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賴姓氏族,不僅僅只有潁川遷松陽再遷寧都這一支,应是多支并存共同繁衍。関于古賴国的成因,包括作者在內的賴氏宗親普遍認可周武王封弟穎於賴,但也客觀存在浙東寧和賴氏認可周宣王封弟忻於賴且自成体系。赖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於賴,至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為氏。那么一个国灭亡后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是正统,其他人就不是了。浙东寧和賴氏有近2万宗親生活在寧波市象山縣与寧海縣、臺州市三門縣、臨海縣与天臺縣等地。他们有着比颍川、松阳赖氏更久远的族谱。
(上圖:寧和賴氏宗祠)
依据嘉慶戊辰年(1808年)
浙東寧和族譜整理
(上圖: 寧和賴氏宗祠)
(上圖: 三门县亭旁镇赖岙村)
浙江省東部之三門臨海天臺象山寧海等縣,蕃衍着一支古老的賴氏,尊周宣王同母胞弟忻子公為古賴子國始祖;尊忻子公第十三世嗣孫事秋公為賴氏得姓之祖。第三屆世界賴氏宗親會會長賴振元,出自該支賴氏,目前最大的聚居地是三門縣亭旁鎮與象山縣西周鎮。該支賴氏撰修宗譜歷史悠久卷帙浩繁,早在南宋咸淳壬申年(公元1272年)就有記載,雖經歷史變遷,至今仍有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民國等版別宗譜遺存,為探討研究浙東寧和賴氏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史實。
康熙癸丑譜協編族人文元(舉人)自述:“吾祖自周宣王封弟忻於頼,傳至穀子而爲楚所倂,遂遷於焉,穀生事秋公以國爲姓,望出南康河南。後至福州族尤稱盛,其間如漢之交阯太守光,三國之零陵太守文蜀,政績偉然。又如唐之忱甫,弱冠能文稱秘書裏,宋之好古奏事行在夙重,布衣延至有明夢符夢泉同登進士,頼瑛頼巽並擢顯官,而我先世修譜皆以任公爲自閩遷寧之始祖,細二十府君爲自寧遷象之始祖,其在他郡者,雖同出一宗,而世次已遠不敢忘有附會,其行傳等亦皆據事直書,今現存舊譜。”
解讀:浙東寧和賴氏明洪武譜記載周宣王封弟忻於賴,傳至穀子被楚滅,遷於焉(疑為鄢,今河南許昌市鄢陵縣),其子事秋以國為姓。松陽堂寧都賴氏系周武王封弟穎於賴,傳至添公被楚滅,遷於鄢,賴先公始以國為姓。浙東寧和賴氏譜記載忱甫、好古、布衣、夢符、夢泉、賴瑛、賴巽,均與寧都賴氏相同。
(上圖:寧和賴氏宗祠)
遠祖世圖
周宣王胞弟忻子(封國曰賴) → 岑子 → 胤子 → 卬子 → 邁子 → 世子 → 禰子 →兆子 → 諒子 → 愍子 → 瑞子 → 穀子(國為楚倂) → 按秋、事秋。
近祖世圖
一世:
按秋公,穀子公長子,生卒未記載。
事秋公,穀子公次子,生於周靈王末年丁巳(公元前545年)。按春秋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蔡候、陳候、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遂滅賴公穀,作厲左傳,遂以諸候滅賴。賴子面縛啣璧士袒與櫬從之造於中軍,王問諸椒舉封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於鄢,楚子欲遷許於賴,使鬥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將在此矣,召諸候而來伐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民其居乎,民之不處其誰堪之,不堪王命乃禍亂也,穀梁遂繼事也,賴子即穀,穀生按秋事秋,後遂以國為姓,事秋公乃一世祖也。
解讀:事秋公為浙東寧和賴氏得姓始祖,相當於寧都賴氏的賴先公;另外浙東寧和譜從事秋公開始起就詳細記載出生年代,寧都賴氏一般從南宋甚至更晚才有生歿年代記載。
二世:默公,生於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
(上圖:浙東寧和赖氏祖任公之墓)
(上圖:寧海县盖苍賴氏宗祠)
