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傳承 > 历史史料

汀州 | 罗坊的前世今生

✍作者: 涂明谦   🌎來自: 賴氏網   🕗時間: 2024-3-17   👆浏览: -

tags: 罗坊
罗坊的前世今生
涂明谦
“罗坊,好嘢!”这是听广东来的客人说的。
“罗坊,很野!”这是闽西土著们自己说的。
罗坊全境土地总面积8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02亩,林地面积100861亩。2001年末人口13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1386人。人均土地拥有量是闽西较为不足的,且耕地中山田占有比例很高,但林地面积则是在平均值之上的。平均降雨量1600~2200毫米,降雨量在闽西算是丰沛的。
罗坊乡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山脉走向大部分从西南部向东北部倾斜,海拔高度在350米至1437米之间。东北与北团隔川共享大岭,也就是连城西北面屏山,汀州府与连城在此处过脉。东部与隔田共享牛岗山、笔架山,罗坊划入之前,还有过煤矿之争,即为此处。东南部与林坊共享野孤岭、五磜、邹磜,此处山形最为复杂,居民互相渗透,历史上真正的不役之地。南部与宣和共享马头、金鸡诸山,山不算特高,有孔道可交通,故罗坊与宣和当年未随古田乡划入连城,即因此。西南与宣和共享羊角尖,此为汀州府方向来的祖龙山脉,坪上今天有西龙庵,即指西面为连城全县山脉之来龙。西面与童坊共享石壁山、云峰岩、白沙岭,此三山实际与羊角尖、虎忙岽为一体之山脉,皆为西面府城来脉,今于山顶风车下可北望群山来龙,是为连城西龙,此三山所在为长、连间往来官道之南途。西北面与童坊共享茄莲峰和虎忙岽,此处有古道,亦为古代长、连二县往来之官道之北途,山有蛟塘与仙水塘,皆有传说。北面与童坊、北团共享鸡荃山。东北面低而西南面高,西面为来龙山脉,且为连城长汀界山,白沙岭海拔1437米,石壁山1417米,云峰岩1400米,可谓千障深围,故群山汇水东北而去,汇入闽江。
罗坊古代虽然归属长汀县的青岩里,但罗坊的主要交流区域仍然顺着青岩溪的流向和周边山谷间可通行为准则,以北团、四堡峒、河源峒这些近连城的区域为主。这种由山川河流决定的交流了决定了方言的形式,罗坊方言更接近连城北团,而不是长汀童坊。罗坊有一条四级公路与北团镇相接,与宣和相通的罗宣公路1994年开通,即今天的清新线。全乡行政村都通了公路,与有福村也有乡村公路相通。古代罗坊境内有汀连主要驿道,并设有岩头铺和长坑店,由野狐狸岭(从前叫野狐垅,现在叫有福村)入境,过萧坑,过岗头,过坪田营,过长坑店,可由石壁山顶、云峰岩顶或者白沙岭山顶,到达长春桥背、石仓等地,然后由长坝过青潭,经新桥、十里铺往汀州府城。
《临汀志》中记载了相关信息:“归岭铺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长覆铺在县东南六十里。岩头铺 在县东南九十里。”

罗氏与罗坊
罗坊这样的名字,在福建,乃至东南,都是非常普遍的。汀州各县有不少,尤其长汀连城,好几个罗坊,可能是东南一带罗氏人口聚集最多的区域。罗氏在中国东南是大姓,是最早南渡并最早成为当地豪强的姓氏,别的姓氏都是郡望中原某地,而罗氏则郡望豫章,这与罗氏很早就扎根长江之南是直接的证据。而豫章,正是那个“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是唐初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如果从这里上追,罗氏在闽越之地居住的历史是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间的。
叫罗坊同时还是乡镇级别的地方不多,附近只有永安的罗坊,且与连城罗氏来历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我所指罗坊是福建省连城县的罗坊乡。这个罗坊,就是历史上汀连必经之道的罗坊,是那个历史上山有猛虎的罗坊,很野的罗坊。罗坊罗氏追认入闽始祖为罗氏珠公,这与闽西诸多罗氏是一样的,罗坊始迁祖为万一郎公,迁入时间大约是北宋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罗坊罗氏目前所知至少知道有两个明显分支。一支是自宋以来原住罗坊的罗氏,人口以数千计,是开基祖万一郎公的子孙,在罗坊总人口中占据九成,是绝对的优势姓氏。另一支罗氏则是来自1950年代的亨子堡移民,由政府协调迁入,居住于乡镇治所中心附近,人数较少数百未超过千。罗坊当然不只是罗氏,只是罗氏占据绝对人口优势。
罗坊是闽西历史最为漫长的乡镇之一,特征除了在万山之中,最大特征是多石,故而历史上以岩命名为岩头罗坊,是汀州主要的石料来源地之一。罗坊乡,1950年代前归属长汀的时候是在青岩里之中。

