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周建睿 蘭州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興隆山深處依舊風景優美
劉伯溫畫像(資料圖片)
顧子惠題寫的“興龍山”三字
劉伯溫,壹位在中國民間傳說介於神人之間的人物,人們總不由自主地把他同姜子牙、諸葛亮等同起來。
在風雲動蕩的元末明初,劉伯溫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至今人們依舊津津樂道。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謚文成,浙江青田縣人。在正史中,劉伯溫是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卻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關於他的傳說可以說不勝枚舉。至今,蘭州民間還流傳有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
明初,蘭州是明軍和殘元勢力激烈爭奪的要地。對遙遠的江淮地區而言,交通不便的蘭州似乎難以企及,劉伯溫怎麽會來蘭州斬龍脈呢?說起這個故事,知道的人很多,但僅僅限於了解,知道劉伯溫來此斬龍脈而已,至於他為何來蘭,故事究竟保存了什麽樣的群體記憶,無人深究。
11月26日,蘭州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周建睿講述了他所知道的劉伯溫來蘭州斬龍脈的故事。
興隆山曾叫興龍山
我長期在武協工作,因為工作的需要,經常到西北各地拜訪壹些民間武術家,在同他們的交流過程中,自然也就說起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壹些民間故事就是這樣知道的。
我發現,關於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在西北好多地方都有流傳。比如在天水秦安,比如在青海民和、貴德。這些故事,雖然版本不盡相同,但結構大體相似。民間傳說中,故事的發生地大多為壹條山脈主峰余脈,或者在水邊等和風水有關聯的地方。山的余脈,恰好有座比較深的豁口,附近還有很多紅色土壤。於是,人們說,這條山本是條巨龍,結果被劉伯溫斬斷了,血流把山都染紅了。
在流傳在各地的故事中,卻很少講到劉伯溫是如何發現龍脈的。這我就想起了在榆中興隆山下聽到的壹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在興隆山邊的壹位民間武術家中聽說的,後來在榆中的其他地方,也聽到了相類似的故事。
鄉親們告訴我,興隆山原先並不叫興隆山,而是叫興龍山。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是天水人,對於興隆山的認識也停留在書本上,書本上寫為“興隆山”,乍壹聽鄉親們這樣說,我自然很吃驚。
在和他們喝酒聊天中,鄉親們慢慢道出了故事的來龍去脈。
蒲陰陽找出了龍脈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在以前,興隆山並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山中的生態環境比現在好得多。人們說,山中森林密布,林間走獸成群,潭水裏蛟龍出沒。那時,人少,工具落後,鄉親們很少走入大山深處。山邊有個小村莊,村民們農獵兼營,種著幾畝地,閑了就在山邊獵點野雞、兔子、鹿之類的動物,補貼生活。
這個小村莊中卻出了壹位遠近聞名的人物——蒲陰陽。這個老頭不得了,見多識廣,能說會道,尤其有壹手絕活——看風水。在民間,這樣的人往往享有著非常高的威望。周圍幾十裏地的鄉親們都請他看風水,選吉地,生意好得很。
蒲陰陽雖然賺了不少錢,奈何後人不成器,兩個兒子沒有什麽過人之處,壹事無成。匆匆幾十年過去了,蒲陰陽人老體衰了,他的兒子們著急了。父親跑不動了收入也少了,生活水平就逐漸下降了,最為關鍵的是老人家當了壹輩子的陰陽,但至今沒有給自己選擇壹塊吉地。
壹天,兩個兒子按捺不住就去問個究竟,蒲陰陽說,不是我不為妳們著想,而是妳們根基不行。興隆山上真有盤龍臥虎的吉地。給妳們說了反而糟蹋了龍脈。
兩個兒子別的沒有記住,單單將龍脈牢牢地記下。蒲陰陽臨終之際,兩個兒子再次去問他,妳老人家歸天後,到底要埋在什麽地方呢?務必為後人著想壹下。蒲陰陽本來不想說,奈何架不住兒子再三追問,只好留下話。
老頭說,他死後不要聲張,不要給任何人講,把“身體”用清水洗幹凈後,赤身用草席裹好,用草繩捆上,向著興隆山快跑,啥時候草繩斷了,就地埋下,不可隨便移動,墓修好後,要守墓100天,每天還要做壹件事,那就是在太陽剛出的時候,要用老頭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將柳箭對著太陽射出去。這樣妳們就出人頭地了。