三世:元公,生於周元王五年庚午(公元前471)。
四世:取榆公,生於周貞定王二十六年壬辰(公元前449)。
五世:養氓公,生於周威烈王五年庚午(公元前420)。
六世:西公,生於周安王七年丙戊(公元前395)。
七世:防熾公,生於周顯王七年己未(公元前362)。
八世:聼蠶公,生於周顯王三十八年庚寅(公元前331)。
九世:離公,生於周赧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
十世:黃公,生於周赧王四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67年)。
十一世:殳公,生於秦始王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21)。
十二世:
元壬公,生卒未記載。
仲壬公,生卒未記載。
後壬公字渭泉,生於西楚四年(公元前202),讀書著名不負勛不幹祿,娶莊氏,卒葬靈蛇山。
解讀:明嘉靖《汀州府志·地理卷山川》載:靈蛇山在縣南百八十裏。得到長汀西賴碧海宗親指認,又經長汀縣四都鎮賴氏確認此山地処四都,現山名為赤嶺山。結合寧和曆代《賴氏宗譜》譜序上,關於任公來自閩之長汀的論述,由此可見後壬公己遷居福建長汀。
世界賴氏總會第三届会长赖振元致辞
(上圖:象山县賴嶴宗祠)
(上圖:象山县賴嶴宗祠)
(祠名系全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会员张明珠先生敬题)
(上圖:象山县賴嶴宗祠)
(上圖:浙江联谊会成立大会現場)
十三世:少乙公字崇公,生於漢文帝十年辛未(公元前170),娶周氏,卒葬雙峰山(明嘉靖《汀州府志·地理卷山川》載:雙峰山在縣東南三十裏)。
十四世:赫公字南卿號汀翁,生於漢武帝建元二年壬寅(公元前139),娶蒲六尹之女,卒葬玉女山(明嘉靖《汀州府志·地理卷山川》載:玉女山在縣西十五裏)。
十五世:中正公,自幼慕公孫賀之受相愛蘓武之持節薄李陵之降虜節士之名一方傳頌,生於孝武元封二年乙亥(公元前109),娶趙氏,卒葬拜相山(明嘉靖《汀州府志·地理卷山川》載:拜相山在縣南三裏,與南山相聯)。
十六世:刈公字季銳,生於孝昭元鳳六年丙午(公元前75),娶陳氏鄭氏,卒葬雞龍山。
解讀:明嘉靖《汀州府志·地理卷山川》載:雞龍山在縣西成上裏,去縣五十裏,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此山地処四都,現山名為歸龍山。
(上圖:象山县普塘村圆谱盛典)
十七世:
巽公,生歿妣葬未記載。
坎公字實玄,生於孝元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42),娶彭氏,卒葬金山。
兌公,生卒未記載。
解讀: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金山地処四都中學後山,狀如金字而得名。
十八世:震公字氣和,生於成帝陽朔四年庚子(公元前21),娶羅氏,合葬翠華山。
十九世:㬢公,字塾之,諱光,家塾之名㬢太學之名光自幼專於詩書長任交趾太守,生於王莾建國五年(公元13年),娶吳氏伍氏,卒葬南寶。
解讀:浙東寧和譜記載賴光曾任交趾太守,寧都賴氏記載東漢賴先為交趾太守。
二十世:垚公字元崇,生於東漢世祖建武元年甲辰,娶朱氏李氏,合葬金山下。
解讀:垚公生年記載有誤,東漢世祖建武元年為乙酉(公元25年),僅比父親小12歲,不符合代距;甲辰應為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父子相差31歲,較符合代距。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金山地処長汀縣四都中學後面,因狀如金字得名。
廿一世:錟公字永芳號素志,生於東漢顯宗孝明永平十年(公元67),娶吳氏趙氏,卒葬父墓旁邊。
廿二世:汾公,分流入趙,生卒未記載。潼公字宗泉,生於孝和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娶應氏,卒葬祖墳下。兄汾,後居寧化,有三十七世孫祿孫者,事母至孝,有孝子傳。旌表系元仁宗年汀州府。