青岩里
岩头团这一区域,大约会涵盖北团和童坊今天的部分区域山区,古代分岩头团为四十六岩头,指的是今天罗坊乡疆界之内的四十六个自然村,今天核心区域如上罗下罗当时被称为岩一头,别的岩头之名都失落于历史了,可以说岩头之名的失落,正是客家人开拓山林的定居史。而四十六头这样的数字看起来很大,其实在闽西一点不大,比如连城有72寨的说法,位置大体就在连城城关一带。
罗坊被群山包围,白沙岭、云峰岩、虎忙岽,石壁山,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同时这些山大多数是石山,以岩为名这些四十六头自然村平均海拔很高,村庄分布于海拔三百多到一千多米的山间谷地,在古代基本没有多少农田可以利用的,甚至造屋建房当年也都是挺缺平地的。岩石稍平的地方,就地建屋宅,有些宅子甚至于要与岩下空间抢地,很多的山上的老宅子,屋前坪要用吊脚楼的方式支起木头坪,以便晒一些山货、物资。所以这一带很多带坪字的名字,这些坪是山间很稀罕的天然小平地,这有别于屋前坪,但原因却是一样的。故而汉字书写为“上不下平”,客家话读为排或者别或者陪。先人们就在如此环境中开枝散叶,在周边的山林之中筚路蓝缕、辛苦求存,靠山吃山。
唐宋以来,长汀共有三乡,衣锦乡、永宁乡、古田乡。童坊区域与河田、策田这些区域是联成一片的,唐宋合称青泰里。由于人口增长,至迟到南宋时,拆分为青泰上里和青泰下里,青泰上里就是今天长汀县童坊镇治所在区域,史称青潭峒的区域。绍兴三年,也就是1133年,连城建县,以长汀古田乡为主体,割出大部分土地与居民,而岩头团和河源上团即罗坊与宣和则留在了长汀,这段历史可见于宋末汀州方志。
修于宋末的《临汀志》:“长汀县 古田乡,在长汀县东,管团里二:河源上团,岩头团。”所记载的河源上团即为今天宣和,而岩头团就是今天的罗坊乡,在古代归属汀州府长汀县古田乡。岩头团在明初去乡并里的改制运动中,和永宁乡的一部分(疑为今天童坊长春),一起并入青泰上里,合称青岩里。青指青泰上里,岩指岩头团。
青泰和青岩的青字,来自童坊区域内的青潭峒,有趣的是青泰上里和下里分家,合并别的区域后,青泰下里带走了区域中没有的青字,而独立叫青泰里了,而保有青潭峒的青泰上里,理所当然的带着青字,在合并了岩头区域后,改称青岩里了。好玩的事情是岩头也就是罗坊后来再独立划给连城,青岩里之称其实已经失落,但青岩溪之名却是罗坊带着走了。历史就在这样的层垒中,名字本身或者已经有真相。
大体上这便是从唐宋至明清,青泰上里与岩头团的千年纠缠,分分合合,其中有无数婚姻嫁娶与老病死葬跨越那些界山与界河。

