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中賴羅傅宗親會數據記載,清乾隆年間,居住在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的賴雲從遷居台中三份埔,有子五人各具才能,人稱心田五美,後來發展成爲台中一帶影響最大的賴氏支派。
康熙末年,有平和縣人賴天、賴帝、賴日明、賴福富等入墾於此。乾隆年間,復有賴雲從、賴玩生、賴利生、賴振淵、賴寬等人,自祖籍地平和縣心田鄉赤嶺來台中開墾 .........
北屯區大規模開發始於清乾隆年間六館業戶,當時六館業戶中的陳周文(實際開發者為其子陳元謀)分得陳平(今陳平里一帶)以及四張犁(今四民、仁和里)一帶等地,秦登鑑(實際開發者為其子秦阿生)分得三十張犁(今北屯里一帶);清領時期,四張犁與犁頭店(今南屯)、大里杙(今大里),合稱臺中三大聚落,同屬臺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乾隆中葉,賴雲從(十五世)自祖籍地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渡台,遂在三十張犁(今北屯)從事墾荒,至乾隆50年前後,已獲得館業戶之「秦登鑑」土地份額之業權,於是從事開發三分埔、二分埔等地。賴氏生有五子,世稱為「五美」,現有五美堂祖厝於松竹路。賴雲從(第十五世)有五子,天水、天仙、天河、天露、天在等兄弟,遂由三分埔移居「賴厝」開拓,設蔗,從事製糖生產銷售,地名因此而得稱,於是賴家亦蔚為地方巨族。
賴雲從(1721--1796),又名宅從,約於乾隆中期渡海入台,定居於三分埔,受雇為佃農,參與開墾三十六張犁。他娶妻黃謂,生有天水、天仙、天河、天露、天在五子。經過數十年的奮鬥,賴雲從累積了財富。乾隆六十年(1795年)賴雲從以800銀元購置6甲4分多地,附帶一座厝。第二年1796年,賴雲從去世,其五個兒子依照原鄉心田祖厝的格局,在今日松竹路興建一座祖厝三合院,因父親生有5子,故命名五美堂。後世子孫設立了祭祀公業賴宅從管理委員會,負責公業及祭祀事宜。
賴雲從去世後,賴家由黃謂接掌家務,當時最小兒子天在才11歲。他含辛茹苦撫養五個兒子,待五個兒子成家立業後,便在嘉慶十五年(1810)主持五美分家事宜,將雲從購置的田地分為四份,分別由天水、天河、天露、天在繼承,二房天仙因出嗣四叔賴富,未參與分產,但賴富並無留下家產,因此黃謂與子商量,將雲從在軍功寮(今軍功裏)茄苳腳園一塊旱地連同房屋分給天仙。從此,五兄弟分別在所分得的產業上打拚。
五子賴天在(1786--1820)20歲時由母親做主與西大墩廖儉結婚,生有2子2女,不幸英年早世,年僅35歲。當時長子分聲8歲,四子日貴才6個月。麵臨不幸的遭遇,廖儉將二個女兒嫁與人為妻,減輕負擔,然後解放小腳,白天下田勞作,晚上紡紗織衣,母子孤寡相依,貧苦度日。雖有鄰村富豪,慕其德其色托人說媒,始終不為所動,一心撫養二子成人。奮鬥了20年後,生活日趨穩定,二個兒子分別娶了媳婦,孫子賴德軒也出世。不料長子分聲走上父親老路,27歲就去世,膝下無嗣。廖儉做主將賴日貴長子德軒承嗣分聲,並鼓勵日貴多生子孫,所以日貴生了12個兒子,從此天在派人丁興旺。賴日貴生於嘉慶二十五年,因經營事業有成,遂授例捐貢生受“歲進士”銜,成為當時台中的大戶之一,至乾隆末年,三十張犁的土地幾乎為賴姓族人所有。賴氏家族曆史輝煌。廖儉與日貴共同奮鬥40餘年,購置田產8處,可謂家計日饒。廖儉設立樹德私塾,延聘老師對心田子弟授課,長孫德軒、曾孫孟元先後高中秀才,曾孫長江中武舉人( ? )。同治二年(1863年),廖儉無疾而終,享年74歲,一生守寡44年。光緒十二年(1886年),地方人士請旌彰表入彰化縣八卦山節孝祠,並由彰化舉人吳德功立下節婦廖氏傳一篇,以為紀念。每年9月,賴氏子孫會到八卦山節孝祠祭拜廖氏先祖。
至十七世賴日貴時,由於經營有方,家聲日隆,遂援例捐貢生,並成為當時台中大戶之一。同治9年,後裔賴冕榮(十八世),諱德軒,取進縣學(俗稱中秀才)。賴日貴的12個兒子在北屯區頭張巷一帶創立家業,堂號本源堂。 清末,賴氏祖先長榮公為賴氏「心田五美」之後代,十三房中之第九房,由頭張遷居於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取名「懷德堂」。原三合院之門樓係以土埆建築,不很顯眼,民國13年(1924年)崇仁公依唐山地理師建議,另建新門樓於舊門樓之南,謂此後家業能飛黃騰達,新門樓取名「積善樓 」,有勉勵後後世子孫行善助人之意。「心田五美」之後代十三房中,第九房賴長崇之發跡地,即今積善樓。
北屯地區以賴姓為主流,衍派分支,到處可見其祖厝,諸如賴三傑、賴四安及賴五美等皆是。其間以賴五美派下祖厝在松竹路,至今百餘年保存尚佳,係一傳統式典型家族祠堂。北屯區軍功寮(今軍功裏)賴姓族人是心田五美派的第二和第四房後代,在軍功里二鄰建成巷建有一座賴姓五常堂三合院,興建於日治時期,門前有日式庭園造景,古香古色,經1999年地震的摧殘,至今房屋外觀仍保持的相當完整,現仍為賴姓族人居住。日治時期,軍功寮一帶賴姓族人多以煙草為主業,而煙草種植和烘煙葉曾經是軍功寮、大坑一帶的重要產業。軍功寮的太子樓(煙樓)幾乎全部為賴姓族人所有,可謂是地方首富。
