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建縣以來縣域的三次變化
明朝(1452年),青田縣的鳴鶴鄉和柔遠鄉的仙上裏、仙下裏(今北山鎮、南田鎮周邊),分出來建立景寧縣。
民國(1948年),南田區的南田、西坑、三陽、黃壇、嶴裏5個鄉和萬源鄉壹部分劃給新建立的文成縣。同年,原屬於永嘉縣的溫溪、貴嶴、黃坦和霞嵊4個鄉和林福、界坑2個鄉的壹部分劃給青田。
1961年,西嶴、上橫2個公社劃給永嘉。
民國(1948年),原屬於永嘉縣的溫溪、貴嶴等4個鄉劃給青田。
明朝(1452年)青田劃出鳴鶴鄉和柔遠鄉的壹部分建景寧縣
民國(1948年),從青田劃出南田區的南田(劉基出生地)、西坑等5個鄉和萬源鄉壹部分給新建立的文成縣。
青田縣區域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青田縣境屬甌越地。是越(又稱於越,都城紹興)的疆域。公元前306年,越被楚所滅,越子孫臣民逃到東南沿海壹帶。建東甌國。公元前221年,秦統壹六國。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派屠睢領兵50萬兵征服東南沿海的“百越”。在閩越和甌越地置閩中郡。閩中郡南鄰福建,北至浙江寧海、天臺以南的靈江、甌江和飛雲江流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建元二年),閩越攻伐甌越。詔遷東甌人北遷至江淮間。以後百十年間,“東甌國除空之地遺民復聚”。公元前85年,漢昭帝在今臺州地區設回浦縣。回浦縣南界閩中治縣候官,北至烏傷(義烏),西至太末(龍遊),東臨海。公元87年,漢章帝改回浦名章安。公元138年,分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後改永嘉,置永嘉郡)。
東漢建安四年(199)分章安縣南地置松陽縣。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龍遊)地置遂昌縣(後並入松陽)。隋開皇九年(589)置處州,分松陽縣東鄉地置栝蒼縣。為處州州治。當時,永嘉郡領四縣:括蒼、永嘉、松陽、臨海(三國孫吳時分章安、永寧地置)。居民10542戶。
唐武德四年(621),置括州。登封元年(696)分栝蒼縣東北,永康縣南地置縉雲郡。景雲二年(711),分栝蒼縣地置青田縣。復已並入松陽的遂昌縣置。乾元二年(759),析遂昌、松陽地置龍泉縣。
唐大歷十四年(779),改栝州永嘉郡為處州縉雲郡。轄六縣:麗水、松陽、縉雲、青田、遂昌、龍泉。居民4.3萬戶。25.83萬人。
宋、元朝,青田地屬浙江行(中書)省處州路。
明洪武元年,處州路改為處州府。
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縣浮雲,元和兩鄉置雲和縣。析青田縣柔遠(仙上)、沐鶴(月裏)兩鄉置景寧縣。改麗水縣之鮑村巡檢司為宣平縣。至此,舊處州十縣地基本形成。
明洪武年間(1368-1398),青田縣域共分為3鄉、18裏、23都、252圖。(圖通鄙。鄙遠的意思。皇輿地圖上的村落標誌。“周禮”:四裏為酇(聚)、五酇為圖(鄙),五鄙為縣。)縣城鶴城鎮街區舊有6坊。壹都至五都為興仁鄉。六都至十四都為柔遠鄉。十五都至二十三都為鳴鶴鄉。清康熙二年(1663)青田全縣分為縣署(縣城)6坊;18都;52圖。雍正六年(1728),因“圖無座落,原難稽查;且參差不齊、勢難劃壹。”便將“圖”取消,按各都的自然地理及村落情況。每都分為10源。全縣共182源。源沒源長。
清末,根據“府廳州縣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縣下設鄉。當時青田縣區域劃分如下:(舊都、新鄉、源)
壹都:港頭鄉、港口鄉。轄沙埠、山根、圩仁、魁士、溪口、小口、半坑、彭括、大峙、小峙10源。有前倉、洪山、山頭、壇下、鮑壇、洲頭、葉山、半坑等30個自然村。
二都:二外都山口鄉、方山鄉。轄石郭、西洋、潘橋頭、山口、龍根、根頭、周嶴、巖下莊、松樹下、阮大嶴10源;有屏風寨、洪山、油竹、秋廬、石門頭、新莊、裘山、倪岸、鄭岸、龍現等25個自然村。
