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粤边境九连山下的龙南县杨村镇,遍布客家围屋,其中有座建造奇特高大雄伟的“燕翼围”,如鹤立鸡群,座于鳞次栉比的民居群中。几百年来,人们传颂着她的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明末清初,粤赣边境战火纷飞,农民义军常袭官府。顺治五年(1648年)粤北阎军四营奔袭龙南,占据县城六个月,并杀知县吕应夏。加之本县叶南之、叶定荣聚众骚扰,常袭南埠太平富户,杨村处于烽烟滚滚、“劫掠无虚日”的惊怖境况。家道殷厚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敬溪公和父郁华外出避难,原想到黄塘高围亲戚家一躲,岂料对方无义,杀了探问的孝古子,才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回,只见“庐舍已为灰烬,闾井萧索,鸡犬不闻”的凄凉情景。赖福之饮恨思痛,念及“高筑墙,广积粮”古训,萌生建筑高守围的构想,禀父告准。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延请丰城名师工匠购料始筑。据说,起基用去大花边一大谷斗(收割水稻工具)。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费尽二十七年工夫,历经三代,其长孙济斯三岁时,庞然大物的“燕翼围”才矗立起来,因其高大固守,俗称“高守围”。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客家围屋。
燕翼围座于龙南县杨村镇圩镇中心的鲤鱼寨下,门向东,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占地面积1367.58平方米,内院344.17平方米。全围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每层对称建房34间,共136间房,建筑面积3741.12平方米,四周高墙是封闭建筑,只留底层一条大门出入。檐高12.8米,砖石结构,上下八尺为长方体花冈石(麻条石),即基墙地下深8尺(2.67米),宽8尺,地面部分高8尺,厚4.35尺(1.45米),其上砌火砖,围边墙周长173.68米,共砌花冈石1910.55立方米,坚不可摧。第二、第三两层墙厚1.45米,面砌火砖,中间夹砌泥砖,有汲潮保温作用。第四层以面壁火砖墙(厚0.6米)升高1.9米为檐墙,余0.85米墙顶为过道路面。瓦背为小块阴阳瓦,剪角瓦面,可防风。栋高14.3米,瓦角不露檐,顶端衔接火砖,以防火攻。正扇和檐扇内墙厚0.35 米,顶层内侧檐扇以木板屏风代之。
赖福之深受平房难御侵扰之苦,决计为子孙谋取安全,建造了如此高大坚固围屋,故取名“燕翼围”,阴刻门顶之上。门设三道,进深2.25米。第一道拱形石框对开铁门,高2.47米,宽1.26米,铁门板厚0.1米,石门框宽0.38米、厚0.18米;第二道活动拦门,两壁留有宽0.15米,深0.18米的壁槽,必要时插上拦门板,形成厚0.1米的大门拦板;第三道对开坚厚木门,板厚7公分关后上大木横闩,两边有壁洞固闩。第二道门顶有一漏斗水池,可防火攻。
门迳有阶梯登楼,二、三两层有1米宽的楼廊环通,盖有廊檐。房间内空长5米,宽2.87米,炮阁间内空长7米、宽2.87米。方围对角四边,以靠角首间外伸2米,筑成炮角,每层炮角有5个枪眼(三大两小),可全方位监视围外动态。第四楼负有全面作战功能,有58个枪眼(大19小39),外形似窗。二、三两层枪眼的内侧砌有小门(4.8尺×1.8尺)可关可开。枪眼有通风、透光、监视、射击功能。环通过道以0.85米宽墙体顶面为路面,来往十分方便。过道有四个排污孔,以石槽伸外。
备战备荒是燕翼围的设计特点。内院坪有二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埋藏万余斤木炭和蕨粉的旱井。平时填土封闭,战时困危,才掘井自救,有水、火、粮可用。在门口旁挖有一口常用水井。筑围火砖32公分×19公分×7公分)是就近筑窑烧制的,现桂花树下,仍可掘见老窑遗址。
燕翼围落成后,46岁的福之公又着手建第二个守围,他指望子孙后代永积善德取名“永臧围”,座于上坊,四层方围,每层16间房,共64间。内外风格与燕翼围相同。只不过二、三层未夹砌泥砖。建筑时间也有十余年之久。此围分给次子德林公名下。三子衡林,因早逝、守寡的朱氏尤急。从林、德林便言明,任朱氏收租三年或分给花边二谷斗。朱氏率两幼子期标、期章向两伯拜曰:“钱粮易完,筑围方长久矣!”从林、德林便同声表示替老三筑起守围。于是利用剩余材料在背夫岭下,筑起“光裕围”,意即子孙要奋发上进,光前裕后。高三层,每层24间房(含四座守角)共72间房。于是福之公有三子,每子筑有一座守围。
燕翼围坚固无比,可防火防攻防炸。三百二十年来,经受了种种战火的考验,仍旧巍然不动,完好如初。一九三八年九月,日军飞机轰炸杨村,以高守围作中心投放炸弹,炸毁民房10间、教室1间,而高守围仅在顶层炸开一个2.7米宽的V形缺口,墙壁只留下斑斑弹痕而已。围内人员无一伤亡。
由燕翼围派生出去的小围屋有:济斯公建新屋厅下,期选公建新围子,翰扬公建细围子(少林武师赖位家),望廷公建肖公湾白屋子“安怀堂”,后又从“安怀堂”拆一半,迁在大塘头建“敬安堂”,及各房合建“惟馨堂”(福公祠)。有了围屋就能安定发展、瓜瓞延绵、人文蔚起了。清乾隆年间大塘头周围有十八家万户,办有十八间私塾,培育了不少文武生员。
“燕翼围”的落成,为太平客家区增光添彩,引来不少名贤显宦,登楼观看。道光二十九年赣州府道台周玉衡巡乡到杨村,住在“燕翼围”赖嘉谟家,登楼远览,赞不绝口。民国三十年蒋经国下乡到杨村登上高守围惊呼:“一堡垒也!”国民党中将叶肇率军路过,特临围内览偿。建国后不少省地县领导来到杨村也会驻足观看。1970年,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来到杨村,下令拆掉良田上建的房屋,但登上高守围却深有感触,交代随行当地领导,“此围要好好保护起来!”赣州行署专员李毅章也曾上楼一看。改革开放后,“燕翼围”成了客家围屋的代表作,不少中外学者慕名前来考究。1994年8月,美国、法国及台湾等地学者特来考察,并且还到杨太湾新屋围考察拍照。此后,日本株式会社旅游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科教授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赣南师院等处教授学者相继前来考察。1997年9月,龙南县曾庆红县长登楼观后,指示专人撰稿留传。中央电视台、省地电视台及广东电视台陆续前来摄像,并多次在各级电视台播放。现已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体现客家人智慧的客家围屋——燕翼围,将永世流传!
原载《中国优秀创新成果通报》
二十五世孙 观扬 敬撰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