归属:从长汀到连城
虽然归入青岩里一并统治,其实罗坊所在区域相对同一里的青潭峒区域是相对独立的,民间仍称为岩头罗坊或者岩头团,与这一区域的地理特性是直接相关的。
明代的长汀县方志已经佚失,所以只能查找清初的《乾隆长汀县志》中记载:“青岩里 统图二,计村二十二。赖屋,罗坊,叶屋,老长坑,岗头,萧坑,黄敷,富地,坪上,坪田营,宋坊,曹坊,水头,刘坑,林田,长埧,胡岭,禾仓坑,童坊,香坪,拔里,双桥夹。”
在清代初年开始到清代末年的地方志来看,青岩里中罗坊村庄构成,可以看出现代罗坊乡的结构,应当至少在明末就已经比较稳定:赖屋,罗坊,叶屋,老长坑,岗头,萧坑,黄敷,富地,坪上,坪田营。除了叶屋,现代的九个行政村已经有了基本模样。
到了民国,乡保二级制度,罗坊乡之名正式进入历史。《民国长汀县志》:“罗坊乡 罗坊下保(青岩里)罗坊上保(青岩里)罗坊中保(青岩里)冈头保(青岩里)萧坑保(青岩里)坪上上保(青岩里)坪上下保(青岩里)。”坪田营和叶屋、长坑自然消失,并入周边乡保的称谓中。这种乡保二级管理当然为了更有效管理,所设的“保”数量上变少了,事实上很接近今天行政村的大小了。能看出一些历史曾经居住的姓氏可能在清代迁出或者消亡了,罗氏进一步成为当地主要姓氏,但是大的村庄格局基本还是沿袭了清代以来罗坊的自然村居住格局。
到了1949年之后,罗坊与宣河等乡镇陆续划归连城。细心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罗坊与宣河,这两个地方正是当年唐宋时代古田乡最后两个没有划给连城的团里。而当年没有划入上杭的步云乡,也大约在同一时期最后划入了上杭。时间过了快一千年,在新中国的县域重整中,终于还是划归入连城,真是缘起缘灭,隐约有定数。
这种划分看着似乎有些随意,合理性其实不用怀疑。其实当年莲城建县变连城,主体用的是唐宋汀州长汀县古田乡的土地。这个古田乡很大,包括汀州管辖下的玳瑁山南北西之地(东面也曾在汀州,今天的龙岩新罗与漳平)。区域巨大,山深林密峰高而人烟少,但古越遗民居之且古来有田,是历代著名的难管区域。所以以古田乡立县,派专员专管。闽西诸多县的来历基本是这样“不好管,所以设一个县专管”,比如连城、清流、归化(明溪)、永定,皆如此。
所以这个划分在1950年代完全是合理的,反倒是当年(宋绍兴三年),没有把岩头团和河源上里直接划入连城,有些不合理。怎么说呢?
《嘉靖汀州府志》:“连城县 东至溪流口一百里,爲延平府沙县界,自界首至沙县二百里。西至岩头野狐狸岭一十里,为长汀县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六十里。南至崆岭一百里,爲上杭县界,自界首至上杭县六十里。北至焦坑渡六十里,为长汀县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一十里。”
从明代汀州府志里就能看得到这种不合理,连城县的四至基本是百里,少的也六十里,唯独“西至岩头野狐狸岭一十里,爲长汀县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六十里。”
这个岩头的野狐狸岭,也称野狐岭,当地也称野狐垅,就是今天罗坊东面与城关诸乡、村分界的天然界山上的一个小缺口。野狐岭这个山与连城县城只有五公里,而从岩头也就是罗坊出发长汀,一百六十里,八十公里,泰半还是山路。今天野狐岭这样的名字被认定为太过莽野,改成了有福村,从野狐到有福是一种希望和期待的上升,当然也是一种特别的地方文化的失落。有福村现在归入了林坊,不再归罗坊。
从有效管理角度上说,当然是连城管岩头成本更低,但当时的州府官员显然未必到过实地观测,也没有现场办公的兴趣,所以划分时就非常随意,没有尊重岩头团和河源上团原本归属古田乡的自然河流山川逻辑。因此1950年代重新划分疆域,龙岩地委行署将罗坊乡从长汀县重新划入连城,你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岩头罗坊从长汀县的分裂,但又何尝不能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岩头团”对“古田乡”的千年回归呢?依山河分界与方言、地域远近来治理,是自古至今的行政归属逻辑。

