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培丰镇长流村东边半山腰上,一条游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绵延五千米。这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水渠,现在依然是长流村西边村民生产灌溉的重要水源圳。
它的诞生有赖于永定县第一个进士赖先。
赖先,明朝弘治三年(1490)参加殿试,获中二甲进士,曾任常德知府,为官勤勉清廉有嘉名。因为抵制宦官向常德府搜刮盘剥,他托病辞职回乡,长期居住在培丰。赖先虽然退休了,却没有闲云野鹤之情,心里牵挂的还是群众的农桑耕种。当他看到长流西边缺水,稍有天旱,便有大片良田抛荒,无法种植水稻,而东边寨背炉涧谷则常年水流潺潺,注入长河,他寻思着能不能把寨背炉的水流引一部分到长流西边来。于是,赖先召集长流当地士绅座谈,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得到大家热烈响应。然而,这挖掘水圳的费用可是一大笔开支,当地群众负担不起。看到大家一筹莫展,赖先就提出由他先筹资垫付,然后再由受益农户每年交一点水利款,而愿意投工投劳的农户,以后用水就不要收水利款了。达成共识后,赖先带着工程人员,勘探现场,绘制出水圳工程图。当地群众大多投入兴修水利劳动中,很快就开通了一条从寨背炉瀑布溪流到西山头的水圳。从瀑布溪流到寨颈口的水圳是用石头砌成的,而从寨颈口到西山头,则是在山腰上挖土方而成的。没有投工的村民,需要用到寨背炉水灌溉的,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水利粮。长流下竹园有个“二千石仓”,也叫“太守仓”,就是存放水利粮的仓库,因为太守年薪是二千石粮食。
水圳修好时,赖先亲自登上长流山,从寨颈口开始出发,沿着水圳往西行走。那天风和日丽,看到身旁汩汩而来的渠水,清洌可鉴,赖先心情特别舒畅,不由雅兴大发,在寨颈上吟咏卢谌《赠崔温》的诗句:“平陆引长流,冈峦挺茂树。”穿过几个山坳,到了西山头,极目远望,一片良田郁郁青青,赖先脱口而出:“江水长流地,云山薄暮时,”又诵读了几句杜甫《薄暮》。两首诗都有“长流”,随从人员就说,好一个江水长流地,太守啊,现在是渠水长流地了!长流儒士陈雅年先生曾说,长流村的地名,其实就是赖先取的,而他主持修建的水圳是长流村的一个重要标志。长流人不忘赖先的恩德,那条圳,大家都叫它“老赖圳”。
的确,老赖圳几百年来一直在发挥它的灌溉功能,长流因此五谷丰登,村民安居乐业,而“太守仓”收到的粮食,除去本金,剩余的谷钱用于每年水圳的维护。这种循环一直维系到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化。合作化后,形势变化,一则没有了私田,再则也没人敢来收老赖圳水利粮,而老赖圳必须继续维护,长流大队于是责无旁贷承担起维护水圳的责任,采取各生产队冬季派工兴修水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缺乏维护经费,老赖圳一度没有得到整体维护。每当暴风雨来袭,泥沙侵入,未及时清除,淤泥填满了整个渠道,有的地段水圳开始崩塌颓毁。在岁月沧桑中,老赖圳输水能力愈来愈差,灌溉功能逐渐衰退了。老赖圳在寂寞中悄然停摆了。
就在人们以为老赖圳要成为历史文物时,市水利局挂钩帮扶长流村。老赖圳传奇而光荣的历史,让挂钩单位决定重振老赖圳雄风,让它继续造福于民。上级部门的关心,激励着长流村两委,2008年立项重修老赖圳,当年冬天项目就开始实施。清淤、除草、三面光,水圳全程水泥现浇现筑,让土渠脱胎换骨,变成一条崭新的水泥水圳。水渠更加稳固坚实了,水流变快了,损耗少了,老赖圳英姿勃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生命阶段。翌年春耕时,长流村民看到渠水源源不断流向西山头时,感激感慨之情油然而生:这下老赖圳又可以管上许多年了。