兩個兒子自然對老爹臨終的話深信不疑。可是,就在他們準備按照老爹遺言安葬時,卻出了岔子。
驚天壹箭射在了金鑾殿上
蒲陰陽的姑娘說,老人家辛苦了壹輩子,赤身下葬終究不妥。在她的堅持下,兒子們只好給老漢穿了壹條褲子。最後,兩個兒子擡著去埋葬了。埋葬後,蒲陰陽的兩個兒子天天堅持在日出時分拉弓射日,可他們終究不是細心人,關鍵時候又出岔子了,日期算錯了,到了99天時,他們以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陽出來時,拉開弓將柳箭射了出去。
只見那支箭“嗖”的壹聲,鉆入了雲霄不知去向了。兄弟倆見此情形,頓時驚呆了。他們害怕惹出什麽禍事,趕緊收拾上東西,跑回家去了。
這支箭飛到了哪裏呢?飛到南京城。這時,坐天下的正是朱元璋。早上,朱元璋正在洗漱,就聽見“呼”的壹聲,擡頭壹看,只見壹支箭如同流星壹般,帶著紅光而來,“嘭”就釘在金鑾殿的柱子上。這還了得,朱元璋非常生氣。讓錦衣衛徹查,誰知無所不能的錦衣衛卻壹籌莫展,根本就找不到是何人所為。
無奈中朱元璋讓劉伯溫看看究竟。劉伯溫屈指壹算說,箭從西北方向而來,主西北方向出龍人,將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聽後,趕緊讓劉伯溫帶人到西北去看看,斬斷龍脈,確保大明江山平安。
劉伯溫帶著人,四處尋訪,查看風水地脈。這壹天,來到了榆中,只見眼前這壹條山脈,山清水秀,奇峰羅列,鳥獸成群,的確不凡;再往前走,河水嘩嘩流淌,小魚跳躍。劉伯溫斷定射出驚天壹箭的人就在這壹帶,就耐下性子慢慢查訪,果然打聽到了蒲陰陽這個人,更聽到了安葬時的怪事。
於是,劉伯溫就帶人找到了蒲陰陽的墓,讓人把墓挖開看個究竟。誰知,蒲陰陽的墓很神奇,白天挖開了晚上又合上。無奈中劉伯溫下令晝夜不停地挖,終於把墓挖開了。這時,人們吃驚地發現,屍體上爬滿了長螞蟻,上半身已經長出了龍鱗。由於穿著褲子,下半身並沒有長出龍鱗,奇怪的是壹只腳已經跨上了壹條土龍,眼看就要騰飛。
原來是這個蒲陰陽站住了龍脈,劉伯溫下令毀墓滅屍。然後,劉伯溫又祭起寶劍,將蒲陰陽墓地周圍幾座山脈砍斷。又把興龍山改為興隆山。劉伯溫斬斷龍脈後,此地的“風水”就逐漸不好了。樹木長得慢,人們砍得快,生態逐漸變了,就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劉伯溫斬斷臯蘭山龍脈
據我了解,同壹母本的故事在西北很多地方都有流傳,只不過細節各有不同。在我老家天水,也流傳著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說是劉伯溫到秦安後,屈指壹算,知道龍脈必定在秦安西川鎮壹帶。果然,他發現了不同之處,壹戶人家的黑狗很有靈氣,經常守著壹個蘆葦根,原來這支蘆葦便是龍脈之根。可是,這支蘆葦斬不斷,最後人們用蘆葦葉子才“斬”斷蘆葦根,破了龍脈。
相類似的故事,在蘭州也有流傳。據民間傳說,壹日,劉伯溫來到蘭州城,登望河樓,四處眺望。忽然發現黃河奔騰而去,南北兩座大山隔河對峙。黃河中的水汽竟然與南北兩山的霧氣逐漸融合在壹起,南北兩山不正是兩條龍嗎?南面的龍頭在臯蘭山,北面的龍頭在九州臺,兩龍相交,將要出真龍天子。於是,劉伯溫揮劍向臯蘭山下斬去,相連的山脈便被斬出缺口。以後,人們就管劉伯溫斬龍處叫大豁峴,把臯蘭山尾部叫成龍尾山,龍血流下的地方叫紅山根。他還在龍尾處修建了四個墩子,人們把那裏叫四墩坪,也叫伏龍坪,而且還在坪上建了壹座伏龍亭。人們說,龍脈斷了後,南北兩山生態逐漸惡化,變成了荒山禿嶺。
民間故事,自然都是虛構的,不能當真,但故事留下的信息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從這些流傳的故事,我發現了壹些共同點,斬斷龍脈後當地生態發生了變化。這似乎說明,明初甘肅壹些地方的生態變化始於劉伯溫,其實不然。
生態變化和人口增加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西北地區曾經山清水秀,許多地方植被非常好。明代,五泉山修建時還能用本山大木材,到了清末就剩下了荒山禿嶺。明初,甘肅各地人口相對較少,可謂地廣人稀,所以朱元璋才從山西、江淮等地向甘、寧、青遷來大批人口,戍守邊疆,充實當地。人多了,就要砍樹蓋房,就要開荒種地,生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
人們無法理解,就附會於劉伯溫身上,因為他能呼風喚雨,自然也能斬斷地脈,改變風和水。我想,劉伯溫斬龍脈後當地生態發生了變化,而民間故事就是這壹變化的群體記憶。可以這樣說,斬龍脈故事背後其實是生態逐漸變化留給人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