解讀:潼公胞兄汾公,徙居寧化。大孝子祿孫,系汾公三十七世孫。汀州府志有祿孫事母至孝事蹟的孝子傳,旌表記載。
廿三世:粱公字在時,生於孝順永和六年辛巳(公元141),娶陳氏林氏,卒葬祖墳下。
廿四世:熒公字幽啟,生於孝靈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娶林氏續林氏,卒葬鳳凰山。
廿五世:郴公字尹卿,生於漢城帝興平十二年乙亥(公元195),娶歐陽氏,卒葬洞山。
廿六世:朝飾公字志謨,生於漢後帝建興四年丙午(公元226),娶朱氏,卒葬梁山。
廿七世:暎公字世華,生於後帝景耀元年(公元258),娶林氏朱氏,卒葬眇峰山中。
(上圖:象山賴氏仲二公、中九公之墓)
廿八世:木公字瑞芳,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娶陳氏歐陽氏,葬天馬山。
廿九世:
慰公,生卒未記載。
昭公字廣輝,生於孝懷永嘉二年己巳(公元309),與稽康、阮籍、阮咸、向秀、劉伶、王戎同遊,娶張氏戴氏,卒葬三仙山。
解讀: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 (240-249)嵇康、阮籍、 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七人,廣輝公比他們晚50年以上出生,故此処記載有誤。
三十世:阜公字廷崇,生於晉成帝咸和六年辛丑(公元331),娶王氏,卒葬金鷄山。
三十一世:鉘公,生卒未記載。鋆公字世香,生於太宗簡文咸安二年壬申(公元372)冬至後犬日為臘,又名臘。 娶楊氏,葬蒼主洞左。鏶公,生卒未記載。
解讀: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倉主洞地処長汀縣城。
三十二世:溟公字元治,生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乙巳年(公元405),娶安氏,卒葬菙珠岭。
(上圖:三门县鳌岗村)
三十三世:楚公字叢本,生於南朝宋文元嘉三年丙寅(公元426),娶鐘氏,卒葬金盤嶺之陽。
三十四世:煦公字時和,生於孝武己亥(西元459),娶江氏,卒葬翠峰。
解讀: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翠峰地処長汀縣大同鎮。
三十五世:第公字至重,生於南朝齊世祖武帝永明八年庚午(公元490)魏太和四十年,娶顧氏,卒葬珠圓山。
集公,生卒未記載。
解讀: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珠圓山疑為長汀縣四都竹圓山,或者為長汀縣城寶珠山。
三十六世:璋公字珪卿,生於南朝梁高祖武帝普通四年癸卯(公元523),娶林氏,葬獅子巖之右(明嘉靖《汀州府志·地理卷山川》載:獅子巖在縣東南九十裏)。
三十七世:囦公字本泉,生於世祖孝元帝承聖三年甲戌(公元554),娶寥氏,葬父墳側。
(上圖:浙江賴氏宗親會副會長中江宗親在象山芭蕉下岙圓譜典禮上致辭)
三十八世:茂公字大本,生於陳後主禎明元年(公元587),娶孔氏,卒葬銅皷山西。
三十九世:晹公字孟輝,生於隋焬帝大業四年戊辰(公元608),娶舒氏,葬拜相山下。
解讀: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拜相山地処長汀縣城,現名塔山。
四十世:實公字希陵,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辛丑(公元641),娶劉氏,卒葬鄞江地。
解讀: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鄞江地地処長汀縣附近,或者為長汀縣四都鎮林崗地的諧音。
四十一世:益聖公字積紳,生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娶羅氏,卒葬汀州南山(明嘉靖《汀州府志·地理卷山川》載:南山在縣南三裏)。
四十二世:
微公,清流派,生卒未記載。
奧公字元秘,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乙巳(公元705),娶周氏,卒葬父墳側。
(上圖:象山縣芭蕉上嶴賴氏宗祠)