岩头罗坊自然地理生存逻辑与地名姓氏解析
《1983连城地名录》记录了1951年2月之后划入连城县后,与初期所设的四五个“乡保”比,罗坊有一些微小变化。这一时期的治理主要以“大队”八个:“邱赖 邱坊、赖屋、田寮、大石、鲜水塘。下罗 下罗、石梯、山角塘。上罗 上罗、上村、窑窟前。岗头 寨底、上头屋、西芜、青洼、连角塘、文敷。萧坑 萧坑。坪上 坪上。富地 富地。长坑 长坑、长坑店、大片。”与1980年代比,近年罗坊乡的行政村有增,现为九个:邱赖、下罗、上罗、岗头、萧坑、文敷、富地、坪上、长坑。一共有村民小组118个。
上罗下罗以罗氏为主要姓氏,上罗分为上村、下村和窑窟前,窑为烧窑遗存,窟可能与喀斯特溶洞有关,下罗分下罗、石梯和山角塘,石梯可能与凿为梯有关,比如罗祖开基祖万一郎公就安葬在石梯山上。上罗与下罗是以青岩溪的流向分上下的,上游为上,下游为下,上村下村也是这个逻辑。罗坊罗氏是长汀河田罗氏、新桥任屋罗氏、罗坑罗氏、长汀西门罗氏、长汀童坊青潭罗氏、长坝罗氏、大同李岭罗氏的祖源。从族谱考察罗氏前十六代祖妣姓氏,大约有赖、江、叶、张、徐、戴、陈、揭、谢、马、蔡、钟、姚、赵、王、黄、许、吴、李、卢、邹诸姓,基本是本乡和周边乡村的常见姓氏。古代罗坊归属长汀,但是由于古代罗坊前往汀州府需要翻越大山,远不如去连城县城方便,所以大多数通婚区域都在连城,少数长汀童坊的村庄,比如长春的揭姓。
罗坊主要得名也是因为上罗下罗的罗氏,罗坊邱赖村得名是因为邱坊与赖屋各取一字,罗氏、赖氏与邱氏是这一带的主要姓氏。田寮指的是在田间搭的临时建筑,这个名字在闽西相当普遍,一般这个名字所在,当年田地都是由沼泽地改造而来,罗坊邱赖的田寮也不例外,我们今天还能在田寮与赖屋之间的河道看到河道扯直的痕迹,而田寮所在则地势较低,围河造田之前即为沼泽。同样山角塘、鲜水塘的格局与田寮基本一致,都是沼泽改成,改造成本不高,上游开发后,水量减少,这些沼泽的水退去平洋陆地自然显露,考察罗氏族谱,有大量以塘为名的小地名存在,这些塘就是当年沼泽与田亩之间的过渡。岩头,当然是石头多,所以大石这样的名字就很正常。大石、田寮、鲜水塘都在邱赖两个聚居点的外围,当年人口并不多。鲜水塘在客家话里有水质清澈的意思,但在早些年这个地名是写成仙水塘的,因为这个地方有地下温泉涌出,常年温度稳定在23度左右。罗坊乡境内溪流属闽江流域,有萧坑溪、富地溪、坪上溪、长坑溪、岗头溪,最后诸溪汇入青岩溪,北流至北团河。地表水优势不算太突出,境内陆下水源储量大,所以罗坊水好,是连城很好的水源采集地。
邱赖村是连城城区水源地之一,当然,罗坊富地也是水源地,总体来说罗坊水源居连城前列,可以与赖源曲溪的水质相比美。富地,主要居民为胡氏,有部分邱氏与黄氏,村庄居民500。富地有一定可能是胡地改称,也可能是早年付地改称,富地,是一种积极求富的雅化和去宗族化,富地的地是真的少。
萧坑人口近千主要姓氏是刘姓,始祖德明公迁自上杭稔田镇官田村,迁连城县罗坊萧坑开基,萧坑原住居民应当姓萧,萧氏为汀州自古常见姓氏。
岗头村约有1800人,算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村庄,与文敷、萧坑、上下罗、邱赖,都算是罗坊土地较多且平洋的村庄。主要姓氏为吴姓,始祖大约是明清迁自蓆湖吴氏,迁来之前是蓆湖营的军户中的铁匠户,与当地女子婚配后落户当地,现已经是当地优势姓氏。岗头拥有耕地1000余亩,山林一万亩,耕地和林地人均都不算多,在罗坊偏低。当地居民传最早的土著居民为凤氏,至今在山林中仍有凤姓墓碑,有可能是以凤凰为图腾崇拜的畲人留下遗迹。寨底村之名来自靠山立寨,这个寨子和寨底的村庄可能是当年长汀与连城连接的古道上的铺舍驿站,即岩头铺的组成部分,今天罗坊当地仍有大埔之名,即为当年邮驿体系的遗留,寨子因此可以上推历史超过700年,在宋代。岗头之名,即是当时驿站系统的岗哨,用于观望警戒。寨子后来军事作用渐少,多用于学堂,寨子中有文章祠为岗头学校之起始,岗头吴氏读书风气旺盛,村中大宅有清代功名旗杆遗存,民国连城首任县长吴尔铿即是岗头吴氏。岗头的倒悬观音和灵晶公王在闽西很是特别,特别是灵晶公王早年汀州府城也有,岗头的灵晶公王应当是当年汀州派往山区戍守的军人带来,这些军人可能来自闽江流域甚至中原,今天从顺昌到福州,孙大圣崇拜是很普遍的。莲角塘则是村中有规模的水塘,今天塘的规模变小了,在历史上改为了田。这样的寨子是可以坚守,不怕围困的,同时寨子的西边有一个小村名为西芜,其实是西湖,这应当是更早的时候该地有较大的湖塘,且在寨子西面,故名。青洼可能是由于地势低,上头屋则是因为地势高。
文敷村早年也是归属岗头村的,八十年代之后从岗头村分出,独立为村,居民姓邹,应当始迁自四堡邹氏,村名起源则与黄氏有关,因为古代这个地方称黄敷。敷字和富字,在周边很多,我也疑心是屋的音讹,比如黄屋和屋塘,也可能是府的意思,长汀方言中,会把屋发成府,而罗坊方言正是极古的长汀连城方言的一种。
坪上村人口一千多,也分上下村,会叫坪上,就意味着有坪下,不过古时候不叫坪下,而是叫坪田营,这里曾是军营。为何驻军?因为坪上往前就是汀连古道上最为险要的关隘,石壁山-白沙岭,这个地方早前应当是设有关卡的,而山顶无法长驻,故而驻军于其下,有警报时就上山设防,同时坪田营也不足以驻下全部兵员,于是他们又在岗头立寨,岗头有烟墩岗哨,如果两头有警,则各自出兵支援。
对于坪上的山,百姓们有俗谚:“坪上不平山坡多,出门上山又爬坡。”他们直接说出了坪上村的地貌特征和名字。坪,其实是不平,这个字“上不下平”发音为排或者别,方志记为拔,在连城乃至汀州、闽西都是一个客家常用的居住地用名,集镇边上的坪坑的坪也是这个字。坪上村,今天是一个拥有梯田千余亩,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村落,这里的特产是富硒米、大禾米,用这些特殊稻米做的粄、糍、捆粄和灯盏糕珍珠丸非常有客家特色。
长坑村由长坑、长坑店、大片诸村组成,早年自然村会更多,以做竹纸为业,比如恰竹寮,土地很少,如果有田也都是烧畲而成,比如紫金畲,而叫大片则是指山间小平地难得有了连片的地方。长坑是指这个村庄在一个长的山坑之中,或者叫一个长峡之中,闽西客家一般会用隔,比如隔川、隔口。这个长坑是当年长汀到连城的古道的必经之路,与岗头的寨子是配套的,所以今天的遗留叫做长坑店。长坑村分了老长坑和长坑店,可能与当年驿路的新开有关。店是古代邮驿系统中驿、馆、铺、店、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九个主要居住社区基本都隐没于群山之中。这一带当初会与青岩里合为一里,当然也有一些道理,就是共享青岩里的“虎忙岽、云峰岩、白沙岭、石壁山”,这些山全都在1200米以上高度的山连起来是现在汀连二县的天然界山,而罗坊乡内部比那些界山低一点的山峰有三十几座,而那些大队就在这些山峰之间。
在农业工业化道路上,曾经以粮为纲,所以在1980年代之前八个大队划分了六十一个生产队,相当于有六十一个村子,这个数字与岩头有四十六头的说法很是贴近,显然这些村子的数量和变动情况,与当地的土地山林的资源分布是直接相关的。而到现代保有九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这个数量应当是历史上46头数量的某种契合,这也就贴合前头所说的自然逻辑,这个逻辑始终与水源与土地总量有关。

