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賴)
lài
ㄌㄞˋ
〔《廣韻》落蓋切,去泰,來。〕
1. 利益;好處。
《國語•晉語壹》:“倉稟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
韋昭註:“賴,利也。”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公之攻蒲,為秦乎?為 魏乎?為魏則善矣,為秦則不為賴矣。”
裴駰集解:“賴,利也。”
唐李白《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賴於虞人。”
明李贄《嶽王並施全》:“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同辭;賴及子孫,將山河而並久。”
2. 得益,受益。
《書•呂刑》:“壹人有慶,兆民賴之。”
孔穎達疏:“天子有善,以善事教天下,則兆民蒙賴之。”
3. 依靠;憑藉。
《書•大禹謨》:“帝曰: ‘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孔穎達疏:“汝治水土,使地平天成,六府三事信皆治理,萬代長所恃賴,是汝之功也。”
晉陶潛《贈羊長史》詩:“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為什麼人家說‘靠天吃飯,賴天穿衣’呢?”
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抉策賴延安,太行天下脊。”
4. 取;獲取。
《莊子•讓王》:“若伯夷叔齊者,其於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賴。高節戾行,獨樂其誌,不事於世,此二士之節也。“
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他們對於富貴,假如真有機會茍且可以得到,那也決不會去獲取。高尚的氣節和不同流俗的行為,自適自樂,而不追逐於世事,這就是二位賢士的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