在下厅,与上厅的祖先牌位相对,一年中要演几次戏。各祠堂演戏的时间并不一致,但较为集中的是每年春节期间和秋收时期,每次演戏,不会是演一、二天,而是演一段时间,短至三、五天,长至一、两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剧目都是传统戏。这个时候,祠堂变成为了族人的娱乐场所。
四.敬天爱人 大美大成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照壁、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是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站在赖氏祠堂正门,我的前方是一座二进厅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半年的修复,让它重焕生机。
“敬天爱人,天人合一”,赖氏宗祠在建造中将这一传统儒家哲学运用的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祠堂坐西朝东靠山面水,背实向虚,选择了这块地宽基平,山明水秀,交通方便的风水宝地。前面是“鲢子塘”,有些祠堂大门前有泮池:即水池,我们祠堂则直接用水塘替代,这寓意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孙“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另一方面,民间还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同时兼有消防灭火的意义。祠堂的后面是“狐狸山”,这就是风水中所说的靠山;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左右互衬,四势匀和。
...
客家祠堂讲究“左环右抱必有气”,要的是有生气、灵气和福气。站在祠堂正面前广场,祠堂照壁是正对大门的一堵黄墙,大门和两边的侧门限定了祠堂门前广场的空间,按照风水学说。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筑内的“气”能够聚而不散,照壁上有两个半月形的窗,从窗口望去,外面的景致一览无遗,就像是苏州园林的设计风格,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圆相胜、小中见大的涵构。
...
白云苍狗,沧桑百年。在照壁前面有一对几百年历史的石狮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们就像守护神,忠诚的守护着小小的宗祠。在石狮子的中间,是一个大的焚香鼎,族人在三叩九拜行礼之后,会将香火插入香鼎内,远远望去,香火缭绕,犹如仙境。正对着这对石狮子的后面,是两座重新耸立起来的石桅杆,石桅杆其实叫“石笔”,是在古代乡人考取功名后,朝廷或者皇帝表彰赐予的,石笔一般采用质地较好的上等石材整块打磨而成,石笔的基座上写着考取功名的事迹,在往上的石笔笔身,镌刻着飞禽走兽,麒麟狮虎,龙凤呈祥,整个石笔精雕细刻,古色古香。到了一个客家祠堂,如果石笔越多,说明这里的人才越多,石笔约豪华,说明朝廷的恩泽越隆重,越是光宗耀祖。在50年前的那场浩劫中,祠堂门口4座古石笔连同不少的石碑被击的粉碎,而今,新的石笔又重新矗立在祠堂广场,岁月悠悠,多少楼台烟雨消逝在长河中不知影踪,而高高的石笔,就像一座座客家人的精神丰碑,始终百折不挠,屹立长存。
...
祠堂广场上的左侧,是一个焚烧纸钱的香炉,再旁边是新建的小洗手间,待开展后期工程,更多的戏台等附属设施将陆续建成。
赖氏宗祠是典型的以“四点金”格局,就是小型三合院,为上、下两厅结构,每个厅面积都很大,厅的边侧有厢房,两厅之间有天井,天井中空,晴天可以采光,保证足够的光照,雨天可以蓄水,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是寓意着奔流不息的子孙繁衍。
从广场转身往后抬眼望去,是一整面的木格窗户,左右两侧分别是七幅手工木雕画,整面木墙的正门高挂着一对红灯笼,门头原来高悬着“颍水长流”的牌匾,这次重修换成了“赖氏宗祠”的新匾,大门两侧,镶着“好古家声远,秘书世泽长”的木刻鎏金楹联格外显眼。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好古家声远”说的是崇尚古代的道德,珍惜家庭家族的名声,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洁身自好,缅祖怀古,见贤思齐。“秘书世泽长”,语出“秘书世第”,出自赖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族谱载:“西汉平帝时,以文学选举官任秘书郎,升崇政殿大学士,仕至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晋朝右军王羲之为之作象赞曰:“忠心报主,直义纯良,凌烟阁士,四海称长”。
