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彦,清末民初期间,出生于杨村员布高围仔。他上广东经商发财后,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行善乐施,一心为民。赖德彦先辈为赣粤边际的百姓出入提供方便,筑路建亭,购置山林田土,事事实施得十分稳妥,十分周全。他的举措,他的德行深受太平人、赣粤边际人的高度赞扬。路道开通,而且成为了一条真正的“太平路”。不但方便了百姓进出通往,还促进了赣粤边际的商贸交易,经济的繁荣发展。
马蹄寨至上坪双坑,翻越角嵊峰,路程为四十华里。
从杨村员布的马蹄寨至广东省的上坪双坑,要翻越千米高的角嵊峰。这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山高坡陡,峻峭隘险,是一道令人生畏的雄关。这条险道的路程与走武当横岗、白沙进入上坪,路程可缩短二分之一。
先前,赣粤边际的百姓为了缩短进出往返马蹄寨至双坑的行程,许多人宁可吃苦选走近路,翻越雄关险道。翻越“养崽断”时,背扶货物,如猴上山,需要手攀脚爬,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
赖德彦为了改善这一险段,不惜付出重金,请工人工匠,采用条石砌筑了八十级的“之”字形的石阶登峰路道。
民国初年,路道开通后,路过百姓又遇到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赖德彦得知行路人在半路上遇到了下雨,无避雨处。于是,他选址在半山腰上和角嵊峰顶建起了简朴实用的风雨亭。在亭两侧,刻雕了对联:凄风苦雨留君住,绿山青山伴客行。
从前,翻越这条山路的人都是贫穷汉子,妇女们不敢翻越这条山路。一是怕凶猛野兽,二是怕打抢贼,无财可抢而抢人。
路开通后,赖德彦在双坑村庄山坑路口,购置水田二亩。免租金委托一位双坑村庄有威望的人家耕种,关照路上安全。在角嵊峰至马蹄寨山岭下高坑建造了一座二间房屋的“太平寺”。购置良田十亩,山林一块,每年收取田租山价,给看守风雨亭和太平寺的人作生活费和路道、亭寺的维修费用。赖德彦先辈还为行路人遇有特殊情况时住宿,购置了一件一百斤重的巨大棉被。此张棉被的四边都可睡人。
后来,赖德彦先辈还出资请人沿路种了一年四季的许多果树,如杨梅、梅、柿、桃、李,供行路人解渴充饥。
赖德彦先辈施善为民,事事想得特别周全,他的功德在赣粤边际家喻户晓,人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