三都:三外鄉:轄河南(水南)山嶴、橫山、蘭頭、橫坑、黃寮6源;有村頭、泥灣、外坦、章旦、徐山、李山、朱山、鄭坑下、上鄭、下鄭、王母地、歇馬降、周山等34個自然村。
三內都:阜山鄉。轄崗下,朱庵、紙坊、上北4源。有葉處、王費潭、岡下、金竹洋、前王、嶺頭、季山、西坑、山後等28個自然村。
四都:四內鄉、四外鄉。轄大安、雅陳、羅溪、阮洋、外洋、應鐘洋、湯洋、雅林、虞山、巖下10源。有彭山、大田、仁莊、小令、吳岸、毛山、孫山、橫坪、西嶴等53個自然村。
五都:五下鄉、石溪鄉。轄下司礱、石橋、陳山、張山、溪口、吳山、國洋、周馱山、朱坳、湖濱10源。有仁塘灣、大邱下,陳嶴底,石臼、黃山、湖口、北岸、湖邊、黃降、後洋、橫路等31個自然村。
六下都:六仁鄉、奕城鄉。轄白浦、上岸、烏灣、密溪、朱山5源。有上岸、南岸、仁宮、小奕、彭胡、泥山、釣灘、下地、城門洋、大奕坑、邱山等14個自然村。
七都:玉巖鄉、北山鄉、徐白鄉。轄烏雲、莒浦、葉段、妙後、白巖、演心、張口、 根、張嶴、林坑10源。有下灣、範村、徐山、西坑、南巖、郎回、揚山、夏家地、鰲頭、萬阜口、韓山等29個自然村。
八外都:富澳鄉、王宅鄉、雅梅鄉。轄濟下、周嶴、新樓、章洋、上半洋5源。有雙坑、嚴處、交坑、詹山、牌方底、半嶺、下尾等26個自然村。
八內都:初陽鄉、鰲裏鄉、西坑鄉。轄下莊、浯溪、上村、西裏、石井5源。有葉岸、葛坪、山後、黃坑底、後洋、嶺後、新莊、養源頭、半坑、上金、鐵山等16個自然村。
十都:荷塘鄉。轄船寮、徐嶴、赤巖、黃嚴、洪府前、上陳6源。有姜嶴、方前、舒莊、臘溪、白岸、水井頭等17個自然村。
十壹都:富川鄉、東堡鄉。轄項村、武池、宋嶴、大雲寺、周莊、富川、濟上、孫窟、萬山、萬路10源。有小源、東山、平橋口、周濟、蓮樹坑、平山、外金、底項、金竹坑、烏泥塘、石平川、上八旗等32個自然村。
十二都:雁衢鄉、湖川鄉。轄高湖、良川、仙人壇、斜渠、張坑、黃放口、東寮、季宅、三房、周坑10源。有洞溪、龍珠口、外馮、內馮、外黃、金坑、印金、下莊、潘山等24個自然村。
十三都:石芝鄉、高市鄉、南阜鄉。轄海口、南岸、界阜、雄溪、高市、上知、朱店、聖旨門、下岸、石蓋10源。有上合、陳操、芝溪、戈溪、上本、練嶴、東源口、西源、麻埠、洞背、下境等32個自然村。
十四外都:禎埠鄉。轄小群、官坑、龍根白岸、禎埠5個源。有陳篆、高沙、大叫、巖後,詹山等10個自然村。
十四內都:海溪鄉。轄二坑、西園、黃畈、讓園、烏樓5源。有東江、祥巷、黃畈、東坑、橫樹崗等13個自然村。
十五都:禎港鄉。轄臘口、楊山、臘溪、嶺下、大群、王村、塘下、壁巖、馬嶺腳、禎旺10源。有楓樹後、三塘匯、錦水、揚山、旗山、官田、谷鋪、雲章等12個自然村。
十六都:章村鄉、東山鄉。轄外洋、上金、小連雲、章村、吳村、黃裏、橫路、黃肚、烏頭坑、揚畬10源。有阮畈、趙莊、黃連坑、白麻寮、橫排路、上寮、黃莊、西岸等55個自然村。
十七都:葉店鄉。轄東坑、石旦下、磴埠頭、外交洋、章嶴、陳山、鄭坑、金嶴10源。有葉店、舒橋、羅店、苦竹、高霧等23個自然村。
十八都:石帆鄉、浮弋鄉。轄瑤津、官莊、武溪、高墳崗、漁宅、朱村、石浦、浮弋、大坑、武洋頭10源。有陳山埠、塔山灣、周山、馬嶴、雷公嶴等11個自然村。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1928年6月後,實行村裏制。全縣編為3裏、168村。1929年,廢村裏,建鄉鎮、編閭鄰。增設區壹級。1930年,青田全縣設4區3鎮(鶴城鎮之城東、城中、城西)112鄉、1832閭、8062鄰。
1938年4月,全縣改設5區、鄉鎮不變。城區轄9鄉1鎮。北山區轄9鄉。南田區轄10鄉。石門區轄9鄉。海口區轄10鄉。
1948年1月,在瑞安、泰順、青田三縣邊區設置文成縣。將青田縣地八都、九都之萬阜、嶺下以南9個村劃歸文成縣。以後,又將原屬永嘉的溫溪鄉以及180平方公裏山地劃歸青田。這次區域調整,青田縣可謂“失之西隅、收之東隅”。從此形成現在的青田縣境域。
1989年版的《青田縣誌》記錄:民國37年(1948年)7月1日,(青田縣)南田區的南田、西坑、三陽、黃壇、嶴裏5鄉和萬源鄉壹部分劃給新建立的文成縣。同年8月1日,永嘉縣的溫溪、貴嶴、黃坦、霞嵊4個鄉和林福、界坑2鄉的壹部分劃歸青田縣……
(備註:1948年,青田、文成、永嘉三縣同屬溫州市。至1963年後,青田縣改屬麗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