四十三世:
孟甲公,生卒未記載。
仲甲公字坎元,生於唐元宗開元十四年丙子(公元726),娶雷氏,卒葬祖墳下。
季甲公,生卒未記載。
四十四世:汀公字韞明,生於唐代宗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娶氏缺,卒葬筆架山。
解讀:經福建長汀縣四都賴氏宗親確認筆架山地処長汀縣四都下賴村後龍山。
四十五世:成公字衛中,生於唐德宗元年庚辰(公元800),娶葬缺。
四十六世:
乾公,生卒未記載。
坤公,生卒未記栽。
辭公字克進,生於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少好文學,長任陝承務郎,娶氏缺,卒未詳,續侔氏,生子一任,任幼不能歸父棺,葬於陝。
(上圖:寧海縣和平賴氏宗祠)
四十七世:
文公,生卒未記載。
武公,生卒未記載。
任公字衡之,生於唐懿宋咸通五年甲申(公元864),時臺(臺州)有李雲任閩之承務郎,因无子女以女妻公欲倚終身。後任爲修武校尉督兵討黃巢之亂有功,歸朝陞中軍都督,當時朱溫謀逆時事難以挽回,乃㩗婦翁同往於臺卽於寕和(三門縣亭旁鎮賴嶴)居焉。是為寧和賴氏鼻祖也,十世孫應用有闡幽記見後,墓在賴嶴嶺頭龜肩,坐乾向巽。
解讀:任公為浙江寧和(包括臺州市三門縣、臨海縣、天臺縣、寧波市象山縣、寧海縣)開基之祖。
四十八世:昈公,生於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公元892),娶鈡氏,卒葬蟠龍地。
四十九世:矛兆公,生於五代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娶錢氏,卒葬天馬山。
五十世:天㠯公,生於五代周世宗顯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娶伊氏,卒葬鳳凰穴。
五十一世:卜章公,生於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娶林氏,卒葬仙人大坐。
五十二世:
召宣公,生卒未記載。
召暘公,生於宋真宗祥符九年(公元1016),娶趙氏,葬父墳側。
五十三世:
仁一公,生卒未記載。
仁二公,生卒未記載。
仁三公,生於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9),娶牧氏,葬祖墳下。
仁四公,生卒未記載。
五十四世:丙烈公,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娶江氏,葬金山下。丙照公,生卒未記載。
五十五世:廿五公字子埜,生卒未詳,娶杜氏續應氏李氏,葬父墳側。
五十六世:
細十九公,生卒未詳,娶婁氏,葬墓塘。
細二十公諱釗,字用武排行二十,生於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先娶倪氏卒,兄弟爲商,自甯以至象山,公贅鄭氏。卽於直墺佳山之麓居焉,合塟下東山,是為象邑之鼻祖也。
細廿一公,生卒未詳。娶氏缺,與次兄為商,自寧至象即於賴嶴居焉,是為象邑賴嶴之鼻祖也。
解讀:細二十公系浙江象山傑嶴開基之祖,細廿一公系浙江象山賴嶴開基之祖。
五十七世:
細十九公長子千三公,生卒未詳,娶氏缺,刺史,子一仲七。裔播三門縣、臨海縣、天臺縣方山渭溪、象山縣鶴浦定塘。
細十九公次子千百公,生卒未詳,娶氏缺,子一仲呂。
細二十公之子千九公,字元結,生於(宋高宗紹興)丁卯年(公元1147),仕宋為翰林待制,葬傑嶴流水坑口,子一仲二。裔衍象山縣、寧海縣。
細廿一公之子千十公,諱永字元源,少送入國子上舍,因兄(千九公字元結,仕宋為翰林待制)諫死非命,隱居教授終身,無復仕進。生庚午,娶張氏,葬于家嶴郭前。裔衍象山縣賴嶴、天臺縣長洋,世界賴氏總會第三屆會長振元系該支祠孫。
由此分析:松陽堂寧都賴氏与潁川堂寧和賴氏是並存的二支,其世系並無交叉,互不隷屬。
松陽堂寧都賴氏裔孫 光師
潁川堂寧和賴氏裔孫 建良
2024年5月3日
(上圖:象山縣芭蕉下嶴祠堂舊貌)
(上圖:象山縣芭蕉下嶴祠堂新貌)
(上圖:象山縣芭蕉下岙賴氏圓譜)
(上圖:象山縣傑嶴賴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