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坊古村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00余处,古村有着完整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建筑单元样式多样化,被称为“客家村落建筑样式的博物馆”。
客家村落
背井离乡的客家先民迫于战乱与饥荒,扶老携幼,披千里风霜,一路颠簸南行。他们丢掉了财产,丢掉了土地甚至生命,唯一没有丢掉的是融于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因子。一旦在他乡定居下来,文化的种子就如同他们撒下的谷粒一样,茁壮成长起来……赖坊古村落所蕴含的文物价值和文化现象,正是根植于中原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扬。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赖坊,位于清流县东南58公里处,背倚道教圣地大丰山,毗邻名胜景区九龙湖。构成明清时期客家村落骨架的街巷、水网系统布局完整、保存完好,至今格局仍是整个村庄条块的界限。作为组成客家古村落的各个建筑单元,样式多样化,既有围屋式典型客家宅院,还有府第式、碉楼式、棚屋式和吊脚楼式等建筑模式,可称之为“客家村落建筑样式的博物馆”。
崇山敬水 卜吉而居
赖坊古村肇基于北宋早期,背依大丰山余脉后龙山,呈扇形分布于山前台地与河岸阶地间,文昌溪在村前潺湲流过,如玉带缠腰。背山临水,负阴抱阳,形如“仙人撒网”,是客家先民顺应自然、卜吉而居的典范。《赖氏族谱》这样描述:背山临水,平畴环列。龙珠寨矗其前,后龙山恃其后。文昌溪由寨下迢递而来,蜿蜒而去,四周群峦耸翠。远山匀称,近山环抱,坛屏高大,罗城周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主街由真武庙起,依次为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四条小弄从北到南依次排开,分别为真武弄、井弄、大坂头弄、井头弄。这些小弄幽深曲折,将村内析割为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街区。村内房屋鳞次栉比,大门一概朝西。
赖坊的栖居是诗意的,布局又是理性的,有着完整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至今,整个村庄原始布局依然完整。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00余处,且连片分布,街巷井然。村落内的房屋格局以宗祠为中心,聚族而居,高低错落又尊卑有序。交通、商贸、学校、城门、码头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和宫庙祠堂、祖屋、民居等建筑单元,形成支脉清晰、纵横交错的有机组合,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大多仍在发挥它的社会功用。
古厝整体大抵坐东朝西,多为砖木结构,素雅端庄,与山水融为一体。传统的两面坡悬山顶于重叠的山墙背后,以中轴线对称分布,面阔三至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为边厢,厅堂前是天井,采光通风,换气排水,院落相套,营造出纵深自足型的生存空间。整个民居以天井为中心,造就了“四水归堂”的格局。
位于文昌溪畔的“彩映庚”,是赖坊古民居群落中最完整的一座。门前碧水如带,屋后烟火万家,隔溪远眺,朝山如屏如架,是客家人崇山敬水的典范。合院式民居体量小巧精致,布局合理,由大门、坪院、中厅、正厅以及厢屋、护厝等部分组成,砖、石、木“三雕”艺术精美,是封建社会晚期没落文人的画心之作。
祖屋“棠棣竞秀”堂,有着近200年的历史,在其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大坪正中,用卵石俏色砌有一“太极阴阳鱼”图案,光泽如新。据说,在每月的朔月子时,有缘的人会看到阴阳两只鱼眼发出烁烁之光……
巷如迷宫 水网灵动
赖坊古村只有一座象征性的城门楼,名叫“镇安门”。除各居户相互连接的外围村墙,再没有其他防御设施。奇的是,赖坊肇基近千年来却鲜有匪患骚扰的记录。相传民国初年,清流悍匪温保正率百余匪徒匿于后龙山密林中,望见村中街巷繁密曲折、形如迷宫,逡巡几日未敢下山,后趁夜黑遁去。
至今,村中老人仍会得意地告诉客人:这是他们老祖宗赖五义的功劳,他老人家设计村落布局时,将村内街巷里弄按风水五行设计成一个八卦阵,外人不明就里地进来,只有死路,没有生路。
按传统风水学的理念,村庄生气宜藏不宜散。抛去当中虚无玄妙的成分,赖坊古街道的设计确有科学和独到之处。真武弄等街巷曲折幽深,在村庄内部盘桓数匝后才延伸至村口,外人进村后极易失却方向感。在每个里弄的转角处,作为参照物的街角及其建筑物基本雷同,很难找到矫正方向的物证。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街巷与水网并行,“哗哗”水流声一直伴着脚步前行,始终如一的水声,容易使人的空间想象力停滞,造成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乱。
赖坊街巷这种迷宫般的设计,据说是赖坊七世祖赖五义参照江西赣州老城街巷特点,再根据赖坊自身的山水地理形势而独创。这种因地制宜的实用性与防盗御患的具体功能相结合的完美典范,是赖坊古村最为人乐道的地方。
“浣汲未患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赖坊村内的水网,使这个古老的村庄充满灵动意境。“可汲可漱,可漂可洗”的大圳沟,亦是古代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经典之作,也是风水学理论服务于社会的典范。与其他公共设施一样,大圳沟也是赖五义的杰作,在今天看来,仍能体味到设计者精密、严谨的科学实用理念。
大圳沟是由两条山溪经改造,在村庄西南高处汇流,后沿主要街巷里弄,萦通每一家住户的水网系统,盘桓环绕于村庄的各个角落,水量充沛,常年不歇。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目的性很明确的消防功能,若某一户人家的房屋不慎走火,打开或堵上相应的闸门,水很快便漫进该户人家的天井,很方便灭火。
和谐有余 安然自得
赖坊各建筑单元外表风格素朴,但装饰手段及技法多样化,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的“三雕”艺术,图案设计精到、技法娴熟、功力遒劲,其内容和形式表现着赖坊人朴素而独到的美学意趣和理想愿景。灰塑、壁画、彩绘等装饰手段亦有突出表现,与“三雕”艺术一起,共同构成赖坊古民居装饰艺术的长廊。
装饰艺术的美,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花窗上。木雕工匠们利用减地、剔花、镂刻、圆雕、透雕等装饰手段,刻画描摹出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珍禽瑞兽、奇花异木等题材,采用谐音、借喻、隐喻等修饰手法,表达出祈求家族和睦、人丁兴旺、福禄寿喜的良好愿望。
“棠棣竞秀”左厢花窗抹头上的“和谐有鱼”图案,在曼妙的水草丛中,悠游着一只螃蟹,它眼睛凸起,两螯抱圆奋力划水。一旁,两尾红鲤在水中穿梭,甩尾鼓腮,怡然自得。闽西地区将淡水蟹叫“河蟹”,雕刻者用高浮雕技法,将水族中常见的河蟹和鲤鱼刻在一起,写实的意境中蕴含“和谐有余”的内涵。在赖坊古民居的花窗中,这种用漫画形式表现出的深刻主题,既令人莞尔,又让人深思。
清代晚期的清流著名画家裴雨樵,传世作品已遗失殆尽,但赖坊一栋古民居内尚完整地保存其盛年期的四幅作品。在“我贻清”民居正厅板壁上,“陶渊明醉酒”“百里奚食牛”“苏东坡吟诗”“俞伯牙碎琴”等四幅作品赫然在目,历经百年却清晰如昔。其立意、线条、设色、人物造型及场景等,均体现出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堪称精品。其艺术水平直追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为研究晚晴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很好的标本。
赖坊古民居的装饰艺术,透露出赖坊先民安然自得、怡情山水的快乐追求,带给今人无限的遐思与追忆……(刘光军/文 林旭煌/摄)『更多内容参阅电子版↓』
《三明新周报》316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