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别名湖山,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北部,距市区约十公里,是国家风景名胜区鳞隐石林所在地。该镇建置历史悠久,夏商时归扬州管辖,周属七闽,战国时为闽越国属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属会稽郡,东汉属建安郡,三国时属延平县,唐代属沙县,宋太平兴国二年属延平路,明正统十三年为农民起义首领邓茂七的领地,明景泰三年永安设县后为永安县廿七都所在地,民国时先后设区、乡,一九九四年撤乡建镇。明代名臣邓文铿在他所作的《大湖八景诗》中称赞:“为溯源流唐宋远,湖山端的是名乡。”
大湖居住的民族,都是自外迁来的汉族。古时的土著民族——古越族,已于汉武帝时迁往其他地方。现大湖人口最多的赖姓,于宋代迁入。在那之前,当地已有其他姓氏在此定居。到了明代,其他一些姓氏陆续外迁,赖姓人口迅速繁衍,大湖逐渐成为赖姓族人聚居地,其中镇政府所在地的大湖、坑源两村,赖姓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大湖赖氏源自河南颖川。据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并先后于明清两代多次续修的《松阳赖氏家谱》记载,大湖赖姓始祖颖公系“轩辕一十九代孙(南洋赖氏公会网称颖公系轩辕廿九代孙),周文王第十九子,名颖。武王封颖公于赖国,其后子孙以国为姓,以颖川为食邑”。据《左传》记载,昭公四年,楚王迁赖于鄢,即郑伯克段之地。因此,赖姓早在春秋时就已有文明可考。
汉建平年间,赖氏先人妙通公以文学选举,官任秘书郎,拜崇政殿学士,加议大夫,赠太子太师。后世遂称赖氏居住地为“秘书里”。
西晋时,赖深任贵州府太守,升陕西道管军监察御史,择居丰宁桴原。东晋兴宁元年,赖忠诚任虔州府知府,并在虔州安家。东晋孝武年间,赖庄任虔州太守,加崇班御史,见松阳山水清秀,便在松阳定居。晋安帝时,以文举官任广东太守和中宪大夫的赖遇上奏朝廷,要求将松阳改为郡,得到皇帝批准并亲笔题写“松阳郡”三字,“以为万世之郡”。
南北朝时期,长期兵荒马乱,逼得中原衣冠纷纷南渡,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赖氏的先人,当时也参加了南迁的庞大行列。南朝宋元嘉末年,赖遇的孙子赖硕便徙居到江西宁都石城,其第三子赖灿,大湖《松阳赖氏家谱》称为“一世祖”,大约是从赖姓入闽这个意义来说。赖灿生七子,分枝湘、闽、赣、苏等省,形成一些支派:长子赖昭徙居会同(今属河南)武村,次子赖得(家谱信息网、中华一家人网作“赖德”)即大湖赖姓二世祖,徙居福建上杭古田,三子赖明徙居江西宜黄乐安,四子赖庆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龙南、上犹等地,五子赖思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广昌及福建岩前等地,六子赖永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信丰、瑞金、南康等地,七子赖彦任江苏扬州通判,在当地安家。
赖硕还有一孙叫赖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做官而在当地安家。
唐朝末年,赖得迁居福建客家首府——汀洲。历史上,汀州曾管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等县。据大湖《松阳赖氏家谱》记载,赖得就是赖姓入闽开基始祖。后来,赖得的后代又先后从汀州、上杭、宁化石碧迁往赣州、清流、安砂、永安、大湖及龙岩等地。
因此,全球华社网载文称,“赖氏这个著名姓氏,根据考证,是来自春秋时代周天子名下众诸侯之一的赖国。他们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风俗通》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春秋时代赖国所在的位置,大致不离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书所说,最早的赖姓家族,是出现于河南的颍川一带。换言之,赖氏长久以来虽然是称盛于南方各地,但他们的祖先,却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黄子孙。赖氏,真是一个最为幸运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后的二千多年来,整个家族的脉络分明,所有的子孙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宁化石碧是大湖赖氏客家的中转站。据大湖《松阳赖氏家谱》和家谱信息网、中华一家人网资料记载,不久,赖德的长子赖标,即大湖赖姓三世祖,又先后迁居上杭古田和宁化(一作“宁华”)石碧。到这里后,赖氏先人们度过了一段相对较为安定和稳定的太平生活。后来,到十三世祖赖五郎(赖标的九世孙),生了九个儿子,名叫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十郎、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十四郎。六郎长子虞观,于宋大观七年任浙江桐庐县尹;次子朝美,于元大定三年徙居永定汤湖。七郎,系龙岩州支派。八郎,即大湖赖姓十四世祖,任宋大将军,徙居赣州府安远县。十五世祖明房,任宋虔州路松阳县尹,封为松阳大夫。赖明房第三个儿子成元为大湖赖姓十六世祖,后代迁居清流县罗村、赖坊和永安大湖等处。成元次子廿郎,即大湖赖姓十七世祖,迁居永安市安砂镇,有坟在安砂。十九世祖赖朋勇,定居永安,住在原高飞寺旁,生二子:小一、小二。长子小一,徙居龙岩;次子小二,于宋高宗绍兴年间迁居大湖,即大湖赖姓开基始祖,宋乾道三年葬大湖北门湖边,碑上刻有“永慕记”三字。