跨过门槛,劲直迈步入内,一根根涂着红漆的木柱撑起了朱红色的抬梁。斗拱横梁下正中间又是一幅木刻对联,横批“源远流长”古朴遒劲,风骨凛然。左手边,绘着“忠”、“廉”两个大字,中间是一副富贵花开的彩绘,右手边,绘着“孝”、“节”,中间也有一幅“梅竹雅韵”的彩绘。内堂四个字合起来就是“忠孝廉节”,何谓忠:就是忠于国家。《论语》有“与人谋而不忠乎”之语。推而远之,忠还得是忠于家庭,忠于信仰。何谓孝?就是孝敬父母。学业有成,“扬名声,显父母”,是“孝”。娶妻生子,繁衍后人是孝;赡养父母,以报养育之恩,是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何谓廉,做官廉洁奉公。若是为官不清不廉,即为不忠不孝。何谓节,操守节气,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先祖告诫我们凡人处世,不随流俗转,高风亮节,从一而终,正如孙中山先生所云“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从源远流长的对联下再深入进去,便是一个天井,之前的天井没有铺木板,从下厅走下去,里面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石槽,里面养着一些荷花一些小鱼儿,幽静古趣,甚是雅致。
再往上走,便是整个祠堂最为神圣最为重要的上厅了,两侧同样是一副木刻对联,正中间,摆放着上厅的神案,神案的后面是一个花岗岩的神龛,神龛上供奉着我们“颍川堂”的祖先牌位,这是祖先的妥灵处,既是祖先的象征,一块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重修前,神龛上供奉着几层陈列着几十、上百块神主牌,密密麻麻,蔚为大观。神主牌上写着我们祖先的名讳、生卒时间,祖先若做过官、中过举,或者有什么荣誉称号。神主牌的制作十分考究,“主”要用栗木,“趺”(神主牌的座)方四寸,主高一尺二寸,身博三十分,厚十二分,剡上五分为圆首。客家祠堂的神主牌多为一种带座的、可以竖立的长方形小木牌,制作较为精细,一般都涂饰以漆,黑底金字,既可长期保存,又显得庄重、典雅。
在高梧这个客家古村落里,我们的族人乡亲落地生根,开支散花,繁衍生息,就在我昂首望龛,肃然起敬的时刻,不经意间,我发现了墙上张贴着一张“告祖”红帖,上面手书了一个赖家男丁的名字,主家告慰祖先,祈愿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这样的红帖,曾经密密麻麻出现在祠堂;这样的红帖,曾经张贴在祠堂斑驳支离的墙面,这样的红帖,我的父亲也曾书写下我的名字。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呱呱落地的时刻,这个男婴的祖父高兴的写下孩子的生辰八字,一路小跑,颤颤巍巍庄严神圣的张贴下这张红帖,从那一刻开始,他有了自己的名字;从那一刻开始,他承载了家庭的使命;从那一刻开始,他寄托了家人的希望!这是生命的延续,这更是使命的传承。
移步神龛,两侧分别是寝堂和辅助用房两个房间,寝堂旁边的墙上开着一扇侧门,侧门旁边的墙上,赫然写着中国玻璃、陶瓷学家,中国陶瓷学会创始人之一“赖其芳”公的字样,宗祠后辈无不以公为榜样,无不以此公而自豪。
出了侧门,旁边新建了一排厢房,看着青砖砌墙的祠堂,整个祠堂的外部轮廓变得更加鲜明起来。高梧之地,四季常青,景色怡然,绿色掩映。宗祠风雨洗礼已过百年,这次重修把破碎的瓦片都换成了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铁青的石笔下,金黄一片,鲜红点点,在祠堂的正脊两端是屋顶吻,两条金龙冲着一颗莲花底座的龙珠,让整座祠堂顿时龙腾四海,熠熠生辉。祠堂广场的石雕,祠壁的砖雕、内檐的木雕、融合了各种手法,汇集了各种故事传说典故,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影像,更像是一部无言的家族简史,镌刻在这一砖一石一木一祠。
赖氏宗祠,朱阁青楼。远观碧瓦朱甍,雕梁画栋,近看丹楹刻桷,飞檐反宇。金瓦青砖衬白墙,红柱丹棂衬墨梁,整座宗祠秀丽雅谈,意蕴深远,婉转情致。
赖氏宗祠,心之所依。祠堂是赖氏家族心灵的驿站,安放着我们的初心和灵魂,承载着我们的光荣和梦想。祖先神位赫赫,功名昭昭,乡人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堂中天地悠悠,堂里香灯永续;堂中上下交融,堂里古今一体;庭堂间,每个台阶都踏出了整个村落家族的情感,每一炷清香都隐隐熏出整个客家族群的期盼。
祠堂里,是荣光,是岁月;祠堂外,是梦想,是人生!!
(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