矿物特产与造纸
改革之初,人口1800户大约9千人左右,现在1万1千多人,林地10万亩,人均10亩,耕地9000多亩,大多为山田,人均不足一亩。土地因为历代山林冲积还算肥沃,且所幸沿着岩头谷地青岩溪水量丰沛,灌溉用水不缺,而乡人勤劳,全乡海拔都较高,农、副产品很是丰富。罗坊乡岩头芋,风味独特。历史上林副产品有木材、毛竹、松脂、茯苓、竹制品、土纸,土纸为大宗。矿藏资源石灰石、银矿、锰矿、硅石矿、高岭土、花岗岩石材,历史上石材为汀州府城用材的来源,也是青岩里“岩”字的出处。罗坊线面和罗坊卤鸭是当地特色,作为客家山区同时是闽江源头,这些已经开始具有闽江流域的特色。大禾米粄,是山区客家特色,罗坊则用特有的高山大禾米稻米为原料。罗坊大禾米,每年只生长一季,亩产不高就150多公斤,口感极佳,是稻中佳品,当地应当保护。
但在这里要说的是,罗坊古代从来不是以产粮为主业的,产粮只是求安求稳的自给,主业主要还是造纸。为何?
因为岩头谷地地上有丰富的山林竹木资源可以用于造纸,包括造纸用的蓝靛山上也都生有,地下则有相当丰富的煤和石灰石资源,特别是石灰,在设立水泥厂之前,乡人用这些石灰石浸竹麻。可以这样说,生产土纸的原材料充足,且生产成本极低,并且完全可以做到原料不外求,这样的财富必然是净流入的,当地也必然是富裕的。全盛之时,罗坊的造纸厂,大大小小有二十多家,这给当地带来了非农业类型的富足,所以历史上罗坊的人们对读书是热衷的,同时安土重迁乐业勤学。但之后以粮为纲,同时水泥、煤矿这些最终要收归国有的资源,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妨碍纸业良性发展的。其实靠山吃山,只要不是破坏性开发采伐,木材、松脂、竹木制品和纸,这些产出才是使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上天恩赐。
当然今天在罗坊同时还能看到的是上天恩赐的自然美景。