此外,据网上资料记载,三世祖赖标的两个十一世孙赖祖华、赖祖三,则于明初由宁化石碧迁至程乡(今广东梅州),后又他衍出蕉岭、平远等支派。赖氏族人为避楚灵王之害,还有改为罗、傅二姓者。川、滇一带的赖氏多数人融入阿昌族。清朝乾隆年间,有赖云从自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闽、粤赖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有的进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地谋生。
赖小二在大湖定居后,赖氏很快地繁衍发展起来,并在所落籍的永安出人头地,挣得响亮的家声。赖小二的孙子赖德辉,在一次流寇的进犯中,组织乡兵三十八人,奋起抵御,打死流寇数十人。后由于流寇势力过于强大,赖德辉及其所率乡兵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乡民为了纪念他们,给他们建了义勇祠。他们的事迹还载入《延平府志》和《永安县志》。
大湖赖氏不仅忠勇可嘉,而且尊师重教,文风极盛。明永乐十九年,辞去浙江绍兴府推官后回到大湖的举人赖福,经奏请朝廷仪部批准,倾尽家财,在大湖建成一座与县城文庙相仿佛的义学,当地人称“义斋”、“圣殿”,供地方子弟免费就读。义斋建成时间比永安设县还早三十一年,比永安文庙建成早三十四年。此后,大湖赖氏先人还先后在当地兴建了文昌阁、贞惠斋、他山书院、鳞隐斋、皆山书屋、凌云书院、半亩书院、足园精舍、耕心室等书院、私塾,供乡民子弟就读。
在良好学风和乡风的熏陶下,大湖赖姓子弟勤奋好学,刻苦攻读,自明代以来,及第出仕、为官显贵者,不乏其人。在大湖镇曲尺街,有一座建筑规模颇为壮观的赖氏家庙,于清乾隆丁酉年出生在这所房屋,后随祖父到归化就读的赖华钟,天资聪颖,学而不厌,十三岁应试就考入府学儒生(秀才),十六岁考中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举人,二十六岁考中嘉庆七年壬戌科进士,随即回大湖主持编修《松阳赖氏家谱》,并请大学士纪晓岚为之作序。后先后授四川彭县、纳溪县知县,庚午科同考试官。惜于嘉庆十七年病卒在任上,这一年他才三十六岁。在曲尺街另一所古老豪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赖华钟为该宅主人赖汇川七十大寿题写的金字匾“秘书风范”。
赖华钟(1776—1812),字旃(zhn)舲(líng),清代明溪县瀚仙镇岩里村人。
出于兴建书院,发展文化教育的需要,从明代开始,大湖赖氏先人就对包括鳞隐石林、皆山、寿春岩等在内的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开发。明洪武九年,佥都御史邓文铿到大湖游览,写下脍炙人口的《大湖八景诗》,其中《石洞寒泉》一首,至今镌刻在皆山脚下的溶洞内。清代永安知县王裕增曾为皆山作古风一首,又亲撰了一篇《皆山记》,载入《延平府志》。大湖赖氏先人们在开发自然景观方面所作的工作,为二十世纪后大湖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赖氏先人还直接促进了大湖经济的发展。《永安县志》记载:“大湖,治北二十七都,中多清水塘,土人谓之湖,其水由龙溪入岩穴伏流至此,四时不竭。”从宋代开始,赖氏先人就利用这里丰美的水草,从江西引进鱼苗,大力发展淡水养鱼。他们养鱼的主要方式,属于稻田养鱼,即收割完一季稻谷后,再在田里放水养鱼。这是大湖赖氏养鱼的特色。他们放养的鱼肉质细嫩,远胜河鱼;没有腥味,不同海鲜;无泥土味,也强似其它池塘放养的淡水鱼。在永安,自古流传一首歌谣,唱的是当地四大名产:“吉峰头芋洛溪薯,桥尾豆腐大湖鱼。”还有两句俗语:“吉山老酒醇,大湖鱼味美。”由此可见大湖鱼的美妙。公元一九四二年冬,国立音专校长、我国著名音乐家卢前先生到大湖参观迁到当地办学的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在景致优美的石洞寒泉山上看到四围池塘星罗棋布,大湖渔业兴旺发达,情不自禁作诗赞叹:“洞口寒泉杂管弦,旧时书屋渺荒烟;大湖早是秋收了,但养肥鱼水满田。”
总之,在大湖赖氏客家发展的三千多年中,先人们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现在,历史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大湖赖氏族人正在秉承祖先的创业精神和光荣传统,以其勤劳与智慧,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赖灿-|-昭 赖祖华、赖祖三
|-得-|-标--****--****--****--****--****--****--****--****--五郎-|-六郎-|-虞观
| |-桂 | |-朝美 | |-枢 |-七郎-|-法华
| | |-祖华 | | |-祖三
| |-八郎--明房-|-
| | |- | | |-成元-|-
| | |-廿郎--****--朋勇
| |-九郎
| |-十郎
| |-十一郎
| |-十二郎
| |-十三郎
| |-十四郎
|-明
|-庆
|-思
|-永
|-彦
赖万一--**--通正--**--**--**--**--益-|-念四 九世孙赖丙一-|-
|-念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