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1311年——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開國元勛、地理學家、易學家。
在傳統的地理歷史上,很多胡編亂造,造假的事情,當代極多,歷史上也是極多。多數地理師傅,將與自己有關的歷代明師壹壹造假,將壹個窮苦的農民,活生生的編造成壹個地理名家的事情,比比皆是。
地理界,可能是唯壹貨真價實的國師,唯壹有據可查的,只有壹個,那就是明朝初年的劉基,劉伯溫先生。後來有很多地理名家,也是國師,但是達不到這個高度。過去有很多號稱國師,其實多數都是號稱而已。
民間神吹誇大的楊筠松、賴布衣為國師等等,正史上壹點記載都沒有,《四庫全書》明確提出,這些民間瞎編亂造,胡說八道,都是無稽之談。
1.jpeg
民間關於楊筠松、賴布衣為國師 說法,沒有正史記載,清朝的《四庫全書》,直接說:這些事都是瞎編亂造,無稽之談
(1)、《四庫全書》說,楊筠松應該是普通農民
《四庫全書》明確說:
楊筠松不見於史傳,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名氏。《宋史?藝文誌》則但稱為楊救貧,亦不詳其始末。惟術家相傳以為筠松名益,竇州人。掌靈臺地理,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廣明中遇黃巢犯闕,竊禁中玉函秘術以逃,後往來於虔州。無稽之談,蓋不足信也。
傳說楊筠松撰有《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但是這幾本書過於復雜,故弄玄虛的嫌疑,所以只見於藏書樓,民間沒有見過壹個手抄本,沒有見過哪個有傳承的師傅,在使用這本書。民間有說他做過國師,《四庫全書》明確說是無稽之談。
(2)、《四庫全書》說,賴文俊為低級官員
《四庫全書》明確說:宋賴文俊,字大素,處州人,嘗官於建陽,好相地之術。棄職浪遊,自號布衣子,故世稱曰賴布衣。所著有《紹興大地八鈐》及《三十六鈐》,今俱未見。
傳說賴布衣撰有《催官篇》,但是他的《催官篇》,過於虛幻復雜,與現實脫離太厲害,所以只見於藏書樓,民間沒有見過哪壹個地理先生的手抄本,或者家傳絕學,有使用《催官篇》技術的。
最近這幾年,各地旅遊流行,影視流行,更是大張旗鼓的鼓吹宣傳的趨勢。或許歷史上楊筠松和賴布衣,對地理有壹些貢獻,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影子了。
古籍中,關於劉伯溫畫像
民間廣為流傳的劉伯溫的書籍,手抄本
1、劉基為進士出身,明朝初年的國師
劉基為浙江青田縣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人。自小天資聰慧,由父親啟蒙識字。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
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壹舉考中進士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
至正六年(1346年),與歐陽蘇壹同來到丹徒,在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隱居。以教授村裏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朝廷起用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正三品)。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壹月,大封功臣,又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賜劉基還歸家鄉。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卒於故裏,享年六十五歲。
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
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
三分天下諸葛亮,壹統江山劉伯溫;
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明代南京城,山水形勢圖
現在很多地理先生用的書籍,《地理全書》,也是托名劉伯溫所編
2、劉基為太史令
地理界和易學界,自古以來以“太史世家”為光榮,哪怕是在太史局擔任最底層的官吏,也是壹種天大的榮耀。
太史令也稱太史,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地理等,為朝廷大臣。
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後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
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並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
太史局,有太史令、太史丞各二員,太史司歷二員、太史監候四員,其中設有天文、漏刻等科,各科有各有博士及生員。自古以來的地理先生,能夠在漏刻科,擔任壹個博士(九品,最低等級),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自古以來,獲得此榮耀的地理先生,微乎其微,所以造假的現象,非常嚴重。十個有九個是造假的。
劉基所擔任的太史令,元朝為正二品。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後來被冊封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他是壹個標準的國師位置。
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朱元璋按照劉基所蔔新宮和新城的位置,拓展原先金陵的舊城
3、明朝的欽天監
欽天監是明代的天文歷法機構,執掌天文占蔔、制定歷法、推算節氣、擇日堪輿、報時等事務。在崇信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時代,帝王十分重視天象的變化及其預示的意義。