心田賴姓先民於清雍正年間由原鄉心田宮恭請保生大帝的香火到台中,並奉祀於北區賴厝廍莊(今賴厝里),從此疫癘消除,合境平安,賴厝廍莊等17莊賴姓居民有感於這是保生大帝威靈顯化所使然,眾議建廟於賴厝廍莊。乾隆五十六年(1791)建成廟宇,取名元保宮,以其安家保身,飲水思源,追念元始。元保宮經過多次重建,已成為台中市賴姓居民的信仰中心。
賴姓是台中市的大宗親會,主要分布在台中市北區、北屯區、南區。據1956年調查統計,台中賴姓人口17,467人,占總人口的7%,在全台居第19位,在台中居第4位,其中北屯區賴姓4,560人,占該區的15%,其中心田賴占絕大多數。可見心田五美賴家在北屯地區的勢力。
1924年積善樓與賴家賴長崇
「心田五美」之後代十三房中,第九房賴長崇之發跡地,即今積善樓。
台中賴家來台,大致可分為心田、葛竹、庵後(安厚)三大派等,其中以心田房系人數最多,分布地區以北屯及北區為主。北屯區舊稱三十張犁,早期為平埔族拍宰海(岸裡社)所屬荒埔地,康熙54年岸裡社土官阿莫請墾,雍正年間由「六館業戶」鑿圳開墾後,由六館業戶之「秦登鑑」分配所得份額三十張。地名由來,開拓初期所墾成土地之面積有150甲(按開墾時每張犁以五甲地計算),民國9年,1920年以其地處大墩街之北而得稱,改名為「北屯」。三十張犁之東南方有「頭張」、「尾張」二小村,可能即為當年拓墾之起終點,由頭張向南開墾至尾張,共有三十張土地。
康熙末年,有平和縣人賴天、賴帝、賴日明、賴福富等入墾於此。乾隆年間,復有賴雲從、賴玩生、賴利生、賴振淵、賴寬等人,自祖籍地平和縣心田鄉赤嶺來台中開墾,並將開發土地以五分比率分為兩庄,即今之三分埔、二分埔。賴雲從(第十五世)有五子,天水、天仙、天河、天露、天在等兄弟,遂由三分埔移居「賴厝」開拓,設蔗,從事製糖生產銷售,地名因此而得稱,於是賴家亦蔚為地方巨族。
三分埔,即今松竹里所在,地名由來,由以墾首劃分墾成埔地之分配額有關。南鄰二分埔,當年係由賴姓移民至此拓荒落籍,後來建有多座祖厝。五美堂樹德派後裔賴日貴,生於嘉慶25年,有清一代,例授歲進士,平時善營積而躍居當年台中首富而名噪一時。相傳「賴厝」開發初期,並未參加水分,後由賴雲從後代所規劃開拓,見諸古文書,於乾隆末葉,三十張犁秦登鑑之土地權早為賴家所取代。
賴家是北屯區之大姓。乾隆年間,賴氏祖先從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老家移民來台,遂定居北屯,從事墾荒,並經營糖起家,而蔚為地方鉅族。北屯地區以賴姓為主流,衍派分支,到處可見其祖厝,諸如賴三傑、賴四安及賴五美等皆是。其間以賴五美派下祖厝在松竹路,至今百餘年保存尚佳,係一傳統式典型家族祠堂。
乾隆中葉,賴雲從(十五世)自祖籍地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渡台,遂在三十張犁(今北屯)從事墾荒,至乾隆50年前後,已獲得館業戶之「秦登鑑」土地份額之業權,於是從事開發三分埔、二分埔等地。賴氏生有五子,世稱為「五美」,現有五美堂祖厝於松竹路。至十七世賴日貴時,由於經營有方,家聲日隆,遂援例捐貢生,並成為當時台中大戶之一。同治9年,後裔賴冕榮(十八世),諱德軒,取進縣學(俗稱中秀才)。
清末(民前十四年,1897),賴長榮(1860-)為賴氏「心田五美」之後代,十三房中之第九房,由頭張遷居於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取名「懷德堂」,廳堂有對聯,上曰:「懷恩我祖克勤古儉以光門第」,下曰:「德願兒孫是則傚丕振家聲」。原三合院之門樓係以土埆建築,不很顯眼,民國13年1924年,賴長榮之子賴崇仁依唐山地理師建議,另建新門樓於舊門樓之南,謂此後家業能飛黃騰達,新門樓取名「積善樓」,有勉勵後後世子孫行善助人之意。
建築特色:
積善樓創建年代為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落成於昭和2年(西元1927年),前後共蓋了四年的時間。其格局為三間起中港間再建一層「太子樓」,而左右小港間僅是一層樓的門樓建築。建築工法是以「清水磚」磚砌,屋頂為歇山翹脊頂,整間門樓的建築材料大部分西元1925年是磚和混泥土,而木料方面只有支撐屋頂的桁,和牆面出櫸支撐屋檐的斗拱架構。其牆身是屬於「承重牆」式的建築。積善樓之建築裝飾相當精緻,積善樓後方庭園植有五株高齡榕樹,盤根錯節、濃蔭蔽天,代表賴姓五兄弟團結合心。靜座於此,令人心曠神怡,而發思古之幽情。民國88年1999年,台中市政府指定積善樓為古蹟時,原包括此五株老榕樹,但因法令規定植物不屬於古蹟指定範圍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