上天恩赐之美景
富地村的耕地是短缺的,所以上天给了一些补偿,原始森林和12道河口瀑布群,在谷地中形成世外桃源之势。白沙岭的高山杜鹃,会在春寒料峭中盛放,可以缘冰而上,于绝顶处观看。石壁山则是当年长汀连城之间的官道之必经,山顶遗有古驿道,今天山顶利用地利优势安装了大量风机,沿着风机维护道路可以将车辆开到山顶。由于石壁山、白沙岭、虎忙岽和云峰岩这些山极高,北上水汽在此遇阻,常会下为甘霖,所以群山沛然有雨,云海便常有,当大日迷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境便可遇可逢。
说到美景天赐,关于罗坊划入连城这事情我觉得还得补充一下,虽然从理性分析上,罗坊划归连城是合理的,不过我个人还是从情感上觉得很不合理,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云龙桥的太美。
作为把守水口的风水桥
罗坊的云龙桥,是建在村口的,是用于藏风纳水的风水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至今已经有250年上下的历史,保护得挺好。桥长120米,石墩用材是紧固的花岗岩,从河水中的基础算起,高度大约有十层现代楼宇的高度。桥形很美,在水口位蹲守,如同云中龙族探首于溪上,长龙卧波。观看此桥,如果是风雨晦暗电闪雷鸣之时,则有云龙跨溪吞水腾跃之态,这是云龙桥名字的来历。当然,云龙桥这样的名字在汀州很典型,所以乡人将之设置于水口位,自然还有一重意思,就是祈求本村人如龙马,借云乘龙,主要是读书人要借龙势青云直上,登临一跃过龙门。于是他们就在云龙桥上建了文昌阁、魁星阁,供奉文昌帝君与文魁星。先假设一下哈,如果罗坊仍然还在青岩里,那春节青岩里的闹元宵活动就不是占长汀一半,而是占闽西一半,甚至以一里体量,民俗活动之丰,可以排中国全几名吧。
云龙桥作为下水口,除了文昌文曲守着桥,主宰文运,当然还要有水口神明。和连城别的区域一样,下水口由妈祖镇守。走古事,一面是祭祀妈祖,一面是借妈祖之神力对村庄进行“洗净”,这是典型的傩仪式。罗坊的神明除了妈祖之外,还有三太祖师,游行时便有三太祖师。三太祖师信仰是白沙岭两边都有的,遍布长汀连城两县,这也是客家常见的神明。还有灵晶公王,即齐天大圣,这可能是福建特有的神明。罗坊桥畔的走古事,主要是以水口神明妈祖之名祭祀先祖,团结房支。
所以我的另一个理由,则是因为罗坊正月的诸多活动比如走古事太好看。