朱元璋曾說:"吾自起兵以來,凡有所為,意向始萌,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先見,故常加儆省,不敢逸豫。"
古人深信:天垂象,見吉兇,上天垂象是指自然展示給人的征象。所以朝廷自古以來,才對天文歷法和地理、占蔔等工作,如此重視。
明朝欽天監的前身是太史監。太史監設立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次年改監為院。明朝建立後,繼承元朝的機構設置,於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院為司天監,後改名欽天監,形成欽天監下轄天文、漏刻、大統歷、回回歷四科的格局,"掌天文、定歷數、占侯、推步之事"。
欽天監的工作可以分成兩類,即天文和陰陽。
天文包括天象和歷算,陰陽的部分主要是占蔔、堪輿等內容。天文生和陰陽人是專門的技術人員,在監內分隸四科供事。
陰陽人原則上來源於陰陽戶,陰陽人是陰陽戶在欽天監內應承的差役,地方府、州、縣內也有陰陽學官和陰陽生。監內的陰陽人最初沒有月糧,後照天文生例,發放壹定的月糧。陰陽人在監內應役後,其本人的民差可以免去。
明代南京城平面圖, 南京城墻分為內城,外郭兩圈
民間流傳的手抄本《劉伯溫秘傳口訣》
4、劉基的地理作品
自古以來,朝廷的地理大事,多數都是太史臺或者欽天監,與通曉地理的文人,參與蔔選的。
劉基既是文人,也是太史臺的最高長官,所以明朝初年的大量地理活動,都是出自他的手裏,包含南京城的蔔選和規劃、明孝陵的選址,民間也有大量流傳的劉基所蔔選的寶地,未知真假。
(1)、劉伯溫蔔選南京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五日,朱元璋按照劉基所蔔新宮和新城的位置,拓展原先金陵的舊城。
據說:劉基為朱元璋勘察了未來皇宮所在地後,便豎了壹根木樁為記號。朱元璋回去對夫人說了這件事。馬氏不悅,說:"天下是妳打下來的,營造宮殿怎麽能由劉基決定呢!"馬氏派人連夜將原先劉基所置的定址木樁換了壹個地方。
第二天,劉基領朱元璋前往察看時,什麽都明白了,便說:這裏雖然也不錯,但後世免不了要遷都。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朱元璋與皇後馬氏的合葬陵。
冬天,正面鳥瞰南京孝陵,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朱元璋與皇後馬氏的合葬陵。
正面鳥瞰南京孝陵,鐘山陽面,垂長乳,束咽過峽,起頂結穴
(2)、劉伯溫蔔選明孝陵
太祖朱元璋獲得全國政權之後,開始選址自己百年後的就寢之地。
命令劉伯溫,以及徐達、湯和等開國朝臣,到南京東郊鐘山壹帶尋龍點穴。眾人各自把看準的風水寶地分別寫於紙條藏在袖內,壹同亮出來時,竟然都是獨龍阜。最後朱元璋的孝陵選址在獨龍阜。
此事明代末歷史學家張岱的《陶庵夢憶·鐘山》,敘述了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明孝陵的選址過程:
高皇帝 與 劉誠意(就是劉伯溫) 、 徐中山 、 湯東甌 定寢穴,各誌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墓,請徒。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
(3)、劉伯溫的民間作品
民間有大量劉伯溫的地理作品的傳說,多數已經無從考證。
劉伯溫傳下來的地理古籍《披肝露膽經》
民間大量的手抄本地理古籍,就有劉伯溫的《龍訣歌》
5、劉伯溫的地理書籍
劉伯溫傳世的地理書籍很多,部分可能是托名的。
最出名的,筆者在民間見過手抄本的有著有《披肝露膽》、《堪輿漫興》、《地學心傳》、《佐玄直指》、《青囊天機奧語序》、《地理全書》、《龍訣歌》、劉伯溫註解《催官篇》、劉伯溫輯《地理青囊經》、《劉伯溫秘傳口訣》等等。不論是不是劉伯溫親自編著的書籍,還是後人托名,以上部分地理著作,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細細研讀。
劉伯溫傳下來的地理古籍《披肝露膽經》
6、劉伯溫墓地
劉伯溫墓地,為劉伯溫自己蔔選的,位於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 ,占地 812平方米,墓前有石碑壹方,上刻“明敕開國太師劉文成公墓”。墓地周圍有九支小山脈延伸至此,俗名九龍搶珠。墓前有田形似墨硯,有小土丘,形似龍珠;左方有壹品字山丘,形似筆架。
但是歷史的結局來看,劉伯溫的後人經歷了大敗之後,再次發家,說明他的墓地選址是比較成功的。
劉伯溫給自己蔔選的墓地,九支小山脈延伸至此,俗名九龍搶珠,後來的幾十年,劉家總體是成功的
7、劉伯溫的兩個孩子,都是非常正常死亡,但是孫子再次東山再起
很可惜,劉伯溫的位置太高,長期身陷朝堂,後來兩個孩子,劉璉和劉璟,都死於黨爭。
長子,劉璉,字孟藻,生於元惠宗至正八年,1377為考功監丞,兼試監察禦史。出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洪武十二年,為胡惟庸黨所脅,墮井死,年三十二歲。
劉璟,劉基次子,劉璉之弟,授閤門使。燕王朱棣即位,隱歸故裏,朱棣召之,稱疾不至,被逮捕逮至南京,下獄,獄中自縊,年52歲。
劉伯溫的孫子,劉廌,字士端、號約齋,又號閑閑子,浙江青田人,參政公劉璉的長子,世襲誠意伯、光祿大夫,職官正壹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二十七日,劉廌襲封誠意伯,封為特進光祿大夫,職官正壹品。
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懷念起劉伯溫的功勛,下聖旨命人查找劉伯溫的後代。劉伯溫的五世嫡孫任命為處州(浙江麗水市)指揮使(正三品武官)。
結語
古代朝堂變化很大,如果站位太高,或者陷入太深,都容易招致大禍,這些問題,不是易學和地理可以解決的。當然也不是某壹些大師號稱的泄露天機所致,人的壹生,充滿了太多的變數,有壹些問題,可以預測,有壹些問題是很難預測的。
自古以來,生活太貧窮的人是非常倒黴的,但是過於富貴,常常也不是好事,小康生活,才是長久之道。易學,只是人生吉兇的壹個輔助,不能完全左右人生,即使是國師的後人,算的那麽好,也是連續少亡。但是總體來看,劉伯溫去世後,後人短暫的敗落之後,孫子很快再次富貴起來,位居正壹品,說明劉伯溫的地理技術確實過硬,他的地理技術,不是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