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山脚下的赖坊是历史的、文化的、客家的,其实也蛮封建的。站在文昌桥头,几位扛着锄头的农人,两头慢条斯理的黄牛,或者三五迈着碎步的母鸡,就让人感受到时光的韵味。
细雨湿衣,芳草流光。文昌溪温柔敦厚,似乎赖坊的眼神,沧桑而睿智。村口立根木柱,上面标出“来青”、“迎薰”、“慕荆”、“彩映庚”、“翰林第”、“坪台戏”、“赖氏宗祠”、“棠棣竞秀”等重点建筑的方向。赖坊显然在作旅游的文章,但这标牌,就像长衫子胸前生硬地裁出一个口袋,再插上几支“英雄”钢笔,看起来多少有点玩世不恭。
坪台戏是三面院墙围起来的小广场,赖坊的公共活动都在这里举行。除唱戏“走古事”,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摆五方”。每年农历九月初五,是赖坊祭祖的日子,届时在坪台戏按东西南北中摆起五张桌子,供奉祖传的古董宝贝,即为“摆五方”。一则让族人见识见识,再则使家传永续,不予外流。看似斗宝实为护宝,以查验族中宝贝的保管情况。
我向来以为,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呵护与传承,远胜中原。君不见客家的族谱、宗祠、居所、宝贝,可谓汉文化集大成者,秦砖汉瓦,唐诗宋词,尽善尽美矣。
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赖坊人顺墙根开凿的大圳沟,实在是个奇迹。将两条山溪改到村庄西南高处汇流,然后走街串巷流转于每家每户,宜汲宜浣,人与自然就这样结合起来。迎面而来的阿伯见我们流连忘返,热情介绍:“大圳沟也是消防渠,如谁家失火,打开或堵上相应的木闸,水就会漫入天井,方便灭火。”如此完备的水网系统,古人的智慧,到底让人折服。他又指着土黄色的院墙说:“你看这墙,底层铺石头,墙面“金包银”,外皮裹砖,内填夯土。所有街巷,互联互通,就像迷宫,能够防盗防火防你们。”防我们?一时愣住,待反应过来,不禁捧腹大笑。
村里有故事,建筑就是手握抚尺的说书人。赖坊外实内秀,民居、学堂、店铺、宗祠、庙宇、城寨、码头,五脏俱全,是闽西客家明清村落建筑的活化石。现在为方便每户人家用水,大圳沟里裸露着成捆的塑胶水管,有碍观瞻。然而,我完全理解,任何理由,也不能将当地人排除在现代商业文明之外。其实,赖坊人已经做得够好,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这座古村落完整保存下来。
耕田和读书,是汉民族生活的主旋律,是物质和精神的源泉。赖坊是耕读世家,是刻在锄头上的诗歌。老房子是江南徽派建筑的延伸,木雕、砖雕、灰塑,垂花门楼,四水归堂。“波迴泮水襟裙碧,风动芹英翰墨香”,这是“来青”厅房的对联,中堂有香案,用以安放财神,现在挂着新中国领袖像。
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自己弹唱的时候,还要照顾他人感官。譬如“彩映庚”,因为邻居说了句“父子明经堪可怜,矮屋萧索立旗杆”,爷俩便发奋建造出赖坊最别致的居所。一百多年过去了,主人也许未曾料到,墙壁上的牛羊还在奔跑,窗棂间猴子还在跳跃,门框里的鸟雀还在鸣唱。他们的作品,使我们能够感悟融汇在建筑里的中国文化、传统美学和处世哲学。
翰林第有牌匾,上书“文明继美”,“明”字“日”旁多一横。话说光绪初年,翰林第屋主赖初兆赶考途中目睹清王朝内外交困的局面,进京又遭主考官敲诈勒索,意识到大厦将倾,便心灰意冷,考试结束后即刻还家。“不识变通”的赖初兆自然名落孙山,数年后,东窗事发,主考官与胁从者被问罪。赖初兆回到家乡后,拒不应召,以教书为生,主持赖坊书院“东壁山房”,为当地遍植桃李。光绪二十八年,学生为其贺六十大寿,送“文明继美”匾。特意在“明”字“日”旁加一横,写成“目”字,意谓天地之“明”在于日月,人间之“明”在于目,赞颂老师独到的眼光和美德。
赖坊的墙角、院落都堆满故事,从北宋咸淳的“母猪失踪”到明清时期的“一门三进士,比屋五举人,十八蓝衣拜祖宗”。将近千年的时光,所经历的兵灾匪患和悲欢离合,几句话怎能说得清?就像“棠棣竞秀”门前鹅卵石砌成的太极图,本来就是循环往复,流转不息的宿命。听说,每到朔月子时,有缘人会看到阴阳鱼两眼发光,衔尾穿梭,洄游不止。
雨意初收,西山的黑云却愈加厚重,仿佛随时要落到屋顶上。偶尔有阳光穿破云层,赖坊便沐浴在金色的光晖里,如散发着墨香味儿的旧字画。我想爬到宗祠后面的田埂拍照,但泥土湿滑松软,只好放弃。收拾烟叶子的阿姨说,从村后面可以转过去。我说算了吧,还不如给您拍张照。她急忙在衣襟上擦了擦手,站在门边,但表情还是过于拘谨。
赖坊的花生、茶叶和烤烟口碑颇佳。附近有茶园,有人嚷着要去,便别过赖坊。如有机缘再来,当约在农历正月十五,专程来看赖坊的“走古事”和“冲炮阵”。
彩寅庚,保存完好
院落四合
木雕的门窗
赖氏宗祠
老巷子
棠棣竞秀
垂花门楼
老人院
赖坊后面的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