先山后河的傩仪式与军阵遗存
当地罗氏传有九大房族,各出一棚古事。所谓古事即为福建各地可见的抬阁,闽南称为吴公阁或者蜈蚣阁,也有一些地方称为故事。古事以棚为单位,实际是房族分派,他们会挑选十岁左右男童两名,分别扮为主角与配角,或者称主将与护将。游行竞走当天由天官、武将领头开道,后面跟随演义故事中人物,如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宁。一棚古事,要有数十壮丁抬扛,竞走激烈,要随时将体能消耗殆尽的壮丁替下。
整个走古事的队伍其实不止抬阁这一部分,只是抬阁这一部分着重于“竞走”所以格外被期待。队伍其实主体是神明,比如三太祖师菩萨轿,随队的彩旗和宝伞、十番乐队、神铳手,古事其实更像是护卫队伍。
竞走当然带着浓浓的军事意味,因为考虑到了体能周期以及组织能力培养,也就是说这场著名“民间体育”在古代一面是培养体能强健的“兵”,也在培养“临场度势”的“将”。神铳号令,前四轮为体能竞赛。第五轮则改跑为游,即把所有抬阁作为整体军阵纳入配合。直到壮丁们精疲力尽,天官武装棚古事开始与其他古事棚脱离,队伍在神铳鸣响后走出屋背山坪也就是最早的祖先开基之地,进入村中,各自巡游回归本房宗祠。这一次巡游可以看成是对祖先的致敬,第二天的巡游则可以看作是祖先与神明一同祭祀。正月十五日上午与前一日无异,正午一时许,古事到下河床,各自先泼水热身,神铳三响之后入水,然后逆水而走。壮丁们全力争先,在最寒的冬水之中奋勇前行直至下午三时,古事竞走结束。
云龙桥下,青岩溪里,古今多少事都在“古事”中,人们抬着祖先与故事,抬着沉重的“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沉积,在冰寒刺骨的河道中逆水而上,祈求神明之力与先祖之力洗净身体与村庄。这在闽西、福建乃至整个中国,都是村庄体育运动的典型,不但是锻炼身体,同时还训练了协作,是当年边陲小镇的人们结寨求存结阵自保的具体遗留,所训练的默契很容易让罗坊人明白如何融入需要高度协作的人群,如军队。
罗氏因为这些民间传统,容易出武将,比如抗日名将罗烈和罗卓英都祖源罗坊。而考察今天遗存于罗坊的武术,则与隔川林坊接近,比如年节舞青狮的传统,这是民间小型军阵的训练基本单元。又比如齐眉刀,都是在纵向小空间上劈斩刺戳,少有横向上的扫抽动作,正是山林武术和军阵遗留两重结合的作用结果。这些本来应当都是“临兵战都皆列于前”的东西,今天我们仍然能在罗坊的走古事中看到,激情与烈血依稀有当年历史的血腥味。
当然,罗坊古事用说,是很不具体的,文字的描述过于遥远且简单。唯有现场去看,看得气血翻腾、心潮澎湃,肉身产生了重回少年的冲动了,想下水了,大体人们也就知道了什么叫做“礼失求诸野”。
而罗坊,就是那个“野”。
罗坊啊,真的很野。
罗坊啊,真的好嘢!
-責任編輯:鈺龍 文章頁數:第[1]页 
 💠 新聞評論
😶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 本頁手機二維碼▼

壹手機/平板掃描打開即可
閱讀本文。二在微信中:發現→掃壹
掃,打開,點擊右上角的 ... 可將
本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級分類列表
风水预测
历史史料
民俗礼仪
文学书画
社会其他
🔍 站內文章搜索





🔝 本類閱讀排行
» 流浪族群羅姆(茨岡)人
» 中华民国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
» 中國的文化工程,20年來卻被...
» 福建省行政区划调整史
» 汀州 | 连城县城的前世今生
» 中华民国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
» 汀州 | 罗坊的前世今生
» 骨子裏的風騷!宋美齡的書法與...
» 福建省1949年后行政区划调...
» 黑白老照片—那些關於春節的記憶
💰 贊賞賴氏網

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